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去行——“法隨法行”,去實踐、落實,這個是皈依以後的正行。

  這是叁皈依,我要跟你們介紹的就是這些,下面我要給大家介紹五戒。戒,昨天有同學問我:“怎麼樣達到覺悟呀?”就是戒定慧叁學。叁學中“戒”是基礎,“定”是關鍵,“智慧”是目標,智慧是我們的目標。智慧要生起來,需要戒和定,所以我特別想跟同學們講講戒,戒很重要,一定要有所爲有所不爲,不管是戒的內容還是戒的精神對我們來講都相當的重要。

  通常我們認爲,戒是一種約束,讓我們不自在,恰恰相反,戒是讓我們自在,讓我們自由的,給我們自由。爲什麼說戒給我們自由呢?它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規律,懂得哪些行爲會給我們帶來利益和快樂,哪一些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走,這不就是自在嗎,自由嗎?如果我們不懂得,隨便的去走,我們會遇到痛苦。所以我有時會打個比喻,就像一個人在結了冰的湖面上走,有一個人在上面散步,很逍遙的散步,很自在,爲什麼?因爲他知道哪裏冰薄,哪裏冰厚,哪裏能去,哪兒不能去。我們看他在那兒很自在,我們也去那裏瞎走,因爲你不知道那裏厚那裏薄,于是你就掉進去了,同樣是在上面走,你看,結果不一樣,前面那種人就是有戒保護他,這是戒給我們的自由,戒是我們的保護傘。戒保護我們,可以打個比喻,戒怎麼是我們的保護傘呢?我們修行的路有點像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修行的對手是煩惱,是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和煩惱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我們調伏的,它不會束手就擒,它不斷地向我們發動還擊、發動進攻。戒,是我們的铠甲,有了戒的保護——戒的這個保護是剛性的,注意,你說我不用戒的保護,我到時候靈活處理吧,那就是慧,慧的保護是柔性的。剛性的保護就是盔甲,勇士上戰場爲什麼要戴盔甲呢?他把面部,把胸部保護起來,我們說“你不要了,沒有箭射過來”,“管它有沒有,我先保護上”,哪一天箭就從這裏射過來了。當我們按戒生活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有一個信心,有個正確的評價,我們知道我們按照佛的教導去生活了,不會有問題,所以關于自己,關于未來有信心,有歡喜心。如果沒有戒,我們拿不准,如果我們犯了錯誤,我們心裏不安,後悔,那生命的質量就打折扣了,那就是這種很糟糕的狀態。戒還會讓我們修行得更快,比如我們開車,高速公路和鄉間小路,是鄉間小路的約束多,還是高速公路上的約束多呢?高速公路約束多,高速公路有很多的牌子,說“不要左拐”、“不要右拐”,然後“快車道”、“超車道”,在這個地方下不了,必須要到下一個出口,很多約束。鄉間小路就沒這些,沒有牌子,沒有什麼,左轉右轉關系不大,但是在哪一條路上快呢?高速公路快。所以受了戒的人,在修行的路上前進的時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樣,指示他的牌子很多,很明確,他可以把車開到120邁、150邁、180邁。從北京到柏林寺,有一個人過來,開了兩個多小時,我說你開了多少邁?“180邁!”因爲他在高速公路上,他知道,在我這邊沒有車迎面沖我過來,迎面沖我過來的車在那邊,我在快車道上,他遵循了高速公路的很多戒律,很多規則,所以他開180邁沒有問題。但是你在鄉間小路開180邁,十分鍾之內就會出問題,所以戒讓我們的修行進步快。

  戒,同時是我們身心的一種訓練,這就是通常我們的目的了。戒,是我們身心的訓練方法,戒在佛經裏面有一個翻譯的文字叫“學處”,學習和訓練的地方——處。因此,你不要說等我都做好了再來受,那你就不需要再訓練了。那意味著說,我們持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糾正自己,校正自己,調整自己的過程。我們也會犯錯,由于犯錯,我們不斷地調整,讓自己進步。所以按戒律去生活,是一種什麼生活呢?是一種有教養的生活,是一種安全的生活,是一種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利益和快樂的生活,是一種清淨的生活。所以戒律也就是一種清淨生活的方式,因此我覺得我們有機緣接觸佛教,有機緣看到佛陀爲我們製定的戒律是莫大的福報。

  戒,也是我們的老師。受戒以後很長時間內,你會感覺到不如以前自在,有很多人跟我說:“哎呀,我怎麼受戒以後比以前還不自在了?”再做事老是疑神疑鬼了,以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搞得老是有思想負擔。我說:你這是進步的表現。經過這個過程以後你會更加自在,這是一個訓練的過程,開始會有點麻煩,就像你身邊有一個人老在指責你,“不對”“往左”“、往右”,戒實際上就是老師,受了戒的人等于自己帶了個老師,帶了個教練,老提醒你,所以剛開始有點不習慣,誰願意老有人提醒呀,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麻煩!但是這個過程是需要的,沒有這個過程更麻煩。那天有個同學問我:“老說開悟,多累呀!”這個同學那天小參時也碰到我了,我說我把真實的答案單獨告訴你,我說:“不開悟更累。”有人說受戒、持戒多累啊!不持戒,更累!我們爲很多的事都累過了,爲了高考、爲了家庭、爲了工作,爲了很多……受過很多的苦,但是從來都沒有爲自己受過苦,爲了修行呀,爲了我這個智慧要增加呀,還有爲了我們未來的幸福啊,爲了這些我們受苦了嗎?受得不夠。你想我們無量劫生死輪回中受的那些苦,這些苦算什麼,而且這個苦是爲著讓我們最後斷苦的,到時候還以這種苦爲樂呢!所以這是我們對戒的另外一種認識。

  五戒就是釋迦牟尼佛爲在家人製定的一個生活品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古人把它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做對比,不殺生,是仁;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偷盜,是義;不飲酒,是智。爲什麼是智呢?因爲飲酒以後,理智受傷害的,就亂來了。在佛教裏面講,這五條行爲准則,前面的四條是比較重要的,這個行爲,如果你不受戒,你做了,也不好呀。後面的不飲酒,是遮戒,如果你犯了第五條,就可能會使你犯前面的四條,所以叫遮戒,相對的它要輕。

  我想告訴大家,這五條戒可以全受,叫滿分受;可以多分受,就是四條,叁條;也可以少分受,我只受一條,都可以。注意哦,這是佛陀規定的哦,不是我規定的。所以在我對佛教的學習和認識中,我覺得佛教太民主了,特民主,其實你們可以把我當成從你們中間産生的一個和尚,相當于你們中間派了一個人,說:“去,派你去了解一下,給你十七年的時間了解一下。”現在我已經了解完了,給你們報告,特好!

  我回來給你們報告我了解的情況,非常民主的,在佛教這裏一切都可以商量,說出家,自覺的,你不出家也沒關系,在家也可以修;說我突然要還俗呢?OK,可以,這都可以的。說五條戒,有的人說“我做生意有應酬啊,不飲酒做不到”,那沒關系,那你就受四條吧。

  這五條戒,你受了以後,這裏面有個心理學,要跟大家解釋一下,你受了這五條戒中的四條、叁條乃至一條之後呢,你只要不違犯這條戒,不破這條戒,本能的、自然的會在你的心中生起一種正面評價,這種正面評價就是信心,因爲你遵循了佛陀教導的行爲准則,而對自己有正面評價,這是從內心來說;從外在來說,由于你遵循這條戒,你不會在外面給自己造成麻煩,因爲這些行爲,從外面給你自己造成障礙,這不會。所以遵守戒本身,在佛教講,它生起功德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有的人說,我一向是正人君子,我不一定要受戒,我按照做就行了。當然這肯定是好,但就不如說,受了戒,按照戒去做更好。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受了戒,你違背這一條,兩重意義,第一這個行爲本身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第二個是,在你的內心會對自己有一個負面的評價,什麼評價呢?“我違背了對佛的承諾”這兩個錯,這兩層過錯。所以說受五條戒,受四條、受叁條的意思,並不是說,你就遵循你受的,別的不受的你可以去做;而是說,你不受的在你來說也是自願遵守,沒有戒的層面的遵守,沒有持戒層面的意義,如果你不殺生,你沒有受戒,你不殺生的話,你只是一個品德,世間的一種善,它沒有持佛的戒的意義。

  這是佛教的戒律,它能夠使這個社會的道德得到維持,同時它能引導衆生趨于覺悟和解脫,這個是戒。

  下面我來講五戒的主要內容。

  這個內容非常之豐富,因爲連我們出家人兩百多條戒都是由這五條戒展開的。這五條戒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想得到滿分的人生——我們的人生還可以,剛才說的,六根具足,但未必是滿分,有的人說,我還可以,但是有的指標你分數高,有的指標你分數低。你說“我很聰明,我上名牌大學”,但可能你健康差點兒;你說“身體很健康”,可你人際關系不好;“我人際關系很好”,可是你很窮,沒錢;你說“我很有錢”,可沒有太多人相信你,沒有社會地位;你說“我很有錢,身體也很健康,但是我智慧不高”,就是剛才講的傻樂那種,你發現人生總是缺陷多。如果你好好的受持五戒呢,這個人生的分數會高。

  上午我們聽關老師講課,我們學了佛教的因果,學了戒,有時候就很有意思,就理解一個人,我們就能懂得,他的修行,他的生活,他的事業,那種風格,你就會增加對他的理解,就是他是很全面的,內、外都是很全面的。有的人很有智慧,但是沒有福報;有的人很有福報,但是缺乏智慧。你看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要把五戒持好,我們的人生會均衡發展。這五戒我不展開講,在佛教裏面,它非常的科學、非常嚴謹。

  第一,不殺生。注意,主要說的是不殺人。每一個戒,它有根本犯,有方便犯,就是有重犯有輕犯,我們首先要做到不要重犯。在戒律裏面講就是有可悔——這是輕犯,可忏悔;不可悔——當然這是相應戒律建立,所謂不可悔也是可悔的,但是在戒律的範圍內我們要設定這個最嚴重的,犯了就沒治了,你小心點,這是不可悔。其實在整個佛學體系中,我們仍…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