..续本文上一页。当时打电话给我,我说:好,你们集体下车围成一个圈(众笑)去解决……最后,我们车是第三个回来的,明海师那个压阵的车,是到十二点半才回到柏林寺。所以组织起来,现在真的有点后怕,那时候年轻气盛,不怕。师父是参加完了那天晚上的传灯——在黛螺顶开示,第二天好像是中央军委主席来柏林寺,要来参观这里,所以师父连夜就赶回来这里了。就剩下我们几个在那里组织这台戏。
那是2002年,所以一恢复全方位的招生,一下子就突破了那样一个格局。夏令营从2004年开始,不局限于在柏林寺办了。首先老和尚到了湖北黄梅四祖寺,4月份,我记得是现在四祖寺当家明基法师,也是我们柏林寺知客师到那边去做当家,也是夏令营的骨干之一,我们几个商量:一个是《正觉》杂志改版,另外一个是办黄梅四祖寺的夏令营。当时想,这里叫“生活禅夏令营”,那边叫什么呢?后来师父就定位叫“禅文化夏令营”。正在商量的时候,庐山东林寺派当家知客,来四祖寺跟我们商量,能不能合办一个“禅净文化夏令营”。我本来都动心了,想答应了。后来师父说,怎么答应呀?这边讲“人间净土快快来,极乐世界慢慢去”;那边宣传“这个世界很娑婆,那个世界很美好”。 还是分开办吧。所以,2004年一下子,我们在九江的这边,长江北岸办“禅文化夏令营”,长江南岸在九江东林寺,大安法师办“净土文化夏令营”,时间错开一周左右。同时广东的南雄莲花净寺,办“菩提树夏令营”,今年也是第四届。义工都是从这里学习了,然后回去。刚才照片里的成都文殊院的宗性法师,后来从中国佛学院受中国佛学院委派,到成都文殊院出任方丈,在那里办了“菩提智慧之旅”夏令营,今年已经也是第四届,7月23号到7月30号。同时,2004年终南山“佛祖夏令营”,竟然中间间断了一年办起来,主要的讲课的老师,也是我们河北禅学研究所的所长、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吴言生博士,他在那边主要是做召集人和主讲。
这些夏令营等于是从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走向了大江南北。可喜的是这几年,从2005年把夏令营办到五台山,今年8月16号的大圣竹林寺“清凉之旅夏令营”已是第三届。包括广告词呀、录取通知书、报名表,只改时间,那所有的文字都没改,全是2005年我们从这里走出去的第一批义工团队,在那里面在操持这一些事情。除了这之外,还有黑龙江大庆的净觉寺的夏令营、秦皇岛刚刚结束的水岩寺的夏令营、我们秦皇岛佛协组织的在云南的玉溪释迦文化净享园和三和寺院的“安享清凉夏令营”,7月5号办了第一期,7月15号至21号办了第二期……所以,现在夏令营已经在全国可以说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了。
但是,老和尚他是一个旗手式的人物——我怎么来界定我的师父呢?有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拿什么来描述我的师父”是吧?我很难拿一个现有的字眼来描述老和尚。你看,上午他就宣布,他明年就什么都不管了,是吧?他不管,我们这么年轻,不可能宣布不干,他可以不管,我们不能不做!大概在2001年2002年的时候,我们师父就有一个想法,就是一旦全国有十五家以上的寺院,能够接纳这种新型的、现代的、文化的、人心的这种弘法方式了,我们就要调整一下。夏令营继续要办,但是,光是夏令营还不够,还要办夏令营的加油站,所以,“加油站”我们在全国各地办了很多期。然后短期出家营,从2004年“十一”首先在湖北黄梅寺有三十八位参加了七天短期出家营,都是老和尚亲自在那儿剃度。那一年,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是,作为我们僧团的这种喜悦,就是三十八位的三十八分之十一,十一位就留下来了,他们没有再还俗,包括昨天带你们参观的那个明绍法师,在场吧?在吗?现在我们柏林寺的僧值。(鼓掌)就是那一次那十一位留下的,就没有再走出红墙外,留在红墙内的。
老和尚在继续充实、提升、完善这个夏令营的同时,又开创了很多新的弘法模式。我做为老和尚的徒弟,也是我的爱好,也是一个乐趣,我是在夏令营中成长的,是在夏令营中长大的,所以,也比较热衷于在全国各地办夏令营。更好的一个喜讯是,就这一个月之内,我得到了三个国家的邀请,希望把这个夏令营以及类似的夏令营这样的弘法方式,带到巴基斯坦去,带到斯里兰卡去,带到日本去。但是,我已经带到马来西亚去了(鼓掌)。
所以能够把这样一个夏令营的方式带到世界各地去,这首先得益于师父他对于我们中国汉传佛教大乘佛法的高度的概括和归纳,从如来禅到祖师禅到生活禅,这种高度概括,因为他上继承了佛法最精粹的东西,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根机。也就是说现代知识阶层,不管男女老少能够容易接受。你不需要先放弃什么才得到什么,你可以先了解什么,再去接受什么。所以他整个一个思路,是对于大乘佛法的高度概括。
再就是老和尚慈悲摄受的力量。像李小林居士、像夏泽红居士、谢鸿居士等都是从以老和尚为师到现在,一直是柏林寺的佛法中坚的、核心的护法,在各地去护持佛教的事业。这跟老和尚的慈悲摄受力是完全分不开的。老和尚的人格魅力,你们要追星,可以……(掌声)可以追僧,但是追僧不要那种,不要签名式的那种,在智慧上向老和尚学习,在待人接物上向老和尚学习。
第三个就是现代社会人心的需要。整个世界在拜金主义、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这样一个状态下,人心需要清凉,社会需要和谐,它是社会的整体需求。也就是这个需求市场很大。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如何把最直接最有效的东西拿出来,并且是无条件地拿出来,分享给这个世间上的人。“生活禅”这一新的弘法模式,首先从孤立的做起来,艰难的成长,到得到教界、学术界、政府、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这跟大环境是完全分不开的。这一切我们要感恩三宝、感恩国家、感恩所有参与的人。当然,我最想感谢的是,这些年来一直在全心全意护持教内外的政府的领导、政府的职能部门以及参与的法师、大德、居士、学者、教授们,他们的无条件的法布施,无条件的来参与奉献的义工们,以及这几年新补充到我们义工队伍的广大的新一轮的义工们;然后是我们僧团的常住们有足够的包容心,在柏林寺所有的法事活动中,只有在夏令营期间,一切都是为夏令营开绿灯的;原有的比如说正常的作息,听到钟鼓声就应该休息了,但是夏令营期间,钟鼓可以照敲,但是时间可以相对延后,一切为夏令营开绿灯。僧团对这件事的整个的认同和包容,是不可或缺有机的部分。所以如果让我们一起来感谢的话,让我们感谢一切吧!(鼓掌)
明杰法师:俗话说,紧张即是不紧张。我们奘师为我们以身说法。号称紧张的奘师,一谈到夏令营,就侃侃而谈,可见奘师和夏令营活动已经融为一体。
刚才奘师也讲到了无奈。我们僧团的无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禅夏令营”跟柏林寺建设是同步的,因此,在十年前我们的条件有限,我们不可能满足很多人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愿望。我们老和尚、大和尚从他们的内心里面是希望提供给大家很多的机会,来寺院参加夏令营,来闻法。但是毕竟物质条件是我们没办法一下就解决的,所以,我们每年的夏令营都会拒绝一部分营员,他们没有机会来参加夏令营。我们就希望第二年,能够弥补这个遗憾。在当时,我们国内佛教界举办夏令营的地方,可能只有我们柏林禅寺一个地方,那么这种形式,通过老和尚十几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我们佛教界内部的认同。现在我们每年都有十余处的寺院在举办这样的活动,提供给大家更多、更多的机会,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我想在未来佛教界应该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提供给我们大家来学佛。
刚才真如缘起小组准备了好多佛曲来供养大家,下面我想请他们演唱一首“寒山僧踪”大家欢迎!(鼓掌)
(演唱“寒山僧踪”)
明杰法师:刚才我们听了很多法师、义工、赞助人给我们分享他们的心得,我想在座营员应该有很多的话想说。那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把话筒传给下面的营员,来听听他们的感想。想发言的营员可以站起来。
营员:感谢老和尚、感谢大和尚、感谢各位法师,我去年来到这里,今年又来到这里……我有点激动啊!在这里改变了我自己许多,一开始接触,是受亲友的影响,今天一起来的也有我的几位亲友。
我是一所高中的数学老师,做过十多年班主任,现在,我是在学校管政教这一块。我感到最荣幸的是,在我以前的人生理想中,我觉得我做一个初中老师就可以了,但是,去年我来到这里之后,回去工作就发生变动,派我到高中去教书,管全校的政教。我第一是在这里学到的义工的理念;第二是包容的心态、感恩的心态,带到学校里去,做了一些事情,发现效果非常好。全校的学生对我们给学生的这种态度很接受。我注意看了潘校长的书,潘校长在他写的书《心经与现代管理》里面有一个细节,他说,我在做学校管理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教师的意见。那我在做学生管理的时候,我做了这样一个适应,就是凡是被我处分的学生,我都召集他来,和我面对面的谈一次话,就按照这样去做,最后,很多学生被我处分之后,都非常感激我,特别有的学生,当他被我处分之后,离开我的政教室的时候,他都对我是三鞠躬,然后离去。当时下边的政教主任、副主任都说,我们干了十多年的老师没有看到这样状况。以前,高中生经常和我们老师发生冲突,他们说,您来了之后,我都非常感动。我说这都是柏林禅寺带给我的全新的生活,带给我的全新的理念。
我今天还要提个要求,我刚才看到王冰女士又过来报到了,我去年和王冰女士交流过。我注意到,王冰女士介绍的是她做过蒙泰唆尼的幼儿教育,我这个人是非常喜爱教育这份工作,后来我见到她的慈宁佛学园地的网站,就看到香港有对小学生佛教教育的教材,我在大陆还没看到。我希望王冰女士能帮助我们提供一些香港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佛教教育的。
我觉得刚才讲到佛教的三个层面:一个是信仰的层面,一个是文化的层面,另一个是社会层面。在世俗当中,在我没有接触佛教的时候,我也感到佛教是信仰的层面,现在我才体会到,佛教不仅是信仰的层面,而且是文化层面和社会的层面。我们实际上是需要将文化的层面、社会的层面这些东西,在我们社会中去传承,让它发扬光大,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今天也是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抱歉了,占用大家时间,谢谢!(鼓掌)
净因法师:我们请王冰来回应一下好不好
(鼓掌)
明杰法师:刚才大和尚也有介绍,王冰是我们的老营员,现在在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读博士。她这几年来,连着三年带着她的儿子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是我们“生活禅夏令营”的希望,我们的小营员 。
不知王冰躲到哪里了,那就要请她的导师回答喽!净因法师是她的博士导师。
净因法师:第一我觉得王冰一定在,躲到哪儿呢;第二个呢,你看这个学生不争气呀,老师受罚。(鼓掌)来了吗?来了,王冰,争口气。(鼓掌)
王冰:这个说起来比较长。我先更正一下,我现在因学习的缘故,暂时离开了慈宁佛学园地,有时还在那里做义工。回到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到净因法师的手下,做一个项目,也是和佛教有关的。你提的问题,可以简单说一下。在香港呢,它有一些学校是由不同的宗教团体办的。比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也有。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有。在宗教办的学校里,一定有宗教课,佛教学校就是佛学课。它本身的佛学课堂时间少,很基础。有一些活动组织,比如传灯的活动,在学校的礼堂,设计一些小朋友的,有一些小朋友的禅修,想一些,会做一些游戏,蒙上眼睛,会在开始的时候,给一个时间,去抓,慢慢非常有兴趣,在香港也不只是一家在做,有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做。从小开始,我选择在香港,我们未来可以把经验带到大陆来。
明杰法师:据我所知,净因法师在英国编写课本。还有哪位营员想发言。
营员:我想问一下老和尚怎么开悟?
净慧老和尚:今天是“生活禅夏令营”十五年来的回顾,回顾这十五年走过的路程,回顾这十五年我们所坚持发扬的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八个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开悟就是要觉悟,觉悟以后做什么?就是要奉献,在觉悟中奉献,在奉献中觉悟。
今天,每一位所讲的内容都和开悟有关,都是讲的开悟。如何从迷失的人生走向觉悟的人生的一个过程、一个方法,或者是我们所走的一个心路历程。开悟不能离开生活,开悟不能离开工作,开悟不能离开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处都在讲开悟,我们就是不能直接地契入进去,总是在开悟之外找开悟,总是想在自己的头上再安上一个头,实际上这都是一种妄想。我所提倡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四句话,就是一个开悟的过程,就是从迷失走向觉悟的一个心路历程。我们好好地体会这四句话,开悟就在其中。
我们人生太匆忙,我们的生活太匆忙,我们的一切都太匆忙。在一切的匆忙中,找到那个不匆忙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改变,我们在一生中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我们在不同的时代背后,找到扮演各种角色的主人翁,那就是要开悟,那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开悟的目标,所以生活禅就是教我们在生活中来开悟,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来畅佛本怀,在生活中来落实佛法的精神。我们人类除了生活以外,还能找到一个什么东西?找不到。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身口意的活动。身口意的活动不是清净的就是染污的活动,禅就是改变我们身口意三业的一个方向,使染污的身口意活动改变为清净的身口意活动。所谓圣者清净身口意,清净三业,凡夫是染污的身口意,染污的三业。
“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都是讲的这个道理。今天晚上,我们在钟鼓悠悠中,在晚风习习中,在歌声悠扬中,在赵州茶香中体会什么呢?体会人生如何从迷惑走向觉悟,这是禅的精神,这是佛法的精神,这是生活禅的精神,这更是“生活禅夏令营”的精神。希望各位营员能够把这种精神领会于心,应用于身口意,传承于社会大众,这就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传承如来慧命的使命,就是实现我们每个人身心自在解脱的使命。
谢谢各位!
《十五届:分享夏令营——柏林夜话(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