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五屆:多層面認識佛教(劉威)

  多層面認識佛教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 劉威

  (2007年7月20日下午于文殊閣)

  

  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錘煉,佛教成爲人類偉大的精神傳統之一。佛教影響了人類曆史上廣泛的人群,對人類曆史的塑造産生了巨大的作用,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這一精神傳統,龐大方廣,包羅萬象,在曆史的長河中,對她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文本,有各種各樣的理解诠釋。我們可以在書店裏找到許多這方面的教科書,有從哲學角度講的,有從文化角度講的,有從社會學角度講的,有從文學藝術角度講的。從作者看,有佛教界的,有哲學教授,有文學工作者。這是一個學問的、信仰的海洋,有時感到望洋興歎。

  大家參加生活禅夏令營,對禅法、對佛教都會有切身的體驗,所聞所見也會引起大家思考一些問題。這裏我就提出叁個問題,讓我們共同來思考。

  1、佛教的魅力在哪裏?

  2、佛教給我們留下了哪些資源?

  3、佛教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佛教的魅力在哪裏?

  叁大世界性宗教裏,佛教的曆史最長,影響了世界上叁至五億的人口。就中國的情況來說,佛教信仰人數實在不好統計,但數量應該不在少數,周恩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就說,中國有一億多佛教徒。佛教徒在中國宗教徒人口比例中,應該是最多的。從書本上我們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卻往往把佛教當作中國固有的、土生土長的,沒有把它當作外來的宗教來看,這一點是很有說服力的,說明佛教已經融進了中國文化和信仰的血脈裏。

  如果是這樣,緊跟著就會産生一個問題,即一個外來的宗教竟然能夠在中國紮下根來,開花結果,似乎比親生的好像還要親,她的魅力何在?有一本外國人寫的書叫《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又是如何征服中國人心的?

  這個問題我問過一些普通信衆,問過法師,也問過大學教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裏不妨做一個簡單的考察,把他們的回答綜合一下。

  首先,我們看看一般的老百姓這一階層。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大字不識一個,但佛教信仰很虔誠。有的老年信衆在家一心念佛,早晚課誦,初一、十五吃齋,這種情況的人是很多的。最近我去五臺山,看到許多信衆面對著白塔磕“長頭”。有一位信徒說,一年下來要磕十萬個“長頭”,地上都被磨出了兩條深深的溝痕。有信仰的力量做支撐,再難的事情看來也就變成簡單的了。世界上的很多奇迹,現代人都琢磨不透,比如埃及金字塔、中國的佛教石窟,古人是怎麼造出來的?那個時代的人怎麼那麼有毅力、有智慧?如果從信仰的角度去理解,我們就想得通了。今年6月份,我去雲南昆明的圓通寺,見到兩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在芭蕉樹下打坐。我同她們聊天,她們告訴我,每天要念咒語近萬言。我問佛教是如何吸引她們的,她們的一些樸素的回答比較說明問題:

  1、一進了佛教寺廟就很歡喜,看到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好像在歡迎她們,心裏一下子就敞亮了。看了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覺得很美,心裏也覺得很舒坦。何況觀世音菩薩耳聽八方,尋聲救苦,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問她們,基督教教堂裏的聖母像、耶稣像也是慈眉善目,也很美啊。她們回答說,不如寺廟裏的菩薩看著親切、熟悉。

  2、寺廟裏很清淨,聽不見汽車喇叭的喧囂,而且沒有那麼多的是是非非,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心裏不煩。

  3、佛教勸人行善,勸人做好事,如果每個人都能一心向善,這個世界不就太平無事了嗎?

  4、現在好多人爲了私利無法無天,就是因爲什麼也不信。佛教講因果報應,如果信了佛教,無論做什麼事情他就要掂量掂量了。

  深刻的道理往往蘊含在簡單平實當中。從這些信衆的回答裏,給我們的是什麼信息呢?如果歸納一下,佛教有幾條是最吸引老百姓的。

  1、佛教是令人歡喜的宗教。比如大肚彌勒佛笑臉迎人;

  2、佛教是讓人親近的宗教。比如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

  3、佛教是對人包容的宗教。無論貧富貴賤,她都不拒之門外;

  4、佛教是給人希望的宗教。無論遇到多大的災難和痛苦,只要一心向佛,佛菩薩就會來解救的。今生解決不了的問題,來世還有希望;

  5、佛教是勸人向善的宗教。佛教重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佛教徒看來,這個世界上不管權力地位如何無常變化,但還有一個正義的法則存在,就是因果的鐵律。這也就是這個世界還可以變好,還可以迎來光明的最後保障。普通信衆相信因果報應、天堂地獄的觀念,而這一念就培植了千百萬信衆的善根,實實在在地發揮了作用。在有宗教信仰的人看來,這種約束比國家的法律還要根本,從而發自內心的依教奉行。

  我想這就是佛教示現給世人的本來面目,也是佛教曾經具有,按其教義也應該具有的品格。對一般老百姓說,其魅力在此。

  其次,我們看看曆史上士大夫也就是知識分子這一階層。

  知識分子有理性的分辨能力,看事物不僅看表面,更要追問個爲什麼。因此,他們之信佛,更有深層次的原因。

  曆史上,士大夫與佛教結緣者比比皆是,有的與高僧交遊,成爲方外之友;有的爲佛教高僧撰寫碑銘;有的更直接寫出關于佛教的義理文章;有的援引佛理入詩入畫。

  東晉這個朝代挺有意思的,朝廷上下都重視研究理論問題。當時的士大夫大都喜歡舞文弄墨、追求高雅,這些人被稱爲名士,如王導、王羲之、謝靈運、顧恺之等等。他們大多喜歡與當時的名僧,如慧遠、支道林等交往,相互唱和,引爲同調,甚至不分晝夜地切磋佛理,從而成爲佛教的熱情支持者。這些人的佛學水平都達到比較高的程度。《高僧傳》裏說他們“或宰輔之冠蓋,或人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迹煙霞之表,並禀志皈依,措心崇信”。

  唐朝的時候,也湧出一大批對佛教信仰虔誠的知識分子。比如曾經擔任過太府卿的蕭璟,一生誦讀《法華經》一萬多遍。唐代高僧道宣稱贊這一家“蕭氏一門,可爲天下楷模矣”。

  大詩人王維,曆任右拾遺、監察禦史、尚書右丞,他笃信佛教,過著亦官亦隱,亦僧亦俗的生活。他退朝以後,焚香獨坐,專事坐禅誦經。其詩曰,“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王維作詩,意境空靈,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夜靜春山空,人閑桂花落”,詩中境界是很美的。

  大文學家柳宗元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叁十年。”他有一首《晨詣超師院讀禅經》中言道:“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真源了無取,妄迹世所逐。”

  自號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曾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銘》:“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從其《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對佛典的娴熟程度:“夫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窮,莫尊于《妙法蓮華經》,凡六萬九千五百一言。證無生忍,造不二門,住不可思議解脫,莫極于《維摩經》,凡二萬九千九十二言。攝四生九類,入無余涅槃,實無得度者,莫先于《金剛經》,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壞罪集福,淨一切惡道,莫急于《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凡叁千二十言。應念順願,願生極樂土,莫疾于《阿彌陀經》,凡一千八百言。用正見觀真相,莫出于《觀音普賢菩薩法行經》,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诠自性,認本覺,莫深于《實相法密經》,凡叁千一百五言。空法塵,依佛智,莫過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種經,具十二部,合一十一萬六千八百五十七言,叁乘之要旨,萬佛之秘藏,盡矣。” 這段文字等于給我們開了一個學佛讀經的書單,其中連每部經多少篇幅字數都囊括無遺。

  曆史上文人士大夫與佛結緣的公案、典故不勝枚舉。歸納起來可以看出,知識分子對佛教的信仰,大多是一種對智慧的喜愛、一種欣賞、一種沈浸其中所帶來的無比舒暢的精神上的快樂。在他們眼裏:

  1、佛教是一種精神境界。 對士大夫來說,人生際遇,宦海沈浮,得意失意,最需要心態的調整。佛教在這裏恰恰幫了大忙。得意之時,佛教告訴他們世事變化無常,是非成敗轉頭空;失意之時,佛教告訴他們在廟堂之外,還有許多絕妙佳處。“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任運自然,觀天外雲卷雲舒”,“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2、佛教是一種人格理想。什麼叫高僧?意境高遠,志行高潔,義理高深,有這叁高才是高僧。現在有許多法師,可以稱做名僧,是因爲有名,名氣大,但卻不一定是高僧。什麼是法師?人天師表,是世人學習的典範,才能稱爲法師。所以我們的法師要對得起這身袈裟,老百姓拜的或者說尊重的是這種人格的力量,我們應珍惜。比如東晉慧遠大師駐錫廬山東林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又如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其人格魅力,千古一人。唐太宗親自爲其做《大唐叁藏聖教序》,文中說:“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3、佛教是一種究竟智慧。佛教在理論上的思辯,引起知識分子極大的理論興趣,所以許多知識分子沈醉于其間,有的還著書立說,闡揚佛理;有的甚至成爲虔誠的護法居士。比如《理惑論》作者牟融,針對時人對佛教的排斥、誤讀甚至攻擊,逐條辯駁。如孫綽撰寫《喻道論》,認爲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把印度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沖突進行了調和、彙通,把儒教和佛教打通。佛教的智慧和知識,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擴展了生命的活動範圍。比如關于世界和時間的概念,對中國文化來說,一下子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爲中國知識分子開啓了新的領域,使他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

  由上可以看出,佛教對知識分子來說,其魅力在于:

  1、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其學說不是教…

《十五屆:多層面認識佛教(劉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