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學習儀軌(道智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範,因爲我們現在每一天都要禮佛。我們站的時候呢,腳下是前八後二,腳尖與腳尖是八寸,腳跟與腳跟是兩寸,站的時候是前八後二,身體放松,腰要挺直。現在法師這個叫抄手,結印,放掌這個姿勢,這個叫彌陀印,結這個手印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在胸口這個位置,也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太高呢,這容易肩架起來很緊張,太低了呢,就會很懈怠,所以要抄手,當胸,臂肘不要支起,要放松,兩臂放松,肩放松。

  然後是合掌,合掌呢,也是當胸,十指並攏,掌心合十。眼神下垂的時候,可以看到無名指,眼神下垂而不是勾頭,合掌的時候也是在胸口這裏,不要太往上。不要頂到嘴這裏,也不要太向下。“合掌、當胸、掌心合十、十指並攏”我們在寺院裏與人打招呼,可以合個掌,這個合掌,意義很深,合起掌來,我們人就很端正,我們上殿誦經的時候,合起掌來,眼神下垂,這樣可以觀心,不容易散亂,注意力容易集中。這是禮佛前合掌的姿勢。

  我們這個禮佛姿勢叫做頭面接足禮,因爲我們拜下去的時候雙掌要翻掌,掌心向上,這個姿勢爲什麼叫頭面接足禮呢?意思是佛的兩只腳剛好站在我的手上,我的兩只手呢,好像是兩朵白蓮花,托著佛的足,我們是向上拜,佛是向我們這樣站,剛好手尖與手尖是兩寸,手掌與手掌是八寸,剛好,佛站在我們手上,他也是前八後二的,是這樣一個姿勢,那我們的頭是在掌的下面,與掌下相齊,所以叫頭面接足禮,這樣觀想,手托著佛的足,現在讓雲祥法師把這個動作給大家做一下。(雲祥法師演示禮佛)

  我們拜的時候,兩條腿分開,是在拜墊的兩個下角,不是雙腿並攏,這樣拜下去腰是平的,臀部不會高翹,不然兩腿並攏,拜下去會是高翹的,雲祥法師演示一下。拜下去時手先放在拜墊的中間,然後左手放在拜墊的左上角,然後右手放到拜墊的右上角,額頭碰到拜墊的時候翻掌,起來的時候,是先翻掌,然後再起身,同樣右手回到拜墊的中間,然後起來。我們一般禮佛呢,都是連續禮拜叁次,拜一拜,起來,然後再拜。(演示)叁拜以後會有個問訊,我們世間叫鞠躬,因爲我們拜完,站的時候是合掌的,問訊的下去以後呢,是放掌了,由合掌慢慢的變成抄手,也就是結這個彌陀印,還是在胸口這裏,問訊的時候呢,是躬身九十度,腰是平的,頭不是勾頭,還是平的,這樣恭恭敬敬躬身九十度,這個叫問訊。

  問訊起來以後呢,會結一個手印,就是我們看到萬佛樓中間這尊大佛,毗盧遮那佛,這個手印,叫毗盧遮那印,右手包左手,食指與食指相接,右手的食指,稍超出左手的食指,稍彎曲,不是兩個食指成尖狀。(演示)

  是這樣的姿勢,我們大家下來可以注意看一下大殿,萬佛樓裏面的毗盧遮那佛的手印,我們禮拜以後起來的時候,結這樣一個手印,這個手印意味著回歸自性毗盧。這個手印結的時候呢,與眉間相齊平,不需要你手碰到眉間,與眉間相齊成一個平的就好,然後再合掌,下來。誦經的時候,有的時候是合掌,有的時候是結印,這兩種時候都有。剛才法師做的是沒有法器來招呼的,雲祥法師再做一下,大家看,再慢慢的拜一下,然後我們再配上法器,大家注意一下。請雲祥法師再做一下。我們這個動作習慣了,做得久了,自然的就會很連貫,慢慢做起來,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有些不自然。(雲祥法師演示)熟悉了,多了,就會連貫了,很自然。

  禮佛意義很大,我們講“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禮佛功德很大,通過禮拜,也可以調整我們的心態。我們通過禮拜,可以把我們傲慢,高高在上的一顆心,來讓它變得謙和低下,不傲慢。

  我們下面可以配上引磬,我手裏拿的這個是引磬,也叫二磬,就是大殿裏面大磬的縮小,縮小版,因爲大磬拿出來不方便,只有拿二磬比較方便。

  禮拜的時候一般我們是問訊,下去,打一下引磬,起身是一下,禮拜的時候呢,叁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時候,是叁錘,也就是叁下,起身的時候是一下;第二拜,拜下去一下,起來一下;第叁拜,拜下去的時候是兩錘,起來是一錘。大家聽一下。(敲引磬演示)問訊是兩錘,然後拜的時候第一拜是叁錘。(敲引磬演示)好了,就是這樣,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呢,在殿堂上都是有法器來招呼,所以大家要注意聽引磬。

  同時我們在誦經的時候要注意木魚的響聲,因爲木魚是在誦經的時候掌握節奏的快慢,還有一種寓意是魚是一直不閉眼的,包括休息的時候,一直睜著眼睛,那寺院裏面用木魚做法器來誦經的時候,每天都敲它,象征著出家人修行要精進,時時刻刻不能懈怠,所以用木魚。

  還有就是我們在觀音殿上看到有一條長的像一條魚一樣,那個叫梆,每一天吃飯的時候會敲梆,早、中吃飯的時候會敲梆,晚殿之前會敲梆。也是一個法器,集中的一個號令,寺院裏用木魚有這一種含義在裏面。

  剛才是拜佛,雲祥師下面把在大殿裏誦經的時候要注意的一些跟大家說一下。

  雲祥法師:一般大家在大殿裏誦經的時候都是直立的,前八後二,抄手念經,除了合掌就是放掌還有就是胡跪。在誦經時不要東張西望,拿經書不可以一只手拿著,一只手放在口袋裏,不可以這樣。誦經拿書要兩只手,如果要合掌的時候把經書夾在大姆指和食指之間,如果不合掌時經書當胸,不能太靠下,這樣對經書不尊敬,所以誦經的時候要把經書拿起來,當胸。

  誦經的時候不能夠交頭接耳,還有別人在殿堂裏拜佛的時候,你不能在前面走,要從後面繞,不能在前面走,這樣對別人是不恭敬,不尊重,所以大家注意了!拜佛的時候不能在別人前面走。

  還有每天早上在普賢閣誦經的時候,首先,一開始會叁拜,叁拜的時候剛才說過是聽引磬的,前面第一拜叁聲響拜下去,第四下起來,然後第二拜是一下下去,第二下起來;第叁拜,二下下去,第叁下的時候起來。大家拜佛時候要聽引磬的聲音,還要互相左右的看一下整不整齊,如果不聽引磬也不看別人,就會不整齊。用我們的余光去掃一下旁邊的人動作是否是整齊的,所以拜佛的時候一定要講究一個整齊。

  拜完佛問訊,然後坐下來,因爲在普賢閣的時候是席地而坐,所以誦經的時候經書不要放在大腿上面,要拿起來在當胸的地方念;兩只手,不要一只手,需要換頁的時候可以一只手,這是誦經的時候要注意的。

  道智法師:補充一下,在大殿誦經,做功課的時候不要隨意的穿梭,不能從中間由東到西,如果你要由東到西可以從後面繞,不要從中間隨意的穿梭,這個在寺院裏是犯規矩的,包括出家衆都不可以。隨意穿梭呢,在殿堂做佛事的時候,隨意穿梭的是大殿的香燈師父,他負責燒香、油燈,所以香燈師父可以,然後是僧值師父可以,其他師父都不允許隨意的穿梭。我們進殿以後由門邊,由東到西。你進門的時候哪一條腿挨著門就先邁哪一條腿,我們從東邊先邁右腳,從西邊先邁左腳;大殿兩邊是分東西,東邊是男衆站,西邊是女衆站,男衆進入大殿的時候要先邁右腳,女衆是邁左腳。進殿以後就下面往上繞,繞到你想站的位置然後轉身向上問訊,然後再對面站,一般在誦經的時候是對面站,東西兩邊對面站。

  大殿上不允許隨便丟垃圾,因爲殿堂是佛住的地方,是非常莊嚴的地方,不允許有髒物丟在殿堂裏,這樣很不好,大家一定要注意,更不能涕唾,這個千萬要注意。

  我們現在講一下齋堂裏,就是我們吃飯的地方,吃飯的齋堂也叫五觀堂。現在桌子前面放了兩個碗,一個是添菜的碗,一個是添飯的碗,添菜的碗是在左首,添飯的碗是在右首。筷子是放在靠近身體的桌下面,大部分人是用右手用筷子,所以筷尖是沖著左手,筷頭是沖著右手,拿筷子的話是用左手的食指,如果你要用左手的話就用右手的食指,用左手的食指將筷尖壓起,因爲筷尖要比筷頭細,筷尖壓起自然筷頭就擡起來了,然後再用右手把筷子拿起。筷子拿起以後我們先把添菜的碗一只手托,一只手用筷子把這個碗托起,然後拉到下面正好是一個對角,斜著拉下來,不是正著拉下來,剛好是放在你的右手邊,然後再把飯的碗拿起來,添飯的碗拿起來以後我們就托在手裏,是四指在下,姆指卡在碗邊把碗托起。我們出家人吃飯,大家看見是用不鏽鋼做的,仿的缽樣做的,出家人吃飯是用缽,缽就好比一顆寶珠,缽就好比一顆明珠,我們時時要護著這顆寶珠,我們時時要護著這顆明珠,我們要時時刻刻自己注意當下的修行,要把這顆心時時刻刻要注意當下,所以拿的時候左手四個手指在下,姆指拿著碗邊托起。吃飯的時候不要做聲,不要大口的吃飯,夾菜的時候要用飯碗接一下,不要將飯菜掉落,吃的時候一定要威儀,坐的時候正身的坐,這個姿勢要坐好,拿碗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都不要做聲,不要坐下來一勾腰,坐姿要端正。

  吃的時候注意不要遺漏,更不能剩,因爲寺院裏吃的飲食都是信徒的供養,我們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講出家人,你接受信士的供養,那麼你就應該對得起信士的供養,那你就應該好好的用功辦道,因爲信士是沖你這道來供養,出家人是福田,福田僧,從你這裏想得到福田。所以我們吃的時候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這也是信士的血汗。所以大家吃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有剩,全部要吃幹淨。

  如果你吃的時候有爲我們服務的,添飯添菜的,我們叫行堂。爲我們添菜添飯的時候,你需要添什麼就把碗放出去,放到桌的前邊,碗邊與桌邊是齊的。添的時候,因爲在齋堂裏面吃飯不能講話,吃的時候你可以有這樣一個動作,就是示意,如果你是要吃稀的,稍稀一點的,用筷子在碗上輕輕的帶一下,橫著帶一下;如果說吃幹的,吃稠一點的,把筷子豎起來,在碗裏豎起來。過幾天,營員可能會有行堂,你們一定要注意:如果說有人把筷子在碗裏豎起來,這是吃幹的,吃稠的;如果是筷子在碗上輕擔的,這樣橫擔的,這就是吃稀的,大家注意,千萬別把這兩個搞倒了;吃的量多少,可以用筷子在碗裏劃一下,在碗的不同部位上,少的,少劃碗底,多的,多劃,所以在齋堂裏吃飯,是用這樣的動作來示意添的飯量的多少與吃的幹與稀。

  齋堂裏面我們講,講兩句半話,這兩句半話,是說方丈和尚,在吃飯的時候,他表堂的時候,他可以講話,這算一句話;僧值師父如果有事通知,在齋堂裏,像今天晚上,恒門法師在齋堂裏通知:“晚上七點半,在這裏講儀軌。”這叫表堂,他可以講話,或者知客師代僧值,這都可以講話;半句話指行堂的,輕聲細語,可以小聲說的,不能讓第叁人聽見,可以講,這是齋堂裏是兩句半話。

  我們吃飯前,一般要念供養咒,先供養,因爲我們有飲食,我們以後皈依了,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得到一件新的東西,先做一種觀想,所以我們在吃飯之前要先供佛,然後再來吃飯。

  如果你先吃好了,就把兩個碗摞起來,摞到一起,之後,還是左手把碗托起,右手用筷子把碗托起,放到桌子前邊,用筷子把這個碗與桌邊比一下,比齊,然後把筷子在碗的右邊,豎放好,放在碗的右邊;我們比別人吃得快的,可以先坐到那兒等,不要動,一定要等大家全部吃好以後,我們再大家統一的結齋;結齋時候還有一段,叫回向,書上有,第十頁,念的文字都有,早齋前念誦的這一段文,是早飯,要念這一段文,那午齋念的是另一段文。每一天飯後結齋都是同樣的,同樣的一個文字,也就是回向。

  下面還有一個就是五觀,我們念了供養咒以後還要做這樣的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爲宗;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成道業,應受此食。”這是五觀,所以有的齋堂叫“五觀堂”,要時時五觀。齋堂裏大家要注意,大家每天這本書可以帶著,念到文的時候呢,可以拿出來念, 這是一個供養,一個回向。

  同樣在齋堂裏也不要由東到西的穿梭,不要隨意的穿梭,在殿堂與齋堂誦經的過程當中,吃飯的過程當中,身體不適,實在堅持不了,可以提前離開。提前離開,你就轉身向上問訊,如果可以再禮佛叁拜,然後再離開大殿,這是講特殊情況,原則上大家能堅持的都要堅持,堅持不了的,可以離開大殿,但是不要打擾其他人,要從後面繞行離開大殿,不要直接從前面出,一定要從後面繞出大殿,或者是繞出齋堂。

  我們現在講的大殿、禮佛與吃飯,還有寺院的這一些基本的要注意的,大家還有什麼沒有聽清的,或者這些儀軌我沒有講到的,可以再提一下。

  雲祥師:我再補充一點,吃飯時,早上我們吃饅頭,需要把它掰成小塊的放到碗裏把它夾起來,不要一只手拿著饅頭趴在桌上在那啃。

  還有在進大殿的時候不要在中間拜,記住了,中間是方丈拜的,大家要拜佛在旁邊拜就可以了。在大殿裏面一般拜佛是拜叁拜,不管有多少佛。

  利生法師:好,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兩位法師細心的教導。

  

《十六屆:學習儀軌(道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