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五屆:分享(淨慧法師)

  分享

  淨慧老和尚

  (2007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閣)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今天是夏令營最後一天,安排我來給大家講課。這一課怎麼講,我一直都在想,想了七天也想不出一個題目來,所以今天這一課實在是沒法講,可以說無法對人說,可是又不能使各位安心,很尴尬。最後想來想去,就利用本屆夏令營的主題“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這個話題,來跟各位做一次分享。

  七天來,有好幾位法師給大家講了課,也有幾位居士講課,而且還有一位扮演弘一大師的主角也給大家講了課,還到一個豐樂園去參觀。所以說,這次夏令營有很多新鮮的內容,有許多新鮮的感受,這是本屆夏令營的一個特點。本屆夏令營第二個特點是人比較多,而且來參加本屆夏令營的同學,許多都是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參加的營員從博士、碩士、本科生、大專生、高中生、初中生都有。氣氛比較活躍,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比較豐富,而且不管是女營員還是男營員,都比較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可能是本屆夏令營的第二個特點。

  正因爲有這兩大特色、兩大特點,所以我想呢,有不同看法的,又沒有太多的機會來表達,那我就想利用今天上午這個機會,我們就來近距離地交流。在交流的時候肯定是一對一,這樣來做一個分享。如果大家能夠出一個好題目,那麼今天上午這兩個小時就不會浪費掉。因爲我沒有題目,希望在分享的過程中,能夠把今天上午這兩個小時,或者一個半小時將它充分地利用起來。誰有想法、有看法,也采取普茶的形式,先舉手,然後把話筒遞給誰,咱們今天一邊一個,這樣來。比如說第一次女營員這邊舉了手,那麼接下來男營員這邊舉手,然後老是按照這個次序。不要女營員這邊說個沒完,男營員這裏幹著急。那麼我們女士優先,好嗎?看誰舉手?好,這位,你很幸運啊,你有優先權。

  女營員:這個問題是我普茶的時候提過的問題。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的標准是什麼?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皈依嗎?第二個問題是:佛陀的思想是衆生平等的,尤其在學習佛法上是衆生平等的,可是佛法對男生和女生的看法似乎有點不太一樣?

  老和尚:好!先停下來。回答你這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的標准是什麼?我想我有兩個四句話。第一個四句話是叫正信,第二個四句話是叫正行。能夠做到正信、正行,那就是一個合格的或者說標准的佛教徒。那麼正信也好,正行也好,首先是以皈依叁寶作爲一個佛教徒最基本的條件,或者是說最基本的要求。那麼,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呢?那一天我在普茶會上也曾經說到:皈依叁寶就是接受佛法最基本、最根本的傳承,對于佛教最基本、最根本的認同。因爲只有接受了傳承,認同了佛教,才可以談得上怎麼樣做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它是有一個前提的。爲什麼一定要皈依呢?因爲佛教是主張我們衆生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有自性叁寶,但這是一個內因,這是我們能夠成佛,能夠了脫生死的一個根據。內因是根據,還要假借外因來成就內因,來發掘內因,來啓動內因本身的作用或者功能。那麼皈依叁寶就是仰仗外因或者外緣來推動自己內在的成佛因素的開發。因爲世間的一切事物孤因不生,獨緣不長,無因無緣更是不可能成就任何物質的或者精神的一切事物。所以,皈依叁寶從它的根本意義來說,那是作爲一個佛教徒必須具備的一個根本前提。

  接下來如何是正信呢?我的這四句話講了十五年:“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所謂的正信就要包括這四方面的內容,這四方面的內容可以說是全部佛法的體現,這四方面的內容必須一點一滴地去落實。當你落實了一定的程度以後,其中只要做到某一條,比如說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因果、般若、解脫包括在其中;或者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那信仰叁寶、開發智慧、成就解脫也在其中。所以這四句話我們要好好地去體會,好好地去落實,然後才能夠談得上什麼叫做“正信叁寶”。然後,有正行的四句話,在正信指導下的實踐,在正信指導下的修行,所以叫做正行。正行的四句話:“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這四句話包括了佛法的一切修行的法門,這四句話可以說是佛法實踐的一個綱領,很好地去領會了,就一定能夠真正做到一個標准的佛教徒。這四句話裏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的當下,沒有離開我們生命的當下。離開了生活的當下,離開了生命的當下,佛法在哪裏?要佛法有什麼用處?佛法就是解決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當下的困惑,之所以要學習佛法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做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從佛教方面的要求來說,一定要做到正信、正行;然後從社會的要求來說,還有四個字叫“愛國愛教”。剛好形成一個排比句:“正信、正行、愛國、愛教。”這個不僅是我在這裏這樣說,連我們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在講宗教徒的要求的時候,就講這八個字“正信、正行、愛國、愛教”。我想這樣就能夠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說老佛爺製定的戒律對我們女性有歧視。我想這位同學,你太直觀地去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一條,不管是男性也好還是女性也好,要承認一個現實:女衆的痛苦特別多,缺陷特別多。佛陀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曉得女性很痛苦,佛陀以廣大的慈悲心,特別對女性有一些要求,那就是希望女性從這些要求當中,來實現自己人格的完善,心靈的淨化,解脫的成就。這是一種特別慈悲的關懷,大家不要理解錯了,理解錯了,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大家同意嗎?好。

  男營員:老和尚慈悲!我一直有一些問題,有叁個問題。這叁個問題都跟傳統、現代化、現代性有關系。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大家都知道的,從佛教內部開始就有宗派,有南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有漢傳佛教這叁門佛教。但是,這叁門佛教之中,漢傳佛教到了唐代之後也開始出現了宗派之爭,譬如說天臺、淨土、禅宗等宗派,就像我們禅宗到了五祖之後,又出現了諸多的流派。這裏我發現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在佛教內部傳承過程之中,已經宗派非常多。到了現代社會之後,我們發現,現代社會也同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佛教在自身已經無法保持自身倫理的統一的情況之下,如何應對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局面。在現在社會裏面,不光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天主教,包括現在哲學各種流派,都在競爭著,現在社會思想意識(形成)的爭奪的這樣一個局面。根據這樣一個情況,我想,我們漢傳佛教,禅宗如何應對,這是第一個問題。

  老和尚:你這個問題好像很受歡迎,大家都鼓掌。我想建議大家體會佛教的經常看到的幾個詞、經常用的幾個詞。我們不管走到哪一個寺院,山門口寫的兩句話“*輪常轉,佛日增輝”。*輪,佛陀說的法或者是說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的法,或者是說我們所要見到的這個法,比喻成爲一個輪子,一個輪子它總在轉動。這個輪子有兩種轉動的方法,大家一定看到過汽車陷到泥巴裏面去了,那個輪子也在轉,但是車子不動,這是一種;第二種呢,汽車在一個高速公路上,非常平整的路,輪子轉得快,車子就跑得快。佛法就是這個汽車的輪子,說*輪是個比喻嘛!這個輪子倒車的時候很少,總是在向前,有時候車子會向後退兩步倒車,但它也是爲了要更好的往前啓動的需要,它不會倒著走,一定是往前走。*輪既然是在轉動,既然是在不停地往前走,那麼也就說明佛法對這個世間,對這個不斷流動的世間,對這個無常的世間,它是要不斷地來適應,所謂叫契理契機。在適應的過程中,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首先是要契合佛陀立教說法的本懷,那就是理;還有一點要契機,要把佛陀的教法,把佛陀的本懷在不同的時代適應不同的根基。不能做刻舟求劍的工作,應該是像孔夫子看到流水一樣“逝者如斯夫”。事物總在變,一切的改善人類身心環境的文化,或者是說法門,也要適應無常變化的需求。不斷地有新的問題提出來,要不斷地去解決新的問題。要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才能打開新的局面,這是一個必然的。

  佛教曆史上有許多的宗派,實際上就是*輪在轉動時,適應不同的根基開展的不同的法門。這些法門總的傳統都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爲根本,所謂一切法門最終都要倡佛本懷,就是說,要把佛教化一切衆生,利于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樣的一種胸懷,要能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得到落實,這就叫倡佛本懷。傳統是一個,傳承可能是千個萬個。因爲衆生有不同的根基,就好像人有各種疾病一樣,是什麼病就要吃什麼藥,藥到了病除了問題解決了,這就是佛法存在這個世間的意義。至于說當今的時代,確實變化很快,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社會,佛教怎麼樣以它的不變來應萬變,這就是我們當今需要思考的、需要探索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十五年前,河北省佛教協會以及柏林寺這個僧團,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開創了“生活禅夏令營”這樣一種接引廣大青年學子的形式,也是在探索佛法如何在今天的社會,能夠起到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作用。這個探索僅僅是開始,這種探索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只要有人類存在,只要有佛法存在,可能這種探索會一直繼續下去,因爲*輪要繼續地轉。所以,佛法如何適應社會,如何適應每一個時空下的具體的根基,那永遠都是要探索的,永遠都要去適應,永遠都要去面對,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情。今天的佛法,許多人都在思考,如何來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潮流,佛教界在思考,一切對佛教有愛好的人也在思考,包括政府裏的管理宗教事務的人也在思考。因爲社會需要宗教,或者是說社會更需要佛教,社會在呼喚著佛教,我們佛教界怎麼辦?我們佛教界不能把門關起來,不能把眼睛閉起來,我們要敞開大…

《十五屆:分享(淨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