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這樣的,打招呼就不是無常了,就是“常”。那麼死亡這個東西就是這樣的,它也不會跟人打招呼的。這就太多太多的案例了,人不一定非要老,非要壽滿才死,很多人會夭折,而且好像世界上我們也找不出一樣東西跟死沒有關系的,你們能找到嗎?你們能找到一樣跟死沒有關系的東西嗎?找到了先給我,我出高價錢買下來,我就抱著它。我們知道以前很多皇帝,就要找這個東西,找這個讓他避免死的東西,花很大的代價,尋長生不老藥啊,找不到。不僅找不到這樣一樣東西,而且身邊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可能讓我們死,包括醫生和藥,一切。我們說水,我們說火,我們說空氣,它隨時都有可能跟死相關聯。有的人說大米讓我們生活,讓我們活著,那你吃多了也會撐著,有撐死的。我們平時不願正面地去看,佛教幫助我們去看這些問題,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生命,懂得珍惜,懂得把自己生命的問題趕緊解決。
我們還要思維叁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生命的這種墮落的境界,他們的痛苦。
這個是皈依的思維。我們思維了這些呢,我們皈依的意願就會生起來。通常我會跟人們說不要安排,不要說等我把什麼事幹完或退休以後再皈依。你是這樣計劃,但是生命隨時在變化中,這個變化就有可能打破你的計劃。皈依的本質,前邊講到了,就是生命的回歸。這種回歸啊,我又對它做了幾種闡釋,幫助大家來理解,這種回歸是一種連接。我們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是很孤立的,孤獨的,皈依是要讓我們和我們生命最大的背景——皈依佛法僧,發生連接,就像一個燈泡和一個電網發生連接,當這種連接建立之後,一個人的生命就有了方向感,有了力量的源泉。皈依呢,也是一種學習,皈依是學習的一種捷徑。我們知道,通常的學習是積累,像螞蟻搬家一樣的積累,而皈依是把我們的生命直接地和一種智慧的傳承發生連接,直接插到插座上。打個比喻,這就像一個人直接地繼承一筆財富,那要比你在街上擺小攤,掙一點小費,慢慢攢錢,再做大生意快得多。所以皈依是讓我們直接地接受來自于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當然接受這個智慧還有一個消化、運用的過程,但是當你接收了它,你就定向了。所以皈依的人,有了信仰的人哪,他的人生會省掉很多無謂的浪費,無謂的摸索,他的生活會變得單純,變得清晰,他不會再浪費時間,碰很多壁,感受很多痛苦以後,再明白一點點。因此呢,有皈依的人,是有福的人。前天給我們講課的那個遊老師,他七歲那年,他媽媽帶他皈依廣欽老和尚,所以到目前爲止,他的生命基本上都是投入在學佛啊,修行啊,爲佛教界工作啊,講課呀這上面。非常清晰、專一,沒有太多的曲折。
這個是用現代的語言講,在佛教的經典裏面,關于皈依還有一些表述。這是我的以前的一個課件,我也不妨跟大家大致講一下,“皈依了以後,你就是佛子”。佛子是什麼?這個詞很有意思啊,可以說是小佛,未來你會成佛,也可以說你是佛的子女,佛的弟子,受佛的保護;第二呢,在叁皈依的基礎上,我們能生起各種戒的善法;第叁呢,我們能消除很多障礙。
在《增一阿含經》中有一個故事,在忉利天宮有一個天子,他發現自己五衰相現,要生在豬中。天上的人一掉下來,注意啊,你們可能會說這個天上的人掉下來,怎麼也得弄一個人中的富人當一當吧!你把這事想得太簡單了,你以爲很大的官犯錯誤他也會關照一下,把他的官位銷減一下?不是,有時候天上的人一掉下來,直接就掉到最低的地方去了,所以他會生到豬中。天上的人在墮落之前呢,還有幾種現象會出現,比如頭上的花冠會枯萎,腋下有臭氣,坐在位置上不安,老會起來,身邊的天女減少,然後就是身上垢穢不淨等等,五種衰相。這五種衰相也給我們一些啓發,你們平時要注意,頭發要弄好,要注意整潔。這個天人的五衰相現,可能會生在豬中,“愁憂之聲聞于天帝”,天上的人痛苦就在這兒了,他本來很快樂,他發現自己要生到豬中,這個跟人道不一樣,人道不知道要生到哪裏,天人知道,他知道就更痛苦了。“聞于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叁歸,即是汝教,便免生豬。二至歸矣,生長者家,還得出家,乘于無學”。
天人他們也有領導,那個天子趕緊去找領導。他還有運氣,他碰見的這個領導,說不定是某一個菩薩的化身,他懂叁皈依,說你趕緊皈依叁寶,然後趕緊就按照領導教的去皈依佛,皈依法,叁皈依還沒念完呢,他就死了,就沒有生到豬中喽,生到長者家。長者在佛經裏面是指富豪,生在富翁的家中,而且呢,還能出家,最後呢,修成了阿羅漢果。
佛經裏面還說,假使滿叁千大千世界中,有這麼多的如來,有人在兩萬歲中用四事供養——飲食、臥具、衣服、醫藥,佛去世以後,造七寶塔,這個獲得的福是很多的,但不如有一個人用純淨心作如是言:“我現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勝數。就是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像稻、谷、麻那麼多的佛,在兩萬歲中,有人用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他們,等他們去世以後給他們造塔,得到很多的福,也不如有人用純淨心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皈依以後不墮惡趣,人與非人不能爲災。我經常接待信徒,有一些信徒是在得了重病,得了癌症的時候來找我,要皈依。皈依以後我通常喜歡跟他們講一句話,我說:“你現在不需要害怕了,你現在是佛的人了。”對那些得了癌症的人,給了他們很大的鼓舞。所以有時候我在思考,我們這個世界,我有時候也會胡思亂想,這個古代沒有這麼多癌症,是吧?現在有很多癌症,癌症這種現象的出現,很有點像天上的人要死之前,因爲他知道自己一定要掉下去。那麼癌症相當于是一個死緩,就是判了死刑,反正活不了多長時間,在中間這種恐怖啊,這種擔心啊,真是我們大家可能都理解不到。這很有點像天上的人,因爲我們現在地球上的人呢,消耗了太多的東西,我們的這種消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種受用啊,很像佛經裏講的天人,所以也出現這種現象,死啊也像天人。“隨願皆成”,最後當然最重要的是覺悟,皈依是覺悟的開始啊,所以“速得成佛”。
前面講到了皈依,在佛教裏面,他也講,我們把我們交給誰啊,皈依通俗地說,也可以說把自己交給佛法僧,不是隨隨便便的。前面說皈依,是一個智慧的學習和傳承,而且他非常快捷,凡是快捷的,他一定都是有危險的,有風險。你注意,在經濟學上叫什麼?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這皈依,前面一講,哎喲,有那麼多的福啊,這供養如來……這皈依收益太大了!風險也大呀。你要是皈依錯了,你不是皈依叁寶,你可能皈依*輪功,皈依一個其他的,你覺得要快捷,有可能你的代價就大了。所以在佛教這裏呢,我們要皈依什麼,要觀察的。這上面都是來自于佛陀的教導,是佛陀教導我們皈依以前要進行觀察,對你皈依的對象,不要稀裏糊塗地盲從。這種觀察,從他的行爲、身業,從他的語言,從他的意識,從他的情感——大悲心是情感,從他的成就來觀察。
同時我們有兩種方式知道,佛法僧叁寶是我們真實不虛的皈依。
第一個以聖言量。就是說現在我們所依賴的佛教,經論裏面的文字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我們依邏輯來推理,如果我們懷疑佛經,整個傳承兩千多年,有人在實踐、有人在研究的這個經論系統的話,我們也應當依理對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類文明,主流的文明進行懷疑,包括我們在學校裏學的這些公理、定律。但是,顯然不是這樣。所以做爲人類中的一員,接受這文明傳承中的瑰寶,它是順理成章的。
第二個依現量,現量就是現世。這就是佛教之爲教,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兩千多年來,一直有僧團在這個世間住持佛的教法,一直有一些人出家、持戒,修行證果。現在坐在你們面前的和尚,雖然是普通的和尚,但是他有師父,他見過他們師父,他師父有師父,師父也見過他師父的師父,他師父的師父也有師父,如此上溯,可以到哪裏呢?到釋迦牟尼佛,都見過。注意,只是用Email,不行,要面對面見過,這叫傳承。在一起修行,在一起生活,這個是生命的傳承。因此佛教有個比喻,就像一個燈,一個燈到另外一個燈,這個油燈把另外一個油燈點著,這樣傳下去,傳承至今。這就是爲什麼在叁皈依中,要有出家人來主持,這是非常感性的一個人,非常感性的,披著袈裟坐在你面前,現量,所以他給我們信心。同時,即使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你面前的這個師父,看著一般,但是我們知道,就是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還有那麼多高僧大德,他們的功德,他們的慈悲,他們的智慧,讓我們能夠想到佛,想到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想到他的智慧,他人格的圓滿。所以有的人說,不是說現在是末法嗎,佛法不興盛嗎?打一個比喻來說,電從石家莊傳到趙縣,他的電流量可能衰減了,但是他會變成水嗎?不會,他還是電。所以即使現在,也許佛教不如佛陀的時代興旺,但是它仍然是佛法。當然就像那天衍空法師講的,在出家人中,凡聖交參,我們也不知道哪一位是凡,哪一位是聖。我們心中想到的是,他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以佛的戒律修行住世,所以這個團隊的全體,象征了佛法,傳承了佛法。這個是讓我們生起信心的另外一種思維的方法。
下面我們要解釋一下皈依的叁寶。“寶”,那天衍空法師講得很好了,就不講了,我們就講這個“叁”,佛法僧這叁個元素,實際上是構成佛教的叁大要素。叁大要素中第一是佛,佛是覺者,Buddha,覺悟的人。那佛的覺悟有叁個定義,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是等覺,第叁個是無上覺。正覺就是意味著說,它不是錯誤的,它是正的,他的方向是正的;“等”的意思是普遍的,普遍的意思;“無上覺”是說圓滿,佛陀就是覺悟的人。
在佛教裏面,佛陀不是一個造物主,大家注意。有人問佛教是有…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