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五届:分享(净慧法师)

  分享

  淨慧老和尚

  (2007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阁)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今天是夏令营最后一天,安排我来给大家讲课。这一课怎么讲,我一直都在想,想了七天也想不出一个题目来,所以今天这一课实在是没法讲,可以说无法对人说,可是又不能使各位安心,很尴尬。最后想来想去,就利用本届夏令营的主题“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这个话题,来跟各位做一次分享。

  七天来,有好几位法师给大家讲了课,也有几位居士讲课,而且还有一位扮演弘一大师的主角也给大家讲了课,还到一个丰乐园去参观。所以说,这次夏令营有很多新鲜的内容,有许多新鲜的感受,这是本届夏令营的一个特点。本届夏令营第二个特点是人比较多,而且来参加本届夏令营的同学,许多都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参加的营员从博士、硕士、本科生、大专生、高中生、初中生都有。气氛比较活跃,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比较丰富,而且不管是女营员还是男营员,都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可能是本届夏令营的第二个特点。

  正因为有这两大特色、两大特点,所以我想呢,有不同看法的,又没有太多的机会来表达,那我就想利用今天上午这个机会,我们就来近距离地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肯定是一对一,这样来做一个分享。如果大家能够出一个好题目,那么今天上午这两个小时就不会浪费掉。因为我没有题目,希望在分享的过程中,能够把今天上午这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将它充分地利用起来。谁有想法、有看法,也采取普茶的形式,先举手,然后把话筒递给谁,咱们今天一边一个,这样来。比如说第一次女营员这边举了手,那么接下来男营员这边举手,然后老是按照这个次序。不要女营员这边说个没完,男营员这里干着急。那么我们女士优先,好吗?看谁举手?好,这位,你很幸运啊,你有优先权。

  女营员:这个问题是我普茶的时候提过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标准是什么?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皈依吗?第二个问题是:佛陀的思想是众生平等的,尤其在学习佛法上是众生平等的,可是佛法对男生和女生的看法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老和尚:好!先停下来。回答你这两个问题。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我有两个四句话。第一个四句话是叫正信,第二个四句话是叫正行。能够做到正信、正行,那就是一个合格的或者说标准的佛教徒。那么正信也好,正行也好,首先是以皈依三宝作为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条件,或者是说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那一天我在普茶会上也曾经说到:皈依三宝就是接受佛法最基本、最根本的传承,对于佛教最基本、最根本的认同。因为只有接受了传承,认同了佛教,才可以谈得上怎么样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它是有一个前提的。为什么一定要皈依呢?因为佛教是主张我们众生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有自性三宝,但这是一个内因,这是我们能够成佛,能够了脱生死的一个根据。内因是根据,还要假借外因来成就内因,来发掘内因,来启动内因本身的作用或者功能。那么皈依三宝就是仰仗外因或者外缘来推动自己内在的成佛因素的开发。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孤因不生,独缘不长,无因无缘更是不可能成就任何物质的或者精神的一切事物。所以,皈依三宝从它的根本意义来说,那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必须具备的一个根本前提。

  接下来如何是正信呢?我的这四句话讲了十五年:“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所谓的正信就要包括这四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全部佛法的体现,这四方面的内容必须一点一滴地去落实。当你落实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其中只要做到某一条,比如说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因果、般若、解脱包括在其中;或者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那信仰三宝、开发智慧、成就解脱也在其中。所以这四句话我们要好好地去体会,好好地去落实,然后才能够谈得上什么叫做“正信三宝”。然后,有正行的四句话,在正信指导下的实践,在正信指导下的修行,所以叫做正行。正行的四句话:“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四句话包括了佛法的一切修行的法门,这四句话可以说是佛法实践的一个纲领,很好地去领会了,就一定能够真正做到一个标准的佛教徒。这四句话里的每一句话,都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的当下,没有离开我们生命的当下。离开了生活的当下,离开了生命的当下,佛法在哪里?要佛法有什么用处?佛法就是解决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当下的困惑,之所以要学习佛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从佛教方面的要求来说,一定要做到正信、正行;然后从社会的要求来说,还有四个字叫“爱国爱教”。刚好形成一个排比句:“正信、正行、爱国、爱教。”这个不仅是我在这里这样说,连我们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在讲宗教徒的要求的时候,就讲这八个字“正信、正行、爱国、爱教”。我想这样就能够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说老佛爷制定的戒律对我们女性有歧视。我想这位同学,你太直观地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一条,不管是男性也好还是女性也好,要承认一个现实:女众的痛苦特别多,缺陷特别多。佛陀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晓得女性很痛苦,佛陀以广大的慈悲心,特别对女性有一些要求,那就是希望女性从这些要求当中,来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净化,解脱的成就。这是一种特别慈悲的关怀,大家不要理解错了,理解错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大家同意吗?好。

  男营员:老和尚慈悲!我一直有一些问题,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都跟传统、现代化、现代性有关系。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大家都知道的,从佛教内部开始就有宗派,有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有汉传佛教这三门佛教。但是,这三门佛教之中,汉传佛教到了唐代之后也开始出现了宗派之争,譬如说天台、净土、禅宗等宗派,就像我们禅宗到了五祖之后,又出现了诸多的流派。这里我发现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在佛教内部传承过程之中,已经宗派非常多。到了现代社会之后,我们发现,现代社会也同样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佛教在自身已经无法保持自身伦理的统一的情况之下,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在现在社会里面,不光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天主教,包括现在哲学各种流派,都在竞争着,现在社会思想意识(形成)的争夺的这样一个局面。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想,我们汉传佛教,禅宗如何应对,这是第一个问题。

  老和尚:你这个问题好像很受欢迎,大家都鼓掌。我想建议大家体会佛教的经常看到的几个词、经常用的几个词。我们不管走到哪一个寺院,山门口写的两句话“*轮常转,佛日增辉”。*轮,佛陀说的法或者是说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的法,或者是说我们所要见到的这个法,比喻成为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它总在转动。这个轮子有两种转动的方法,大家一定看到过汽车陷到泥巴里面去了,那个轮子也在转,但是车子不动,这是一种;第二种呢,汽车在一个高速公路上,非常平整的路,轮子转得快,车子就跑得快。佛法就是这个汽车的轮子,说*轮是个比喻嘛!这个轮子倒车的时候很少,总是在向前,有时候车子会向后退两步倒车,但它也是为了要更好的往前启动的需要,它不会倒着走,一定是往前走。*轮既然是在转动,既然是在不停地往前走,那么也就说明佛法对这个世间,对这个不断流动的世间,对这个无常的世间,它是要不断地来适应,所谓叫契理契机。在适应的过程中,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首先是要契合佛陀立教说法的本怀,那就是理;还有一点要契机,要把佛陀的教法,把佛陀的本怀在不同的时代适应不同的根基。不能做刻舟求剑的工作,应该是像孔夫子看到流水一样“逝者如斯夫”。事物总在变,一切的改善人类身心环境的文化,或者是说法门,也要适应无常变化的需求。不断地有新的问题提出来,要不断地去解决新的问题。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这是一个必然的。

  佛教历史上有许多的宗派,实际上就是*轮在转动时,适应不同的根基开展的不同的法门。这些法门总的传统都是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根本,所谓一切法门最终都要倡佛本怀,就是说,要把佛教化一切众生,利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一种胸怀,要能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得到落实,这就叫倡佛本怀。传统是一个,传承可能是千个万个。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就好像人有各种疾病一样,是什么病就要吃什么药,药到了病除了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佛法存在这个世间的意义。至于说当今的时代,确实变化很快,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社会,佛教怎么样以它的不变来应万变,这就是我们当今需要思考的、需要探索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十五年前,河北省佛教协会以及柏林寺这个僧团,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开创了“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接引广大青年学子的形式,也是在探索佛法如何在今天的社会,能够起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这个探索仅仅是开始,这种探索没有结束的那一天,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佛法存在,可能这种探索会一直继续下去,因为*轮要继续地转。所以,佛法如何适应社会,如何适应每一个时空下的具体的根基,那永远都是要探索的,永远都要去适应,永远都要去面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情。今天的佛法,许多人都在思考,如何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佛教界在思考,一切对佛教有爱好的人也在思考,包括政府里的管理宗教事务的人也在思考。因为社会需要宗教,或者是说社会更需要佛教,社会在呼唤着佛教,我们佛教界怎么办?我们佛教界不能把门关起来,不能把眼睛闭起来,我们要敞开大…

《十五届:分享(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