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

  授叁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09年7月25日下午于文殊閣)

  

  各位營員:

  大家辛苦了,今天下午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叁皈五戒。

  前幾天大家已經學了很多,關于禅、關于禅的修行這些知識,也很有一些體驗,事實上這是佛教最精華的那一部分。在這個最精華的這一部分裏,我們了解到它最直接的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心性相關聯,在那裏好像我們真的感覺不到什麼,通常我們稱爲叫宗教的那些東西,那些課本。但事實上,我們要接觸,我們要體驗,我們要深入禅的修行,必須要經過一些次第,經過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再通過一些形式,才能逐漸地接近它最核心的部分。

  這裏所講的這些形式、這些理論,可能是我們通常認爲屬于佛教做爲宗教這一部分特定的,這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我個人學佛大概是這樣,先看書,在大學裏面,然後打坐,實際上我開始打坐不是按佛教坐,不是按佛教的方法,是道教的方法,在佛教看來是外道。後來接觸佛教,接觸佛教後呢,從自己學佛的一些過程來說,就到寺院去。我那天和我們組的成員分享過我的善緣,我學校的老師介紹我認識了我的師父,到廣濟寺啊,我去拜佛,我以前不拜,從來沒有學會拜。我記得很清楚,我在廣濟寺第一次拜佛的心態,在圓通殿嘛,看一下身邊有沒有人,沒有人就趕緊拜,這樣子。

  認識我們師父以後很長時間,不懂得禮拜,就是皈依他以後也不懂得要禮拜師父,要頂禮師父,甚至連怎麼稱呼他也不懂,很長時間都不懂,師父也沒有急于糾正我們。那時候,我們大學生不如你們,不如你們現在,80、90後。可能那時候我們顯得有點狂妄,所以師父他要先方便,讓你先走進來,到一定時候再告訴你這些。所以很長時間我都不知道怎麼稱呼,我稱呼他是帶名字的,這是很沒禮貌的啊,但師父都能夠接受。這是在外面的這些活動方面,在修行上就念阿彌陀佛。我開始是這樣的,打坐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陣,覺得很有感覺,然後自己發明了一種理論,就是說阿彌陀佛像一個電視臺,我這裏是接收器,一念就接收了他的能量、他的光明了,也確實有那種感覺。那麼後來就接受禅了,這已經是很久以後了。

  看禅宗的書,看禅宗的書啊,是一頭霧水,不懂,但不懂好像又有一點兒懂,所以就堅持看。堅持看的結果實際上我估計肚子裏邊積累了很多的疑惑,這個疑惑還不至于成爲困惑。比如說,我看公案裏面也有講,有一個禅師啊,了不起,境界很高。冬天很冷,他把木頭的佛像劈了來烤火。我不理解,但是還不至于說讓我非常困惑,有一點兒不理解,但又有一點兒理解,就那樣一種感覺,就蘊在心裏面,後來又知道打坐。出家以後在寺院,冬天我們要打禅七,聽師父開示,當我們聽到最核心的禅的修行的時候,就如同剛才我跟你們講的,就好像它是一個直接關于我們心靈的問題,沒有什麼宗教的啊!但後來慢慢地就明白了,實際上宗教呢,在佛教這裏,禅是它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你要到達這一部分。我是在廣濟寺皈依的。我說怎樣才能成爲佛教徒啊,他們說要皈依,所以就皈依,去參加一個儀式,去皈依,乃至于念阿彌陀佛,跟這些經驗啊,它都是一個整體,它不能割裂的,在我來說可能是這樣的啊。所以我跟你們講這一個自己實際的過程啊。

  今天我們要了解一下,就是說佛教,我們要走近它,走“近”——先靠近,然後再“進”去,再走進去,深入到它裏頭,它實際上也是有一些程序的,就像你們上大學。當我們在大學的課堂上聽老師講,那就是最直接的知識,最直接的學問,但是你之所以能坐到那裏去聽他講,在此之前你經過了考試,經過被錄取,拿通知書去報到,注冊,分宿舍,分班級,選課程,這一系列過程,最後才坐到老師下面去聽他講,得到那最核心的學問和知識。所以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個叁皈依,就是這樣一部分內容,就是一個注冊,就是你要走到佛教殿堂裏面去,你要坐到那兒去直接學,要有這樣的一些個過程。一般來說,這個過程呢,不可省略。那就是我們在這裏,前幾天老聽到說諸法因緣生,因緣嘛,這些因緣,這些過程,不可缺,所以我們要講講叁皈依。

  叁皈依在那天晚上普茶的時候,香港的衍空法師做了很精彩的開示,我在那裏聽著都非常受用。我覺得一個人,佛教裏面幾句話,今天老和尚講,人身難得,就是我們要得到一個健全的人身,六根具足,不聾不啞,這樣一個人身,這個是非常珍貴的。所以佛教教導我們要珍惜這個生命,珍惜這個人身。同時得到這珍貴的人身,又能夠碰到叁寶,碰到佛教,碰到佛法,這個也是非常稀有的。在佛教裏有一個比喻,比喻這種稀有的概率,他說就像大海上有一根木頭在漂流,這木頭上有一個孔,大海下面有一只烏龜,這只烏龜五百年把頭伸出來透一口氣,當它把頭伸出來透氣的時候,正好它的頭伸到那根木頭的孔裏邊去,這概率就是這麼小,遠遠要小于你們七百個人報名夏令營錄取叁百人。所以碰到佛教很不容易,如果我們生活在文革期間就更難。我知道現在佛教界有很多的師父,很多年輕的師父,很有意思啊,南京棲霞山棲霞寺的方丈,叫隆相大和尚,我聽他講,他爲什麼會出家呢?實際上他出家是兄弟兩個一起出的,爲什麼啊?乃是因爲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出家人被迫還俗,他們家有一個親戚,應該是他姑姑,被迫還俗了。但是人還俗,她的心、她的信仰沒有還。所以回家以後呢,他們從小就受她的影響,後來有機會佛教在世間興旺,他又有機會去學,後來想出家,就出家了。所以說碰到叁寶,生起信心,想皈依,成爲佛教徒,這都需要很多的因緣。我想起我自己在廣濟寺,去拜師父,認識很多和尚,然後要皈依,這都是很不容易的。

  當年,也許是自己的業障重,善緣不夠,皈依時竟然錯過了舉行儀式的時間。提前呢,我們師父,老和尚就說,你們在某月某日上午幾點來。那天我要舉行皈依儀式了,哎呀,很興奮啊,就盼那一天。那天是個周末,就早早地從北大坐332路公交車,好像是332路,到動物園,從動物園再轉車,轉103路還是102路到廣濟寺。很早就來了,結果來得太早了。因爲那天師父約了很多人,其他的人主要是北京機場的人,他們也要皈依。我和那個老師劉毅,到得太早,一去師父的屋裏呢,師父那邊有一個居士,在幫他填皈依證,我們就把照片交給他。那時候我們很羨慕師父身邊的那個居士,羨慕得不得了,羨慕得有點兒嫉妒,覺得他離師父很近。然後師父說:“哎呀,你們來得太早了,去客堂等一下吧。”廣濟寺有兩個客堂,有一個是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有時接待外賓的那個客堂,接待VIP,那個很大,比較豪華的那個客堂。還有一個客堂就是傳統的,再往南邊有個很小的像我們寺院的那種。師父說你們到客堂去等,我們就理解爲在南邊的客堂等,就跑到那裏,還打坐哪,盤著腿,興奮呐,調整心態,坐著等。等,等,等,非常有耐心,等,等,等…… 哎,怎麼總沒有人來啊,這是怎麼回事,就我們兩人,不可能啊!這個現在廣濟寺的住持,衍覺大和尚,那時候是當家,他就住在客堂裏邊的一間屋裏邊。他說你們兩人坐這裏幹嘛?我們說我們師父讓我們坐這兒等著,等著要皈依。他說是在這兒嗎?我們說應該是吧,他說是在客堂嘛。又等,等了半天,後來我說不對頭啊,是不是咱們把地方搞錯了,劉毅你快去看看。這老師雖然是老師,但是他聽我的,他就跑到那個VIP的那個客堂。果然,我們鬧錯了,皈依儀式在那裏舉行。當我們明白過來的時候,儀式已經舉行完了,哎喲,我的眼淚啊,當時就到了眼眶裏面。那種憂傷啊,那種沮喪啊……然後當我們兩人跑去,皈依已經結束了,在跟師父合影。那種難過……後來師父說:“哎,你們兩個到了,去哪了,剛才?”我們說一直在那裏等,以爲在那裏皈依呢。你看,錯過!哎呀,那種傷心……但是師父很慈悲,所以自己沒有善緣,但是碰到好師父了,可以彌補一下。師父說:“那這樣吧,我給你們說個方便皈依吧!”所以後來又單獨地爲我們兩個人舉行了一個皈依儀式。你看,就是這種機緣,錯過!還好師父能給我們補上,要是師父不給我們補上呢,那就是遺憾啦。所以我皈依有這麼一個經曆,給我印象極深。現在也有很多人到柏林寺皈依,我也遇到過類似于我這種經曆的人,有時候很累,也咬牙爲他們補一補。

  你遇到佛教,能生起信心,能皈依,這個很不容易的,很不容易的。我們要懂得珍惜我們人生中這些善緣,這些財富。皈依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那天衍空法師講了,他側重講了一個字,叫“依”,“依”就是依托、依止、依靠。他講到,其實我們在社會上生活,我們在人生路上,都需要依靠。基本上,我們心裏一定都有所憑仗,就是這個意思。有所憑寄,有所憑仗,有所依賴。你靠錢,靠組織,靠家庭,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你看他都要有所依恃的。我們想到眼前有一個困難的時候,我們心裏不亂,乃是因爲刹那之間,你心裏回頭想,我有個東西。比如你在路上走的時候,突然變天了,要下雨了,你不會慌,爲什麼,我手上有把傘,不怕。那麼你坐飛機到美國,到波士頓去上學,如果你沒有親戚,沒有朋友在那裏,你心裏是會有點兒茫然。當你到那裏的時候,心裏非常泰然,可能是因爲你在那個城市有一個朋友,有一個同學,有一個親戚,你可以投靠,你心裏馬上又安然啦。你們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的生活,觀察我們的心理,我們都是需要依靠的。有的時候,你說其實我沒有什麼依靠啊,你們有沒有發現,當你沒有什麼依靠,你的心也很泰然,你依靠的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兩個字,你依靠的是心中的信心。你們到柏林寺參加夏令營,我估計也有很多人,在這個寺院不認識任何人,跟這個寺院沒有任何的關系,于是你們就買票來了。爲…

《十六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