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你們敢安然前來呀?你們還是有一個信心的,你們相信在趙縣有一個柏林寺,在那等我呢,你們也相信,這柏林寺不會騙我們,不會宰我們。你們也相信,柏林寺的師父,辦的這個夏令營,辦了十幾屆,沒有問題,信心!所以不管你是有依靠還是沒有依靠,總而言之,當你有信心,你的心就會平靜。這不講宗教,這是一般來說我們生活裏面都是這樣。

  衍空法師那天的開示有個很重要的信息,他讓我們去思維和觀察,什麼是真實的依靠。一個母親,她有一個兒子,她對未來的生活很有信心。爲什麼?未來可以靠這個兒子,她覺得這是她真實的依靠。但是也許未來出現一種無常,她的兒子依靠不住,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一對青年男女在一起生活,互相依靠,這個“互相”的每一方也有可能靠不住,即使互相的每一方靠得住,外部的社會生活,這個世界都是在不斷地變化中,各種因素的出現,使他們本來的靠得住成爲靠不住,也有可能;我們依靠錢,錢會貶值;我們依靠我們手上有很多股票,那個更玄乎,有時候看著像一堆金山,有時候就是一堆泡沫。所以佛教信仰的第一步是要解決我們內心這個真實的依靠。這個“依”就有依托、依止的意思,“皈”有回來的意思,這個字就很深了。回來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家,就是說你依靠的是你的家。佛教是我們的依靠,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事實上這個精神的家園也不純粹是精神的,它也有物質的。它不僅僅在精神層面展開,它也會表現爲外在的事物上,就像我們十幾年的夏令營,也有一些營員因爲參加活動,信仰佛教,最後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事業目標等等。所以“皈依”就是家,到家,然後依靠它,這就是“皈依”的意思。那麼這個皈依的過程是要在內心完成的,要在內心深處完成。

  在內心深處完成,但是又要通過一個外在的形式啓動它,表達它,這就是我們要舉行皈依儀式的原因。由一位出家人主持,通過一個儀式,對著佛像,你跟這位比丘,跟這位師父一起念“我願意把我的生命皈依佛法僧叁寶,我願意以佛法僧叁寶爲我的精神家園”這樣意思的話。當你這樣念的時候,在你的內心就産生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叫皈依體。這種力量,它會影響我們,會支配我們,會成爲我們以後修行的力量的源泉,這就是這個儀式的重要性。現代人通常會認爲儀式是一個形式,沒有什麼太多的必要。不然,在儀式中,我們參與的時候我們有身口意的造作,身就是行爲,口就是跟師父念,意就是心念。這種造作實際上是一個事件,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事件,這個事件的發生會影響我們生命未來的走向。因此佛教既重視內容也重視形式,沒有離開內容的形式,也沒有離開形式的內容。在儀式中,我們表達我們要皈依叁寶意願的時候,其實那皈依的體就産生,皈依的體就是內容。所以有的人說,爲什麼我非得參加這儀式呢?我心裏信就好了。心裏信固然比心裏不信要好,但是當你的信不通過一個形式表達出來,不通過一個形式穩定下來,確定下來,那你隨時可以反悔。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生意場上的兩個人,談生意,他們兩人都有合作的意願,合作的意向,這種意向只有在雙方通過一個形式,簽一個協議,扣上章的時候,它才啓動了一個業,這個流程啓動了。他只是嘴上說,在生意上只是嘴上說是不算數的,一定要有契約,最後把這種意向表達出來,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對雙方形成製約,然後繼續往前推進。所以這個做比喻,比喻我們通過一個儀式,表達我們願意選擇叁寶,作爲我們心靈的皈依,生命的皈依處,選擇我們皈依叁寶的意向,確定這個意向,它是不可少的。至于說——我稱爲叫做皈依的啓動,啓動式,把一個程序啓動,啓動以後它要運轉。至于說這個運轉呢,那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可以說一直到你成佛,這個程序都會運轉,所以在我的講義上我說:皈依,從我們能皈依的人來說,認同于接納叁寶,是生命的回歸;從我們所皈依的對象,就是佛法僧來說,實際上它給與我們救護,給與我們幫助。我們要在佛教,在叁寶這裏,找到救護,找到保護。爲什麼我們要找這個保護呢?有個比喻,就像有人獲罪于王,古代有很多王國,你在一個王國犯罪,跑到其他的國家,在那個國王的保護下,他說你只要在我的國境內,按我的教導去做,我一定幫助你。比喻我們衆生也是一樣的,我們在生死魔的掌握下,注意這個“魔”不是一個神格的,它是指一個生死輪回,生死輪回的力量很強大,我們在它的掌握下。現在我們把我們寄托在叁寶這裏,所以這個生死輪回的力量就不能控製我們了,魔拿我們無可奈何,拿我們沒有辦法。

  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思維下面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爲什麼要皈依?爲什麼有這種意願?這種迫切性?有叁種對人生的觀察,是我們要注意的:

  第一個我們要思考、思維“暇滿人生”。“暇滿人生”是一個佛學術語。“暇”的意思是什麼?空閑,“滿”是圓滿。所以一個人生越圓滿,他應該越有空閑。在佛教裏講,我們的生命遠離以下這八種情況,就是暇滿人生,它是一個否定式的表達。第一種情況,我們沒有在地獄的境界中。地獄的境界在佛教裏講是純痛苦的境界。你們也不要把它神秘化,我們佛教徒相信,由純粹在痛苦中的生命組成的一個世界,這是地獄,有那樣的世界。即使是人類社會,人類的世界,很多人同時都在痛苦中,也是地獄,這樣的人是有的,每天在痛苦中煎熬,他的心靈已經沒有閑暇來思考和享受其他的東西。第二,我們沒有在餓鬼道。餓鬼在佛教裏邊是表達什麼呢?表達在饑渴狀態。人在一種強烈的饑渴狀態,他也是無暇的。在佛教裏,餓鬼有一個形象的,由于他的形象有一個特征,就是肚子很大,喉嚨很細。肚子大,表明他的欲望很大;喉嚨細,表明他得到的總是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所以咽喉裏就冒火。那麼這是一種生命境界,永遠不滿足,貪欲。第叁,我們沒有在畜生道。畜生都很愚癡,前天遊老師講了他們家的狗,他的狗算是很幸福的,但是我們知道,也很愚癡。第四,我們不是盲聾瘖啞。聾啞人在學習佛法修行的時候,他有障礙,障礙很大,學起來不方便。他念阿彌陀佛,他聽師父講,除非師父學啞語,一般來說,他的障礙就會大一點。第五,我們沒有世智邪辯。世智邪辯是指什麼呢?就是錯誤的人生觀。有很高超的智慧,很聰明,學問很高,但是沒有關于人生的正見。這樣的人,有時候看著他可能很有福報,很有社會地位,很有名聲,我們要說還說不過他,但是他沒有正見。很多信邪教的人,很多邪教的教主,是屬于這一類。第六,非正法滅盡時。就是我們出生在一個有佛法、有叁寶的時代,有機會接觸佛教。第七,我們沒有生于邊地。凡是出家四衆弟子比丘、沙彌、比丘尼、沙彌尼足迹未到,沒有佛法教化的地方,稱爲未開化地,也叫做邊地。佛教認爲,有一個世界叫北俱泸洲,北俱泸洲的衆生啊,只有快樂,沒有痛苦。所以在那個地方呢,由于人們沒有關于生命正面和負面的這一種比較、感受、思維,所以他不容易生起智慧,也沒有皈依,沒有叁寶出現。第八,我們沒在無想天。我上次跟你們講了,就是有一類人,有一種妄想,認爲把思想消滅就是解脫。無想天就是在這種錯誤的思想支配下修行所進入的境界,這種境界時間很長,但是它是虛妄的。以上講的這些叫八有暇。

  在坐的諸位,我們大家都獲得了八有暇。因爲我們沒有生在地獄、餓鬼、畜生道,我們也不是盲聾瘖啞,我們也沒有邪見,我們能遇到佛教,我們生在中國,生在人間,生在這個有缺陷的人間。注意,上午關老師講苦難對她的成長,對她的成就的意義,藝術成就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中有一些負面的經驗,那恰恰是我們的養料。所以好在我們沒有生在一個只有快樂的地方。生在一個什麼都不缺,只有快樂地方的人呢,慢慢的他會變得,就是那種傻樂。這類人的性格也有特點的,這一類人不大太關心別人,情緒很敏感,情感很脆弱。你跟這一類人交往呢,要特別小心,他很容易被傷害,他那種平靜很容易被打破,所以,有一點苦是好的。有一些豪門的子女,是這種感覺,在這種狀態,但未必個個都是,他也沒有想去學什麼,或者是想去探究一下生命的真谛啊,沒有這種沖動。

  具足了八有暇之後,我們還要具足十圓滿,十圓滿是得聞佛法的十種因緣。我們生身爲人,可以皈依可以修行;我們生在中國,生在有佛教的,有男女二衆的出家、在家人的地方;我們諸根具足,身體很圓滿,沒有大的缺陷;我們沒有障礙學佛的業;我們能夠理解,我們沒有邪智,信解障就是邪智,我們沒有錯誤的見解,我們能遇到叁寶,能碰到寺院,聽聞正法——經書啊,僧團啊,寺院啊,佛像啊,這些施設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我們看見趙州塔,每天有很多營員去繞塔,去拜塔,正好有塔,正法施設。聖義正法,這有點專業,我大概講,你們不要因爲它太專業而畏懼。聖義正法是說佛法的修證的傳承,正行不滅,這種修行的法門以及你如果要修行佛法,需要一些條件,這些資糧,都很具足。

  第二個要思維的就是我們生命的另外一個特征——無常。死亡來臨到人間,死亡降臨到我們身上,不會打招呼。去年5.12四川大地震讓很多人明白了這一點。大家記得吧,前天晚上我們茶會的時候,全場正在發言,突然聽到磬聲,必須全部停下來,你們有沒有印象?這個一敲磬都得停下來,大家是不是感到難以接受啊?這個現代社會下的人覺得太無理了“等我把這句話講完了”,我們的規則是你們講半句,你說:“我……”,停下,下面講“們”,停下!全部要停下來。按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好像有點兒難以接受,但是這符合生命自身的規律,生命自身的規律它哪裏會給我們打招呼呢?5.12大地震下午2:28之前,哪有人跟我們打招呼啊!突然就來臨了。無常就…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