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迷信、盲從,而是說道講理。
2、佛教是知識的宗教。喜歡探求真理的人,即使是喜歡鑽到象牙塔裏的人,在這裏都可以找到你喜歡的東西。因此,尊重知識的人也必定會尊重佛教。
3、佛教是藝術的宗教。美的事物,誰不喜歡?而且這種美是人間之美、思想之美、靈性之美。比如王維的詩,其意境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就是一種絕妙的精神享受。
最後我們再看看帝王將相這一階層。
這是一批掌握至高權力的、也是高處不勝寒的人。
人類曆史上的一些事,有些確實稀奇古怪。比如西方曆史上,古希臘攻打特洛伊城,據說是爲了搶奪美女。中國曆史上的兩次戰爭也很有趣,卻是爲了搶奪高僧。一次是前秦的苻堅發十萬大兵攻打襄陽,搶奪道安大師和習鑿齒,一次是苻堅派大將呂光發七萬之兵西征龜茲,以武力迎請鸠摩羅什大師。
中國佛教史上,帝王與佛教之間的佳話比較多。如石虎與佛圖澄、苻堅與道安、姚興與羅什、隋炀帝與智者、唐太宗與玄奘、武則天與法藏等等。這裏舉幾個例子:
後秦的姚興大力支持佛教,“卑萬乘之尊,尊叁寶之教”(《大唐內典錄》卷叁),他主要是支持鸠摩羅什翻譯佛典,集全國叁千多僧,法筵之盛,古今罕見。史載羅什執胡本,姚興執舊本,共譯《大品般若經》。他還親自撰寫《通叁世論》。
南朝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大臣花巨資把他贖回來。有些學者在研究這段曆史時,認爲梁武帝爲了維護統治,籠絡佛教,麻痹人民群衆,此舉完全是做秀。但從另外的角度看,梁武帝確實又是充滿激情地對待佛教,他不僅崇奉佛教,而且親自研究義理,撰寫佛教論文,自成一家之言。梁武帝寫過《立神明成佛義記》、《斷酒肉文》,還“斷房室,不與嫔侍同屋而處,四十余年”。梁武帝是個既可愛又可憐的曆史人物。這位皇帝菩薩,作爲一個統治者曾認真地思考治國的大政方略,探討哪一種思想更適合管理國家。他曾經說:“匡正佛法,是黑衣人事,乃非弟子白衣所急。但經教亦雲,佛法寄囑人王。是以弟子不得無言。”他親自開講《涅槃經》、《般若經》,還注過《道德經》、《孝經》。梁武帝有一首《述叁教詩》:“分別根難一,執著性易驚;窮源無二聖,測善非叁英。”這樣一位皇帝菩薩最後卻被活活餓死,結局也是可悲可歎。
唐朝太宗皇帝天縱神武,文治武功,都是不得了。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歸國後,太宗親自接見,“別敕引入深宮之內殿,面奉天顔,談敘真俗,無爽帝旨,從卯至酉,不覺時延,迄于閉鼓”。太宗親自作《大唐聖教序》,文字寫的很優美。如果沒有唐太宗,可能也就沒有玄奘大師這樣的偉大成就。
唐代對佛教高僧的尊重,所給的政治待遇,現在是比不了的。主要有幾項:1、賜紫衣(叁品以上服紫);2、賜師號、谥號、國師號;比如慧能,唐憲宗谥爲大鑒禅師。3、賜官爵;唐代宗時,贈金剛智爲開府儀同叁司,賜不空爲特進、試鴻胪卿,後加開府儀同叁司,封肅國公,食邑叁千戶。
宋朝時有個故事,宋太宗在京師開封相國寺燒香,問是否應當拜佛像,高僧贊甯回答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聽得宋太宗特別受用。
朱元璋做和尚時,一次外出晚歸,寺門緊鎖,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望著滿天星鬥,興之所致,吟了一首詩:“天爲羅帳地爲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由此可見帝王之氣象。
綜括以上,曆代帝王更多地是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看待佛教。佛教有這麼幾個特點,吸引著統治者的目光:
1、佛教是出世的宗教。佛教崇尚出世,高僧大都躲在深山古寺裏修煉,不會給皇帝鬧事;
2、佛教是中道的宗教。佛教的教義常常是講了這邊,也講那一邊,不偏不倚,持守中間路線,不走極端;
3、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佛教講不殺生,主張非暴力,一般不會對政權構成威脅;
4、佛教是文化的宗教。佛教的文化含量比較高,其隊伍裏的文化人比較多,有助于國家的文化建設,有助于教化老百姓。
因此,執政者往往認爲佛教有助于國家,對王道教化可以發揮特殊的作用。北魏文成帝曾說,佛教可以“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
南朝宋文帝也曾說:“佛法汪汪,尤爲明理,並足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複何事!”
綜合以上可以做個小結:
佛教的“表相”吸引村夫村婦,很感性、親切、人間化;
佛教的“道理”吸引知識分子,很高遠、飄渺、哲理化;
佛教的“應用”吸引帝王將相,很實用、有效、功能化。
佛教的魅力是一種文化、藝術、思想的魅力。正由于此,佛教才成爲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自主的選擇。由此可說,佛教是文化,是傳統,是我們精神家園的一隅,是賴以存在的精神資糧,是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元素。
今天的佛教,我們借此可以對照一下,她是不是仍然散發著這些迷人的魅力,是否還有這樣的優勢?如果還有一些,那麼我們一定要珍惜愛護。可以肯定地說,只有這樣佛教才能深入人心,爲廣大群衆所喜歡,爲知識分子所喜愛,爲整個社會所包容。
面對現實,我們也不無一些擔憂。人類的許多事情往往理想很好,理念也很好,但落實到具體的人間,落實到人的身上,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茫茫宇宙中,畢竟人是很渺小的。西方諺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在此,我們感到,也有必要爲一些地方的佛教提個醒:
1、時至今天,一些地方的佛教是否高高在上、脫離群衆了?是否變得不那麼親切,不那麼惹人喜歡?佛門應該是對所有人敞開的,不能誰給的供養多,就爲誰服務。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只變成富人的佛教。
2、在一個大力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氛圍裏,一些地方的寺廟經濟條件改善了許多,有的就開始搞各種各樣的大型項目或活動,大事鋪張,場面奢華。如果是在政府機關或公司裏發生這樣的事情,恐怕早已遭到诟病了。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變成奢華的佛教。
3、講經說法是佛教的本分事、基本功,但有些寺廟的法師卻業務荒疏了,失去了人天師表之榜樣作用。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變成空洞化的佛教。
4、佛教講淡泊名利、看破放下。但有的法師出入豪門,交結權貴,遊走于名利場之中,沈溺于達官貴人之間。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變成貴族的佛教。
佛教留給現代人類哪些資源?
這個問題從經典、寺廟、理念幾個方面來談。
1、經典
書籍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文字是精神和思想的外化形式。佛教給我們留下了一大堆的書籍,這就是大藏經——佛教典籍的總彙。寺廟裏可以經常看到的“藏經樓”,就是專門供放大藏經的。
佛教常講叁寶:佛、法、僧。除了佛像、僧人,還要有“法”,“法”的一個主要代表就是大藏經,佛祖告誡弟子要“依法不依人”。當然這個“法”要人來傳,關鍵因素還是人。大藏經分經、律、論叁部分,記述了佛祖的法言法語,佛要求弟子們的行爲規範以及後人對佛理的解讀。
大藏經分南傳大藏經、漢傳大藏經和藏文大藏經。論內容的多少,漢傳大藏經最豐富。我國曆史上,從宋朝官修《開寶大藏經》開始,曆經元、明、清、民國至現代,無論官修、民修已有幾十種版本。曆代各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所收錄經籍的總數,約爲四千二百多種,二萬叁千多卷,約數億字。
這麼多的典籍,確實令人望而生畏。所謂“皓首窮經”,深入經藏,此之謂也。與其他宗教相比較,如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佛教在經典方面確實是獨一無二,無教可比的。所以說佛教是文化的海洋,任何人深入進去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佛法的偉大。
我們講佛教是文化的宗教,這就是具體的一個體現。我們需要了解一些佛教經典的曆史。
其一,佛教的這種文化集成,是一個充滿艱辛的多少代人努力的結果。曆史上從漢朝開始,來到內地的印度人、中亞人、西域人,前赴後繼,翻譯各種佛典。有幾個大翻譯家,如法顯、鸠摩羅什、玄奘、義淨、不空等,是大家都知道的。由此形成了多個翻譯中心(譯場),有的翻譯中心達數千人,集中了大量國家資源。譯經運動前前後後達數百年,是人類曆史上輝煌而壯觀的文化現象。
最近,社會上掀起了玄奘熱,西遊記熱。一支又一支隊伍重走“玄奘之路”,一家又一家公司拍攝唐玄奘。但媒體關注的大多是唐僧西天取經,卻對其偉大的譯經事業著墨不多。
有些經典其實都是多次翻譯,如《心經》、《華嚴經》等。有時皇帝親自參與翻譯,就某個詞彙,反複研討。後人認爲,鸠摩羅什的翻譯優美、生動、簡約,玄奘的翻譯准確、規範、典雅。
我們學曆史的知道,西方文藝複興的一個前提是西方從阿拉伯世界回傳、翻譯了許多文化典籍,爲文藝複興提供了理論和思想的支撐。同這段曆史相比,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翻譯運動,宣傳的實在太少了。它對中國文化所産生的影響,這其中的意義以及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我感到還沒有完全闡發出來,特別是這其中的成功經驗,還有待于進一步整理,應該有人寫一本《中國佛教翻譯史》。
其二,這些經典、大藏經,不僅記載了佛陀的言教,還詳細記載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脈絡。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是有繼承更有創造的。中國取代了印度而成爲佛教的中心,這句話不是信口空說的。中國對印度佛教思想的取舍、更新、轉換,到中國佛教學派的興起,再到宗派的形成,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那時,中國的僧人們根據傳來的一經一論進行鑽研、弘揚,研究得很細,宏觀上又很有系統。比如毗昙學、地論學、攝論學、成實學、涅槃學、叁論學等,都是盛極一時,那是一個思想相當活躍的時代。隋唐時期,又根據佛經中的某些經典,開啓了宗派佛教,如天臺宗依據《法華經》、《金光明經》,華嚴…
《十五屆:多層面認識佛教(劉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