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論還是無神論,這個要對“神”做一個解釋。在西方哲學中,“神”是指的萬物的因,第一因,造物主,哲學上解釋“神”,是這樣解釋的。在佛教恰恰不認爲萬物有第一因,也沒有創造者,佛陀也不是這樣的一個造物主,佛陀是發現了宇宙真理的人,覺者。我們看佛經中的釋迦牟尼佛,大家在讀佛經的時候,稍微留心一下,佛經中的釋迦牟尼佛,他充滿了人格魅力,他非常親切,他給人的教導都是啓發式的。佛經裏有很多這樣的句子:“于汝意雲何
”什麼意思啊?“你認爲怎麼樣?”所以來自于佛的教導都是啓發式,探討式,不是訓誡式,知道嗎?它不是一種神秘的:“你們……”它是一種討論式的。所以我曾經在想,不同的宗教的人格,他是有各種的特性,各種的形式,佛陀對于我們凡夫衆生來說,他是我們的依靠,這一點像我們的慈父。但是這個慈父呢,同時又是我們的老師和朋友,僧團中的佛陀,還會掃地,僧團中有比丘生病,佛陀還會爲他擦身體,去照料那病人。每每在僧團中,比丘也可以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對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意見,佛陀于是召集大家開會,商討決定,同時他也借助于開會,製定了很多製度——大家開會的製度,僧團中的製度,議事的製度。僧團中的出家人犯錯誤的時候,應該怎麼批評和教育他呢?佛陀有很多製度,你們可能都不知道,很多的製度和現代法律的精神、民主製度的精神是一樣的。比如說,當說一個比丘的過錯的時候,必須要他在場,不要背著他說,他在場,他承認等等。所以我們讀佛經的時候,稍微留意一下,佛陀的這種人間佛陀的人格魅力,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所以在我的感受中,我覺得佛離我很近,他很鮮活的,活的。
第二個是“法”,“法”是什麼,“法”是法則,梵文叫達摩,“南無Buddha耶,南無達摩耶”。我們唱《叁寶歌》“人天長夜……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就是“法”。漢語裏這個“法”含義太豐富了,簡單地說吧,一切的存在都是法,物質的、精神的存在。在佛教裏對“法”有一個解釋:“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任持自性”的意思是它有一個特征,同時它有一個法則在裏頭,它有一種特性,第一是有一種外相,第二是有一種特性,從外相到特性;“法”同時也指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通達宇宙規律的方法和道路,所以教理行果。
“法”有文字層面的,有義理層面的,有實相層面的。文字層面的,可能是梵文,可能是漢語,可能是藏文,可能是巴利文,可能是英文;義理層面的,有方便,佛陀有方便說,有究竟說。方便說有根據不同人的對象,在具體的時間、空間和情景下,應用于衆生的需求。究竟說呢,是佛陀直接講述他所親見、親證的宇宙的真相。法有實相層面的,就是整個的萬事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律,這個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甚至也不以佛的意志爲轉移,佛的生命就是體證了這種規律。所以有佛出世,沒佛出世,這個實相的法則一直在那裏存在,在那裏起作用。
第叁個是僧,僧這個字也是梵文,Samgha,翻譯成漢語是和合衆。四個人以上,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比丘。這個就是佛教的叁大要素:佛、法、僧。我們稱爲叁寶。
寶的意思衍空法師講了,我就不講了。叁寶的內涵其實豐富,不是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簡單地講分爲兩個層面:第一個是事相的層面,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他講的法是法寶,他身邊的阿羅漢是僧寶——事相。今天,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但是我們能見到佛像;我們不能直接從佛那裏聞法,但是我們能讀佛經,從師父那裏聽到佛法;我們不知道誰是阿羅漢,但是我們能見到出家持戒的僧團。這個叫住持叁寶,這兩個方面都是事相的。
但是佛法僧叁寶有更深邃的內涵,這更深邃的內涵就是理上的理體。這個理體在佛那裏是這樣,在我們身上也是這樣,是平等和普遍的。我們皈依佛,並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格,某一個神格,而是皈依他圓滿的生命;我們皈依法,我們是皈依宇宙的法則;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聖賢僧的功德,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等一下我們舉行一個皈依儀式,你們不要搞錯,不是皈依我,也不是皈依老和尚,是皈依全部僧團,包括釋迦牟尼佛時代,到今天,乃至到未來的僧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僧是一個符號,你們把我當符號看,是一個鮮活的符號,可以這麼來說。所以說如果你要出家爲僧,也是要想好,你願不願意當這個鮮活的符號,這個話本身就是個矛盾,你是鮮活的,你又要做符號,你把這兩個很完美地統一了。你願不願意承擔這件事情?你說我願意鮮活,我不願意做符號,幹嘛非穿袈裟呀,這麼熱,穿一件T恤得了,那你不要出家。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內心本來就有的,那天衍空長老也講了,我們的心本來都有啊,我們的覺性、我們的法則,我們生命自身就有一種和諧,這個是叁寶的內涵。
我們在皈依儀式中,我們看著佛像,我們跟著師父念叁遍之後,我們産生了這樣的一個力量——皈依體,皈依體得到以後呢,你要保護它,讓它增長,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皈依叁寶以後不要再皈依其他的天神,這並沒有排斥別的,你要皈依其他的,可以呀,你就不要皈依叁寶了,皈依要專一。當然我們希望你皈依叁寶,這是我們正確的選擇,但你選擇以後,要專一,一個人一次只能走一條路,在這條路上堅持走就能到達。
第二,皈依後,不能對有情損害、舍棄。
第叁個問題,涉及到我們和其他宗教的關系,注意不要誤解。現在講宗教對話,我們要尊重其他的宗教,這種尊重,有一個詞叫“和而不同”,我們不要說其他宗教的壞,也不要說其他宗教的好,這是佛的教導。議論他的壞,他會生氣。你議論他的好他也會生氣的,爲什麼?因爲你可能說的不在點上,有一個人鼻子很高,你覺得很美,你去贊美他:“哎呀,你鼻子真高,真美呀!”其實他自己很自卑,因爲鼻子高,很自卑,你說他好說的不在點上,這是一個;第二個呢,說他好的這個話語權,他可能不願意讓別人占有,知道嗎?這也是個話語權。佛陀告訴我們,和其他宗教共處的時候,不要論其好壞,要和而不同——尊重、平等、包容。佛陀專門議論過這個問題,因爲古代印度有很多宗教。
第四,皈依以後必須恒心皈依,經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我說的要加強你的生命和叁寶的連接。皈依以後,縱遇命難不舍皈依,當你皈依的時候你要下定決心,以生命做賭注,不放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絕大多數人不大可能遇到命難,但是我們這樣決定的時候力量就強大了。
第五,皈依以後要供養叁寶,這個供養,包括爲佛法的興旺出錢出力,更重要的是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人、做事,要以法供養,那是真實的供養。這叫皈依體。
皈依以後我們要怎麼修行呢?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要親近善知識。什麼意思?如果你們皈依,學佛,是要團隊的,不要單幹。善知識包括老師,比你強的老師,跟你一樣的同修,幫助你成就你修行的朋友、家人等等,所以要有一個團隊,通常我們一個人單幹呢,就顯得有點勢單力薄。
第二,聽聞正法。佛教講信也講智,佛教不是一個把“信”絕對化的宗教,它講智慧。智慧首先是理論的,要學習;是知識的,要了解;其次智慧是要通過修行體驗的。智慧要內化于我們的生命,變成我們生命的品質,變成我們心理的品質,這就要落實。
第叁個是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你光聽不行,你還要思維,你要把你聽到的、學到的,拿來去和生活對號入座,用佛法去消化你遇到的問題,觀察社會、觀察人生、觀察自己。這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學佛以後,你就慢慢地開始學會用佛法的理念,去理解社會,理解你對照的人和事,這一份理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秩序,注意啊,帶來秩序,這種秩序多麼重要。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們知道這種地震確實是非常慘痛的,很多人在突然之間就失去了親人。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想辦法安慰這些失去了家人,在痛苦中的人。那時候我就有個想法,如果沒有佛法,最起碼如果沒有宗教信仰,這樣的事情讓人來接受確實是很難的。讓人來消化,讓人的生命不要因爲這件事而發生扭曲,發生一些負面的影響,確實是很難的,很難!所以我自己,那天我坐在我的房間的時候,我想,我也來安慰這些人吧,我還寫了一首歌詞,但這個歌詞從來也沒有發表過,從來也沒有找人譜曲,就是自己看了看,覺得寫的太晦澀了,今天給你們分享,我的題目叫《生命之樹》:
生命之樹——爲汶川地震傷痛者而作
當狂風吹斷了綠葉的夢想,
生命回歸大地;
當風暴終于走向了遠方,
落葉化作春雨。
啊!
生命之樹,
生與死是你的呼吸!
(大和尚念誦時插話:生命本來不能光生啊,還得有死。樹上葉子都不掉,那行嗎?)
榮與枯是你的記憶,
繁華與苦難
(大和尚念誦時插話:兩個東西都需要)
養育你不老的身軀。
那燦爛的笑臉,
已變成群星,
閃耀在浩瀚天際。
而曙光已經出現在東方,
枝頭長出了生機!
(大和尚念誦時插話:就是說生生死死)
當你沈浸在過去的痛苦中的時候,
你看,草綠了,花開了,
春天來了,世界在變化中。
啊,生命之樹,
演繹著生命的奇迹,
述說著生命的奧秘,
眼前的別離呀,
准備了下一次的歡聚。
我試圖用佛法來理解這件事,但是把它用這種形象的一個比喻來表達,作一個嘗試。所以我們學佛以後呢,要懂得學會用佛教的智慧來理解我們遇到的一切,遇到的人生遭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當你擁有的時候,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當他失去的時候,你也能接受,這樣你心量會變大。這就是剛才講的“如理作意”,“作意”就是思維。
第四個,要按照佛法…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