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迷信、盲从,而是说道讲理。
2、佛教是知识的宗教。喜欢探求真理的人,即使是喜欢钻到象牙塔里的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你喜欢的东西。因此,尊重知识的人也必定会尊重佛教。
3、佛教是艺术的宗教。美的事物,谁不喜欢?而且这种美是人间之美、思想之美、灵性之美。比如王维的诗,其意境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绝妙的精神享受。
最后我们再看看帝王将相这一阶层。
这是一批掌握至高权力的、也是高处不胜寒的人。
人类历史上的一些事,有些确实稀奇古怪。比如西方历史上,古希腊攻打特洛伊城,据说是为了抢夺美女。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战争也很有趣,却是为了抢夺高僧。一次是前秦的苻坚发十万大兵攻打襄阳,抢夺道安大师和习凿齿,一次是苻坚派大将吕光发七万之兵西征龟兹,以武力迎请鸠摩罗什大师。
中国佛教史上,帝王与佛教之间的佳话比较多。如石虎与佛图澄、苻坚与道安、姚兴与罗什、隋炀帝与智者、唐太宗与玄奘、武则天与法藏等等。这里举几个例子:
后秦的姚兴大力支持佛教,“卑万乘之尊,尊三宝之教”(《大唐内典录》卷三),他主要是支持鸠摩罗什翻译佛典,集全国三千多僧,法筵之盛,古今罕见。史载罗什执胡本,姚兴执旧本,共译《大品般若经》。他还亲自撰写《通三世论》。
南朝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大臣花巨资把他赎回来。有些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认为梁武帝为了维护统治,笼络佛教,麻痹人民群众,此举完全是做秀。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梁武帝确实又是充满激情地对待佛教,他不仅崇奉佛教,而且亲自研究义理,撰写佛教论文,自成一家之言。梁武帝写过《立神明成佛义记》、《断酒肉文》,还“断房室,不与嫔侍同屋而处,四十余年”。梁武帝是个既可爱又可怜的历史人物。这位皇帝菩萨,作为一个统治者曾认真地思考治国的大政方略,探讨哪一种思想更适合管理国家。他曾经说:“匡正佛法,是黑衣人事,乃非弟子白衣所急。但经教亦云,佛法寄嘱人王。是以弟子不得无言。”他亲自开讲《涅槃经》、《般若经》,还注过《道德经》、《孝经》。梁武帝有一首《述三教诗》:“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这样一位皇帝菩萨最后却被活活饿死,结局也是可悲可叹。
唐朝太宗皇帝天纵神武,文治武功,都是不得了。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归国后,太宗亲自接见,“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面奉天颜,谈叙真俗,无爽帝旨,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太宗亲自作《大唐圣教序》,文字写的很优美。如果没有唐太宗,可能也就没有玄奘大师这样的伟大成就。
唐代对佛教高僧的尊重,所给的政治待遇,现在是比不了的。主要有几项:1、赐紫衣(三品以上服紫);2、赐师号、谥号、国师号;比如慧能,唐宪宗谥为大鉴禅师。3、赐官爵;唐代宗时,赠金刚智为开府仪同三司,赐不空为特进、试鸿胪卿,后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
宋朝时有个故事,宋太宗在京师开封相国寺烧香,问是否应当拜佛像,高僧赞宁回答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听得宋太宗特别受用。
朱元璋做和尚时,一次外出晚归,寺门紧锁,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望着满天星斗,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由此可见帝王之气象。
综括以上,历代帝王更多地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待佛教。佛教有这么几个特点,吸引着统治者的目光:
1、佛教是出世的宗教。佛教崇尚出世,高僧大都躲在深山古寺里修炼,不会给皇帝闹事;
2、佛教是中道的宗教。佛教的教义常常是讲了这边,也讲那一边,不偏不倚,持守中间路线,不走极端;
3、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佛教讲不杀生,主张非暴力,一般不会对政权构成威胁;
4、佛教是文化的宗教。佛教的文化含量比较高,其队伍里的文化人比较多,有助于国家的文化建设,有助于教化老百姓。
因此,执政者往往认为佛教有助于国家,对王道教化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北魏文成帝曾说,佛教可以“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
南朝宋文帝也曾说:“佛法汪汪,尤为明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
综合以上可以做个小结:
佛教的“表相”吸引村夫村妇,很感性、亲切、人间化;
佛教的“道理”吸引知识分子,很高远、飘渺、哲理化;
佛教的“应用”吸引帝王将相,很实用、有效、功能化。
佛教的魅力是一种文化、艺术、思想的魅力。正由于此,佛教才成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自主的选择。由此可说,佛教是文化,是传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隅,是赖以存在的精神资粮,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
今天的佛教,我们借此可以对照一下,她是不是仍然散发着这些迷人的魅力,是否还有这样的优势?如果还有一些,那么我们一定要珍惜爱护。可以肯定地说,只有这样佛教才能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所喜欢,为知识分子所喜爱,为整个社会所包容。
面对现实,我们也不无一些担忧。人类的许多事情往往理想很好,理念也很好,但落实到具体的人间,落实到人的身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茫茫宇宙中,毕竟人是很渺小的。西方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此,我们感到,也有必要为一些地方的佛教提个醒:
1、时至今天,一些地方的佛教是否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了?是否变得不那么亲切,不那么惹人喜欢?佛门应该是对所有人敞开的,不能谁给的供养多,就为谁服务。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只变成富人的佛教。
2、在一个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氛围里,一些地方的寺庙经济条件改善了许多,有的就开始搞各种各样的大型项目或活动,大事铺张,场面奢华。如果是在政府机关或公司里发生这样的事情,恐怕早已遭到诟病了。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变成奢华的佛教。
3、讲经说法是佛教的本分事、基本功,但有些寺庙的法师却业务荒疏了,失去了人天师表之榜样作用。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变成空洞化的佛教。
4、佛教讲淡泊名利、看破放下。但有的法师出入豪门,交结权贵,游走于名利场之中,沉溺于达官贵人之间。所以要十分小心佛教变成贵族的佛教。
佛教留给现代人类哪些资源?
这个问题从经典、寺庙、理念几个方面来谈。
1、经典
书籍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文字是精神和思想的外化形式。佛教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的书籍,这就是大藏经——佛教典籍的总汇。寺庙里可以经常看到的“藏经楼”,就是专门供放大藏经的。
佛教常讲三宝:佛、法、僧。除了佛像、僧人,还要有“法”,“法”的一个主要代表就是大藏经,佛祖告诫弟子要“依法不依人”。当然这个“法”要人来传,关键因素还是人。大藏经分经、律、论三部分,记述了佛祖的法言法语,佛要求弟子们的行为规范以及后人对佛理的解读。
大藏经分南传大藏经、汉传大藏经和藏文大藏经。论内容的多少,汉传大藏经最丰富。我国历史上,从宋朝官修《开宝大藏经》开始,历经元、明、清、民国至现代,无论官修、民修已有几十种版本。历代各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所收录经籍的总数,约为四千二百多种,二万三千多卷,约数亿字。
这么多的典籍,确实令人望而生畏。所谓“皓首穷经”,深入经藏,此之谓也。与其他宗教相比较,如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在经典方面确实是独一无二,无教可比的。所以说佛教是文化的海洋,任何人深入进去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佛法的伟大。
我们讲佛教是文化的宗教,这就是具体的一个体现。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佛教经典的历史。
其一,佛教的这种文化集成,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历史上从汉朝开始,来到内地的印度人、中亚人、西域人,前赴后继,翻译各种佛典。有几个大翻译家,如法显、鸠摩罗什、玄奘、义净、不空等,是大家都知道的。由此形成了多个翻译中心(译场),有的翻译中心达数千人,集中了大量国家资源。译经运动前前后后达数百年,是人类历史上辉煌而壮观的文化现象。
最近,社会上掀起了玄奘热,西游记热。一支又一支队伍重走“玄奘之路”,一家又一家公司拍摄唐玄奘。但媒体关注的大多是唐僧西天取经,却对其伟大的译经事业着墨不多。
有些经典其实都是多次翻译,如《心经》、《华严经》等。有时皇帝亲自参与翻译,就某个词汇,反复研讨。后人认为,鸠摩罗什的翻译优美、生动、简约,玄奘的翻译准确、规范、典雅。
我们学历史的知道,西方文艺复兴的一个前提是西方从阿拉伯世界回传、翻译了许多文化典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撑。同这段历史相比,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翻译运动,宣传的实在太少了。它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这其中的意义以及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我感到还没有完全阐发出来,特别是这其中的成功经验,还有待于进一步整理,应该有人写一本《中国佛教翻译史》。
其二,这些经典、大藏经,不仅记载了佛陀的言教,还详细记载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脉络。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是有继承更有创造的。中国取代了印度而成为佛教的中心,这句话不是信口空说的。中国对印度佛教思想的取舍、更新、转换,到中国佛教学派的兴起,再到宗派的形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那时,中国的僧人们根据传来的一经一论进行钻研、弘扬,研究得很细,宏观上又很有系统。比如毗昙学、地论学、摄论学、成实学、涅槃学、三论学等,都是盛极一时,那是一个思想相当活跃的时代。隋唐时期,又根据佛经中的某些经典,开启了宗派佛教,如天台宗依据《法华经》、《金光明经》,华严…
《十五届:多层面认识佛教(刘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