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认识佛教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 刘威
(2007年7月20日下午于文殊阁)
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锤炼,佛教成为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之一。佛教影响了人类历史上广泛的人群,对人类历史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一精神传统,庞大方广,包罗万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她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文本,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诠释。我们可以在书店里找到许多这方面的教科书,有从哲学角度讲的,有从文化角度讲的,有从社会学角度讲的,有从文学艺术角度讲的。从作者看,有佛教界的,有哲学教授,有文学工作者。这是一个学问的、信仰的海洋,有时感到望洋兴叹。
大家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对禅法、对佛教都会有切身的体验,所闻所见也会引起大家思考一些问题。这里我就提出三个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思考。
1、佛教的魅力在哪里?
2、佛教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资源?
3、佛教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佛教的魅力在哪里?
三大世界性宗教里,佛教的历史最长,影响了世界上三至五亿的人口。就中国的情况来说,佛教信仰人数实在不好统计,但数量应该不在少数,周恩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就说,中国有一亿多佛教徒。佛教徒在中国宗教徒人口比例中,应该是最多的。从书本上我们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却往往把佛教当作中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没有把它当作外来的宗教来看,这一点是很有说服力的,说明佛教已经融进了中国文化和信仰的血脉里。
如果是这样,紧跟着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一个外来的宗教竟然能够在中国扎下根来,开花结果,似乎比亲生的好像还要亲,她的魅力何在?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叫《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又是如何征服中国人心的?
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些普通信众,问过法师,也问过大学教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考察,把他们的回答综合一下。
首先,我们看看一般的老百姓这一阶层。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大字不识一个,但佛教信仰很虔诚。有的老年信众在家一心念佛,早晚课诵,初一、十五吃斋,这种情况的人是很多的。最近我去五台山,看到许多信众面对着白塔磕“长头”。有一位信徒说,一年下来要磕十万个“长头”,地上都被磨出了两条深深的沟痕。有信仰的力量做支撑,再难的事情看来也就变成简单的了。世界上的很多奇迹,现代人都琢磨不透,比如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佛教石窟,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那个时代的人怎么那么有毅力、有智慧?如果从信仰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就想得通了。今年6月份,我去云南昆明的圆通寺,见到两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在芭蕉树下打坐。我同她们聊天,她们告诉我,每天要念咒语近万言。我问佛教是如何吸引她们的,她们的一些朴素的回答比较说明问题:
1、一进了佛教寺庙就很欢喜,看到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好像在欢迎她们,心里一下子就敞亮了。看了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觉得很美,心里也觉得很舒坦。何况观世音菩萨耳听八方,寻声救苦,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问她们,基督教教堂里的圣母像、耶稣像也是慈眉善目,也很美啊。她们回答说,不如寺庙里的菩萨看着亲切、熟悉。
2、寺庙里很清净,听不见汽车喇叭的喧嚣,而且没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心里不烦。
3、佛教劝人行善,劝人做好事,如果每个人都能一心向善,这个世界不就太平无事了吗?
4、现在好多人为了私利无法无天,就是因为什么也不信。佛教讲因果报应,如果信了佛教,无论做什么事情他就要掂量掂量了。
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在简单平实当中。从这些信众的回答里,给我们的是什么信息呢?如果归纳一下,佛教有几条是最吸引老百姓的。
1、佛教是令人欢喜的宗教。比如大肚弥勒佛笑脸迎人;
2、佛教是让人亲近的宗教。比如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
3、佛教是对人包容的宗教。无论贫富贵贱,她都不拒之门外;
4、佛教是给人希望的宗教。无论遇到多大的灾难和痛苦,只要一心向佛,佛菩萨就会来解救的。今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来世还有希望;
5、佛教是劝人向善的宗教。佛教重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佛教徒看来,这个世界上不管权力地位如何无常变化,但还有一个正义的法则存在,就是因果的铁律。这也就是这个世界还可以变好,还可以迎来光明的最后保障。普通信众相信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的观念,而这一念就培植了千百万信众的善根,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作用。在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来,这种约束比国家的法律还要根本,从而发自内心的依教奉行。
我想这就是佛教示现给世人的本来面目,也是佛教曾经具有,按其教义也应该具有的品格。对一般老百姓说,其魅力在此。
其次,我们看看历史上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这一阶层。
知识分子有理性的分辨能力,看事物不仅看表面,更要追问个为什么。因此,他们之信佛,更有深层次的原因。
历史上,士大夫与佛教结缘者比比皆是,有的与高僧交游,成为方外之友;有的为佛教高僧撰写碑铭;有的更直接写出关于佛教的义理文章;有的援引佛理入诗入画。
东晋这个朝代挺有意思的,朝廷上下都重视研究理论问题。当时的士大夫大都喜欢舞文弄墨、追求高雅,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如王导、王羲之、谢灵运、顾恺之等等。他们大多喜欢与当时的名僧,如慧远、支道林等交往,相互唱和,引为同调,甚至不分昼夜地切磋佛理,从而成为佛教的热情支持者。这些人的佛学水平都达到比较高的程度。《高僧传》里说他们“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禀志皈依,措心崇信”。
唐朝的时候,也涌出一大批对佛教信仰虔诚的知识分子。比如曾经担任过太府卿的萧璟,一生诵读《法华经》一万多遍。唐代高僧道宣称赞这一家“萧氏一门,可为天下楷模矣”。
大诗人王维,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尚书右丞,他笃信佛教,过着亦官亦隐,亦僧亦俗的生活。他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专事坐禅诵经。其诗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作诗,意境空灵,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诗中境界是很美的。
大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有一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言道:“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自号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曾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铭》:“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从其《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对佛典的娴熟程度:“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于《妙法莲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一言。证无生忍,造不二门,住不可思议解脱,莫极于《维摩经》,凡二万九千九十二言。摄四生九类,入无余涅槃,实无得度者,莫先于《金刚经》,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坏罪集福,净一切恶道,莫急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凡三千二十言。应念顺愿,愿生极乐土,莫疾于《阿弥陀经》,凡一千八百言。用正见观真相,莫出于《观音普贤菩萨法行经》,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诠自性,认本觉,莫深于《实相法密经》,凡三千一百五言。空法尘,依佛智,莫过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种经,具十二部,合一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言,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矣。” 这段文字等于给我们开了一个学佛读经的书单,其中连每部经多少篇幅字数都囊括无遗。
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与佛结缘的公案、典故不胜枚举。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佛教的信仰,大多是一种对智慧的喜爱、一种欣赏、一种沉浸其中所带来的无比舒畅的精神上的快乐。在他们眼里:
1、佛教是一种精神境界。 对士大夫来说,人生际遇,宦海沉浮,得意失意,最需要心态的调整。佛教在这里恰恰帮了大忙。得意之时,佛教告诉他们世事变化无常,是非成败转头空;失意之时,佛教告诉他们在庙堂之外,还有许多绝妙佳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任运自然,观天外云卷云舒”,“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佛教是一种人格理想。什么叫高僧?意境高远,志行高洁,义理高深,有这三高才是高僧。现在有许多法师,可以称做名僧,是因为有名,名气大,但却不一定是高僧。什么是法师?人天师表,是世人学习的典范,才能称为法师。所以我们的法师要对得起这身袈裟,老百姓拜的或者说尊重的是这种人格的力量,我们应珍惜。比如东晋慧远大师驻锡庐山东林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又如玄奘大师,“言无名利,行绝虚浮”。其人格魅力,千古一人。唐太宗亲自为其做《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说:“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3、佛教是一种究竟智慧。佛教在理论上的思辩,引起知识分子极大的理论兴趣,所以许多知识分子沉醉于其间,有的还著书立说,阐扬佛理;有的甚至成为虔诚的护法居士。比如《理惑论》作者牟融,针对时人对佛教的排斥、误读甚至攻击,逐条辩驳。如孙绰撰写《喻道论》,认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把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冲突进行了调和、汇通,把儒教和佛教打通。佛教的智慧和知识,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扩展了生命的活动范围。比如关于世界和时间的概念,对中国文化来说,一下子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为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新的领域,使他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由上可以看出,佛教对知识分子来说,其魅力在于:
1、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其学说不是教…
《十五届:多层面认识佛教(刘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