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行——“法随法行”,去实践、落实,这个是皈依以后的正行。
这是三皈依,我要跟你们介绍的就是这些,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五戒。戒,昨天有同学问我:“怎么样达到觉悟呀?”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中“戒”是基础,“定”是关键,“智慧”是目标,智慧是我们的目标。智慧要生起来,需要戒和定,所以我特别想跟同学们讲讲戒,戒很重要,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管是戒的内容还是戒的精神对我们来讲都相当的重要。
通常我们认为,戒是一种约束,让我们不自在,恰恰相反,戒是让我们自在,让我们自由的,给我们自由。为什么说戒给我们自由呢?它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规律,懂得哪些行为会给我们带来利益和快乐,哪一些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走,这不就是自在吗,自由吗?如果我们不懂得,随便的去走,我们会遇到痛苦。所以我有时会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人在结了冰的湖面上走,有一个人在上面散步,很逍遥的散步,很自在,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哪里冰薄,哪里冰厚,哪里能去,哪儿不能去。我们看他在那儿很自在,我们也去那里瞎走,因为你不知道那里厚那里薄,于是你就掉进去了,同样是在上面走,你看,结果不一样,前面那种人就是有戒保护他,这是戒给我们的自由,戒是我们的保护伞。戒保护我们,可以打个比喻,戒怎么是我们的保护伞呢?我们修行的路有点像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修行的对手是烦恼,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和烦恼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我们调伏的,它不会束手就擒,它不断地向我们发动还击、发动进攻。戒,是我们的铠甲,有了戒的保护——戒的这个保护是刚性的,注意,你说我不用戒的保护,我到时候灵活处理吧,那就是慧,慧的保护是柔性的。刚性的保护就是盔甲,勇士上战场为什么要戴盔甲呢?他把面部,把胸部保护起来,我们说“你不要了,没有箭射过来”,“管它有没有,我先保护上”,哪一天箭就从这里射过来了。当我们按戒生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有一个信心,有个正确的评价,我们知道我们按照佛的教导去生活了,不会有问题,所以关于自己,关于未来有信心,有欢喜心。如果没有戒,我们拿不准,如果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心里不安,后悔,那生命的质量就打折扣了,那就是这种很糟糕的状态。戒还会让我们修行得更快,比如我们开车,高速公路和乡间小路,是乡间小路的约束多,还是高速公路上的约束多呢?高速公路约束多,高速公路有很多的牌子,说“不要左拐”、“不要右拐”,然后“快车道”、“超车道”,在这个地方下不了,必须要到下一个出口,很多约束。乡间小路就没这些,没有牌子,没有什么,左转右转关系不大,但是在哪一条路上快呢?高速公路快。所以受了戒的人,在修行的路上前进的时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指示他的牌子很多,很明确,他可以把车开到120迈、150迈、180迈。从北京到柏林寺,有一个人过来,开了两个多小时,我说你开了多少迈?“180迈!”因为他在高速公路上,他知道,在我这边没有车迎面冲我过来,迎面冲我过来的车在那边,我在快车道上,他遵循了高速公路的很多戒律,很多规则,所以他开180迈没有问题。但是你在乡间小路开180迈,十分钟之内就会出问题,所以戒让我们的修行进步快。
戒,同时是我们身心的一种训练,这就是通常我们的目的了。戒,是我们身心的训练方法,戒在佛经里面有一个翻译的文字叫“学处”,学习和训练的地方——处。因此,你不要说等我都做好了再来受,那你就不需要再训练了。那意味着说,我们持戒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自己,校正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我们也会犯错,由于犯错,我们不断地调整,让自己进步。所以按戒律去生活,是一种什么生活呢?是一种有教养的生活,是一种安全的生活,是一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利益和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清净的生活。所以戒律也就是一种清净生活的方式,因此我觉得我们有机缘接触佛教,有机缘看到佛陀为我们制定的戒律是莫大的福报。
戒,也是我们的老师。受戒以后很长时间内,你会感觉到不如以前自在,有很多人跟我说:“哎呀,我怎么受戒以后比以前还不自在了?”再做事老是疑神疑鬼了,以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搞得老是有思想负担。我说:你这是进步的表现。经过这个过程以后你会更加自在,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开始会有点麻烦,就像你身边有一个人老在指责你,“不对”“往左”“、往右”,戒实际上就是老师,受了戒的人等于自己带了个老师,带了个教练,老提醒你,所以刚开始有点不习惯,谁愿意老有人提醒呀,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麻烦!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的,没有这个过程更麻烦。那天有个同学问我:“老说开悟,多累呀!”这个同学那天小参时也碰到我了,我说我把真实的答案单独告诉你,我说:“不开悟更累。”有人说受戒、持戒多累啊!不持戒,更累!我们为很多的事都累过了,为了高考、为了家庭、为了工作,为了很多……受过很多的苦,但是从来都没有为自己受过苦,为了修行呀,为了我这个智慧要增加呀,还有为了我们未来的幸福啊,为了这些我们受苦了吗?受得不够。你想我们无量劫生死轮回中受的那些苦,这些苦算什么,而且这个苦是为着让我们最后断苦的,到时候还以这种苦为乐呢!所以这是我们对戒的另外一种认识。
五戒就是释迦牟尼佛为在家人制定的一个生活品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古人把它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对比,不杀生,是仁;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偷盗,是义;不饮酒,是智。为什么是智呢?因为饮酒以后,理智受伤害的,就乱来了。在佛教里面讲,这五条行为准则,前面的四条是比较重要的,这个行为,如果你不受戒,你做了,也不好呀。后面的不饮酒,是遮戒,如果你犯了第五条,就可能会使你犯前面的四条,所以叫遮戒,相对的它要轻。
我想告诉大家,这五条戒可以全受,叫满分受;可以多分受,就是四条,三条;也可以少分受,我只受一条,都可以。注意哦,这是佛陀规定的哦,不是我规定的。所以在我对佛教的学习和认识中,我觉得佛教太民主了,特民主,其实你们可以把我当成从你们中间产生的一个和尚,相当于你们中间派了一个人,说:“去,派你去了解一下,给你十七年的时间了解一下。”现在我已经了解完了,给你们报告,特好!
我回来给你们报告我了解的情况,非常民主的,在佛教这里一切都可以商量,说出家,自觉的,你不出家也没关系,在家也可以修;说我突然要还俗呢?OK,可以,这都可以的。说五条戒,有的人说“我做生意有应酬啊,不饮酒做不到”,那没关系,那你就受四条吧。
这五条戒,你受了以后,这里面有个心理学,要跟大家解释一下,你受了这五条戒中的四条、三条乃至一条之后呢,你只要不违犯这条戒,不破这条戒,本能的、自然的会在你的心中生起一种正面评价,这种正面评价就是信心,因为你遵循了佛陀教导的行为准则,而对自己有正面评价,这是从内心来说;从外在来说,由于你遵循这条戒,你不会在外面给自己造成麻烦,因为这些行为,从外面给你自己造成障碍,这不会。所以遵守戒本身,在佛教讲,它生起功德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有的人说,我一向是正人君子,我不一定要受戒,我按照做就行了。当然这肯定是好,但就不如说,受了戒,按照戒去做更好。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受了戒,你违背这一条,两重意义,第一这个行为本身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第二个是,在你的内心会对自己有一个负面的评价,什么评价呢?“我违背了对佛的承诺”这两个错,这两层过错。所以说受五条戒,受四条、受三条的意思,并不是说,你就遵循你受的,别的不受的你可以去做;而是说,你不受的在你来说也是自愿遵守,没有戒的层面的遵守,没有持戒层面的意义,如果你不杀生,你没有受戒,你不杀生的话,你只是一个品德,世间的一种善,它没有持佛的戒的意义。
这是佛教的戒律,它能够使这个社会的道德得到维持,同时它能引导众生趋于觉悟和解脱,这个是戒。
下面我来讲五戒的主要内容。
这个内容非常之丰富,因为连我们出家人两百多条戒都是由这五条戒展开的。这五条戒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得到满分的人生——我们的人生还可以,刚才说的,六根具足,但未必是满分,有的人说,我还可以,但是有的指标你分数高,有的指标你分数低。你说“我很聪明,我上名牌大学”,但可能你健康差点儿;你说“身体很健康”,可你人际关系不好;“我人际关系很好”,可是你很穷,没钱;你说“我很有钱”,可没有太多人相信你,没有社会地位;你说“我很有钱,身体也很健康,但是我智慧不高”,就是刚才讲的傻乐那种,你发现人生总是缺陷多。如果你好好的受持五戒呢,这个人生的分数会高。
上午我们听关老师讲课,我们学了佛教的因果,学了戒,有时候就很有意思,就理解一个人,我们就能懂得,他的修行,他的生活,他的事业,那种风格,你就会增加对他的理解,就是他是很全面的,内、外都是很全面的。有的人很有智慧,但是没有福报;有的人很有福报,但是缺乏智慧。你看总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把五戒持好,我们的人生会均衡发展。这五戒我不展开讲,在佛教里面,它非常的科学、非常严谨。
第一,不杀生。注意,主要说的是不杀人。每一个戒,它有根本犯,有方便犯,就是有重犯有轻犯,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要重犯。在戒律里面讲就是有可悔——这是轻犯,可忏悔;不可悔——当然这是相应戒律建立,所谓不可悔也是可悔的,但是在戒律的范围内我们要设定这个最严重的,犯了就没治了,你小心点,这是不可悔。其实在整个佛学体系中,我们仍…
《十六届:授三皈五戒(明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