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届:授三皈五戒(明海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神论还是无神论,这个要对“神”做一个解释。在西方哲学中,“神”是指的万物的因,第一因,造物主,哲学上解释“神”,是这样解释的。在佛教恰恰不认为万物有第一因,也没有创造者,佛陀也不是这样的一个造物主,佛陀是发现了宇宙真理的人,觉者。我们看佛经中的释迦牟尼佛,大家在读佛经的时候,稍微留心一下,佛经中的释迦牟尼佛,他充满了人格魅力,他非常亲切,他给人的教导都是启发式的。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于汝意云何

  ”什么意思啊?“你认为怎么样?”所以来自于佛的教导都是启发式,探讨式,不是训诫式,知道吗?它不是一种神秘的:“你们……”它是一种讨论式的。所以我曾经在想,不同的宗教的人格,他是有各种的特性,各种的形式,佛陀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来说,他是我们的依靠,这一点像我们的慈父。但是这个慈父呢,同时又是我们的老师和朋友,僧团中的佛陀,还会扫地,僧团中有比丘生病,佛陀还会为他擦身体,去照料那病人。每每在僧团中,比丘也可以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佛陀于是召集大家开会,商讨决定,同时他也借助于开会,制定了很多制度——大家开会的制度,僧团中的制度,议事的制度。僧团中的出家人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怎么批评和教育他呢?佛陀有很多制度,你们可能都不知道,很多的制度和现代法律的精神、民主制度的精神是一样的。比如说,当说一个比丘的过错的时候,必须要他在场,不要背着他说,他在场,他承认等等。所以我们读佛经的时候,稍微留意一下,佛陀的这种人间佛陀的人格魅力,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所以在我的感受中,我觉得佛离我很近,他很鲜活的,活的。

  第二个是“法”,“法”是什么,“法”是法则,梵文叫达摩,“南无Buddha耶,南无达摩耶”。我们唱《三宝歌》“人天长夜……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就是“法”。汉语里这个“法”含义太丰富了,简单地说吧,一切的存在都是法,物质的、精神的存在。在佛教里对“法”有一个解释:“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的意思是它有一个特征,同时它有一个法则在里头,它有一种特性,第一是有一种外相,第二是有一种特性,从外相到特性;“法”同时也指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通达宇宙规律的方法和道路,所以教理行果。

  “法”有文字层面的,有义理层面的,有实相层面的。文字层面的,可能是梵文,可能是汉语,可能是藏文,可能是巴利文,可能是英文;义理层面的,有方便,佛陀有方便说,有究竟说。方便说有根据不同人的对象,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和情景下,应用于众生的需求。究竟说呢,是佛陀直接讲述他所亲见、亲证的宇宙的真相。法有实相层面的,就是整个的万事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也不以佛的意志为转移,佛的生命就是体证了这种规律。所以有佛出世,没佛出世,这个实相的法则一直在那里存在,在那里起作用。

  第三个是僧,僧这个字也是梵文,Samgha,翻译成汉语是和合众。四个人以上,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比丘。这个就是佛教的三大要素:佛、法、僧。我们称为三宝。

  宝的意思衍空法师讲了,我就不讲了。三宝的内涵其实丰富,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简单地讲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事相的层面,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身边的阿罗汉是僧宝——事相。今天,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但是我们能见到佛像;我们不能直接从佛那里闻法,但是我们能读佛经,从师父那里听到佛法;我们不知道谁是阿罗汉,但是我们能见到出家持戒的僧团。这个叫住持三宝,这两个方面都是事相的。

  但是佛法僧三宝有更深邃的内涵,这更深邃的内涵就是理上的理体。这个理体在佛那里是这样,在我们身上也是这样,是平等和普遍的。我们皈依佛,并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格,某一个神格,而是皈依他圆满的生命;我们皈依法,我们是皈依宇宙的法则;我们皈依僧,是皈依圣贤僧的功德,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等一下我们举行一个皈依仪式,你们不要搞错,不是皈依我,也不是皈依老和尚,是皈依全部僧团,包括释迦牟尼佛时代,到今天,乃至到未来的僧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僧是一个符号,你们把我当符号看,是一个鲜活的符号,可以这么来说。所以说如果你要出家为僧,也是要想好,你愿不愿意当这个鲜活的符号,这个话本身就是个矛盾,你是鲜活的,你又要做符号,你把这两个很完美地统一了。你愿不愿意承担这件事情?你说我愿意鲜活,我不愿意做符号,干嘛非穿袈裟呀,这么热,穿一件T恤得了,那你不要出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有的,那天衍空长老也讲了,我们的心本来都有啊,我们的觉性、我们的法则,我们生命自身就有一种和谐,这个是三宝的内涵。

  我们在皈依仪式中,我们看着佛像,我们跟着师父念三遍之后,我们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力量——皈依体,皈依体得到以后呢,你要保护它,让它增长,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皈依三宝以后不要再皈依其他的天神,这并没有排斥别的,你要皈依其他的,可以呀,你就不要皈依三宝了,皈依要专一。当然我们希望你皈依三宝,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但你选择以后,要专一,一个人一次只能走一条路,在这条路上坚持走就能到达。

  第二,皈依后,不能对有情损害、舍弃。

  第三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和其他宗教的关系,注意不要误解。现在讲宗教对话,我们要尊重其他的宗教,这种尊重,有一个词叫“和而不同”,我们不要说其他宗教的坏,也不要说其他宗教的好,这是佛的教导。议论他的坏,他会生气。你议论他的好他也会生气的,为什么?因为你可能说的不在点上,有一个人鼻子很高,你觉得很美,你去赞美他:“哎呀,你鼻子真高,真美呀!”其实他自己很自卑,因为鼻子高,很自卑,你说他好说的不在点上,这是一个;第二个呢,说他好的这个话语权,他可能不愿意让别人占有,知道吗?这也是个话语权。佛陀告诉我们,和其他宗教共处的时候,不要论其好坏,要和而不同——尊重、平等、包容。佛陀专门议论过这个问题,因为古代印度有很多宗教。

  第四,皈依以后必须恒心皈依,经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我说的要加强你的生命和三宝的连接。皈依以后,纵遇命难不舍皈依,当你皈依的时候你要下定决心,以生命做赌注,不放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大可能遇到命难,但是我们这样决定的时候力量就强大了。

  第五,皈依以后要供养三宝,这个供养,包括为佛法的兴旺出钱出力,更重要的是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人、做事,要以法供养,那是真实的供养。这叫皈依体。

  皈依以后我们要怎么修行呢?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要亲近善知识。什么意思?如果你们皈依,学佛,是要团队的,不要单干。善知识包括老师,比你强的老师,跟你一样的同修,帮助你成就你修行的朋友、家人等等,所以要有一个团队,通常我们一个人单干呢,就显得有点势单力薄。

  第二,听闻正法。佛教讲信也讲智,佛教不是一个把“信”绝对化的宗教,它讲智慧。智慧首先是理论的,要学习;是知识的,要了解;其次智慧是要通过修行体验的。智慧要内化于我们的生命,变成我们生命的品质,变成我们心理的品质,这就要落实。

  第三个是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你光听不行,你还要思维,你要把你听到的、学到的,拿来去和生活对号入座,用佛法去消化你遇到的问题,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观察自己。这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学佛以后,你就慢慢地开始学会用佛法的理念,去理解社会,理解你对照的人和事,这一份理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秩序,注意啊,带来秩序,这种秩序多么重要。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知道这种地震确实是非常惨痛的,很多人在突然之间就失去了亲人。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想办法安慰这些失去了家人,在痛苦中的人。那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没有佛法,最起码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这样的事情让人来接受确实是很难的。让人来消化,让人的生命不要因为这件事而发生扭曲,发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确实是很难的,很难!所以我自己,那天我坐在我的房间的时候,我想,我也来安慰这些人吧,我还写了一首歌词,但这个歌词从来也没有发表过,从来也没有找人谱曲,就是自己看了看,觉得写的太晦涩了,今天给你们分享,我的题目叫《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为汶川地震伤痛者而作

  当狂风吹断了绿叶的梦想,

  生命回归大地;

  当风暴终于走向了远方,

  落叶化作春雨。

  啊!

  生命之树,

  生与死是你的呼吸!

  (大和尚念诵时插话:生命本来不能光生啊,还得有死。树上叶子都不掉,那行吗?)

  荣与枯是你的记忆,

  繁华与苦难

  (大和尚念诵时插话:两个东西都需要)

  养育你不老的身躯。

  那灿烂的笑脸,

  已变成群星,

  闪耀在浩瀚天际。

  而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

  枝头长出了生机!

  (大和尚念诵时插话:就是说生生死死)

  当你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的时候,

  你看,草绿了,花开了,

  春天来了,世界在变化中。

  啊,生命之树,

  演绎着生命的奇迹,

  述说着生命的奥秘,

  眼前的别离呀,

  准备了下一次的欢聚。

  我试图用佛法来理解这件事,但是把它用这种形象的一个比喻来表达,作一个尝试。所以我们学佛以后呢,要懂得学会用佛教的智慧来理解我们遇到的一切,遇到的人生遭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当你拥有的时候,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当他失去的时候,你也能接受,这样你心量会变大。这就是刚才讲的“如理作意”,“作意”就是思维。

  第四个,要按照佛法…

《十六届:授三皈五戒(明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