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届:学习仪轨(道智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范,因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要礼佛。我们站的时候呢,脚下是前八后二,脚尖与脚尖是八寸,脚跟与脚跟是两寸,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身体放松,腰要挺直。现在法师这个叫抄手,结印,放掌这个姿势,这个叫弥陀印,结这个手印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在胸口这个位置,也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太高呢,这容易肩架起来很紧张,太低了呢,就会很懈怠,所以要抄手,当胸,臂肘不要支起,要放松,两臂放松,肩放松。

  然后是合掌,合掌呢,也是当胸,十指并拢,掌心合十。眼神下垂的时候,可以看到无名指,眼神下垂而不是勾头,合掌的时候也是在胸口这里,不要太往上。不要顶到嘴这里,也不要太向下。“合掌、当胸、掌心合十、十指并拢”我们在寺院里与人打招呼,可以合个掌,这个合掌,意义很深,合起掌来,我们人就很端正,我们上殿诵经的时候,合起掌来,眼神下垂,这样可以观心,不容易散乱,注意力容易集中。这是礼佛前合掌的姿势。

  我们这个礼佛姿势叫做头面接足礼,因为我们拜下去的时候双掌要翻掌,掌心向上,这个姿势为什么叫头面接足礼呢?意思是佛的两只脚刚好站在我的手上,我的两只手呢,好像是两朵白莲花,托着佛的足,我们是向上拜,佛是向我们这样站,刚好手尖与手尖是两寸,手掌与手掌是八寸,刚好,佛站在我们手上,他也是前八后二的,是这样一个姿势,那我们的头是在掌的下面,与掌下相齐,所以叫头面接足礼,这样观想,手托着佛的足,现在让云祥法师把这个动作给大家做一下。(云祥法师演示礼佛)

  我们拜的时候,两条腿分开,是在拜垫的两个下角,不是双腿并拢,这样拜下去腰是平的,臀部不会高翘,不然两腿并拢,拜下去会是高翘的,云祥法师演示一下。拜下去时手先放在拜垫的中间,然后左手放在拜垫的左上角,然后右手放到拜垫的右上角,额头碰到拜垫的时候翻掌,起来的时候,是先翻掌,然后再起身,同样右手回到拜垫的中间,然后起来。我们一般礼佛呢,都是连续礼拜三次,拜一拜,起来,然后再拜。(演示)三拜以后会有个问讯,我们世间叫鞠躬,因为我们拜完,站的时候是合掌的,问讯的下去以后呢,是放掌了,由合掌慢慢的变成抄手,也就是结这个弥陀印,还是在胸口这里,问讯的时候呢,是躬身九十度,腰是平的,头不是勾头,还是平的,这样恭恭敬敬躬身九十度,这个叫问讯。

  问讯起来以后呢,会结一个手印,就是我们看到万佛楼中间这尊大佛,毗卢遮那佛,这个手印,叫毗卢遮那印,右手包左手,食指与食指相接,右手的食指,稍超出左手的食指,稍弯曲,不是两个食指成尖状。(演示)

  是这样的姿势,我们大家下来可以注意看一下大殿,万佛楼里面的毗卢遮那佛的手印,我们礼拜以后起来的时候,结这样一个手印,这个手印意味着回归自性毗卢。这个手印结的时候呢,与眉间相齐平,不需要你手碰到眉间,与眉间相齐成一个平的就好,然后再合掌,下来。诵经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合掌,有的时候是结印,这两种时候都有。刚才法师做的是没有法器来招呼的,云祥法师再做一下,大家看,再慢慢的拜一下,然后我们再配上法器,大家注意一下。请云祥法师再做一下。我们这个动作习惯了,做得久了,自然的就会很连贯,慢慢做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不自然。(云祥法师演示)熟悉了,多了,就会连贯了,很自然。

  礼佛意义很大,我们讲“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礼佛功德很大,通过礼拜,也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通过礼拜,可以把我们傲慢,高高在上的一颗心,来让它变得谦和低下,不傲慢。

  我们下面可以配上引磬,我手里拿的这个是引磬,也叫二磬,就是大殿里面大磬的缩小,缩小版,因为大磬拿出来不方便,只有拿二磬比较方便。

  礼拜的时候一般我们是问讯,下去,打一下引磬,起身是一下,礼拜的时候呢,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是三锤,也就是三下,起身的时候是一下;第二拜,拜下去一下,起来一下;第三拜,拜下去的时候是两锤,起来是一锤。大家听一下。(敲引磬演示)问讯是两锤,然后拜的时候第一拜是三锤。(敲引磬演示)好了,就是这样,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呢,在殿堂上都是有法器来招呼,所以大家要注意听引磬。

  同时我们在诵经的时候要注意木鱼的响声,因为木鱼是在诵经的时候掌握节奏的快慢,还有一种寓意是鱼是一直不闭眼的,包括休息的时候,一直睁着眼睛,那寺院里面用木鱼做法器来诵经的时候,每天都敲它,象征着出家人修行要精进,时时刻刻不能懈怠,所以用木鱼。

  还有就是我们在观音殿上看到有一条长的像一条鱼一样,那个叫梆,每一天吃饭的时候会敲梆,早、中吃饭的时候会敲梆,晚殿之前会敲梆。也是一个法器,集中的一个号令,寺院里用木鱼有这一种含义在里面。

  刚才是拜佛,云祥师下面把在大殿里诵经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跟大家说一下。

  云祥法师:一般大家在大殿里诵经的时候都是直立的,前八后二,抄手念经,除了合掌就是放掌还有就是胡跪。在诵经时不要东张西望,拿经书不可以一只手拿着,一只手放在口袋里,不可以这样。诵经拿书要两只手,如果要合掌的时候把经书夹在大姆指和食指之间,如果不合掌时经书当胸,不能太靠下,这样对经书不尊敬,所以诵经的时候要把经书拿起来,当胸。

  诵经的时候不能够交头接耳,还有别人在殿堂里拜佛的时候,你不能在前面走,要从后面绕,不能在前面走,这样对别人是不恭敬,不尊重,所以大家注意了!拜佛的时候不能在别人前面走。

  还有每天早上在普贤阁诵经的时候,首先,一开始会三拜,三拜的时候刚才说过是听引磬的,前面第一拜三声响拜下去,第四下起来,然后第二拜是一下下去,第二下起来;第三拜,二下下去,第三下的时候起来。大家拜佛时候要听引磬的声音,还要互相左右的看一下整不整齐,如果不听引磬也不看别人,就会不整齐。用我们的余光去扫一下旁边的人动作是否是整齐的,所以拜佛的时候一定要讲究一个整齐。

  拜完佛问讯,然后坐下来,因为在普贤阁的时候是席地而坐,所以诵经的时候经书不要放在大腿上面,要拿起来在当胸的地方念;两只手,不要一只手,需要换页的时候可以一只手,这是诵经的时候要注意的。

  道智法师:补充一下,在大殿诵经,做功课的时候不要随意的穿梭,不能从中间由东到西,如果你要由东到西可以从后面绕,不要从中间随意的穿梭,这个在寺院里是犯规矩的,包括出家众都不可以。随意穿梭呢,在殿堂做佛事的时候,随意穿梭的是大殿的香灯师父,他负责烧香、油灯,所以香灯师父可以,然后是僧值师父可以,其他师父都不允许随意的穿梭。我们进殿以后由门边,由东到西。你进门的时候哪一条腿挨着门就先迈哪一条腿,我们从东边先迈右脚,从西边先迈左脚;大殿两边是分东西,东边是男众站,西边是女众站,男众进入大殿的时候要先迈右脚,女众是迈左脚。进殿以后就下面往上绕,绕到你想站的位置然后转身向上问讯,然后再对面站,一般在诵经的时候是对面站,东西两边对面站。

  大殿上不允许随便丢垃圾,因为殿堂是佛住的地方,是非常庄严的地方,不允许有脏物丢在殿堂里,这样很不好,大家一定要注意,更不能涕唾,这个千万要注意。

  我们现在讲一下斋堂里,就是我们吃饭的地方,吃饭的斋堂也叫五观堂。现在桌子前面放了两个碗,一个是添菜的碗,一个是添饭的碗,添菜的碗是在左首,添饭的碗是在右首。筷子是放在靠近身体的桌下面,大部分人是用右手用筷子,所以筷尖是冲着左手,筷头是冲着右手,拿筷子的话是用左手的食指,如果你要用左手的话就用右手的食指,用左手的食指将筷尖压起,因为筷尖要比筷头细,筷尖压起自然筷头就抬起来了,然后再用右手把筷子拿起。筷子拿起以后我们先把添菜的碗一只手托,一只手用筷子把这个碗托起,然后拉到下面正好是一个对角,斜着拉下来,不是正着拉下来,刚好是放在你的右手边,然后再把饭的碗拿起来,添饭的碗拿起来以后我们就托在手里,是四指在下,姆指卡在碗边把碗托起。我们出家人吃饭,大家看见是用不锈钢做的,仿的钵样做的,出家人吃饭是用钵,钵就好比一颗宝珠,钵就好比一颗明珠,我们时时要护着这颗宝珠,我们时时要护着这颗明珠,我们要时时刻刻自己注意当下的修行,要把这颗心时时刻刻要注意当下,所以拿的时候左手四个手指在下,姆指拿着碗边托起。吃饭的时候不要做声,不要大口的吃饭,夹菜的时候要用饭碗接一下,不要将饭菜掉落,吃的时候一定要威仪,坐的时候正身的坐,这个姿势要坐好,拿碗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不要做声,不要坐下来一勾腰,坐姿要端正。

  吃的时候注意不要遗漏,更不能剩,因为寺院里吃的饮食都是信徒的供养,我们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讲出家人,你接受信士的供养,那么你就应该对得起信士的供养,那你就应该好好的用功办道,因为信士是冲你这道来供养,出家人是福田,福田僧,从你这里想得到福田。所以我们吃的时候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这也是信士的血汗。所以大家吃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有剩,全部要吃干净。

  如果你吃的时候有为我们服务的,添饭添菜的,我们叫行堂。为我们添菜添饭的时候,你需要添什么就把碗放出去,放到桌的前边,碗边与桌边是齐的。添的时候,因为在斋堂里面吃饭不能讲话,吃的时候你可以有这样一个动作,就是示意,如果你是要吃稀的,稍稀一点的,用筷子在碗上轻轻的带一下,横着带一下;如果说吃干的,吃稠一点的,把筷子竖起来,在碗里竖起来。过几天,营员可能会有行堂,你们一定要注意:如果说有人把筷子在碗里竖起来,这是吃干的,吃稠的;如果是筷子在碗上轻担的,这样横担的,这就是吃稀的,大家注意,千万别把这两个搞倒了;吃的量多少,可以用筷子在碗里划一下,在碗的不同部位上,少的,少划碗底,多的,多划,所以在斋堂里吃饭,是用这样的动作来示意添的饭量的多少与吃的干与稀。

  斋堂里面我们讲,讲两句半话,这两句半话,是说方丈和尚,在吃饭的时候,他表堂的时候,他可以讲话,这算一句话;僧值师父如果有事通知,在斋堂里,像今天晚上,恒门法师在斋堂里通知:“晚上七点半,在这里讲仪轨。”这叫表堂,他可以讲话,或者知客师代僧值,这都可以讲话;半句话指行堂的,轻声细语,可以小声说的,不能让第三人听见,可以讲,这是斋堂里是两句半话。

  我们吃饭前,一般要念供养咒,先供养,因为我们有饮食,我们以后皈依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得到一件新的东西,先做一种观想,所以我们在吃饭之前要先供佛,然后再来吃饭。

  如果你先吃好了,就把两个碗摞起来,摞到一起,之后,还是左手把碗托起,右手用筷子把碗托起,放到桌子前边,用筷子把这个碗与桌边比一下,比齐,然后把筷子在碗的右边,竖放好,放在碗的右边;我们比别人吃得快的,可以先坐到那儿等,不要动,一定要等大家全部吃好以后,我们再大家统一的结斋;结斋时候还有一段,叫回向,书上有,第十页,念的文字都有,早斋前念诵的这一段文,是早饭,要念这一段文,那午斋念的是另一段文。每一天饭后结斋都是同样的,同样的一个文字,也就是回向。

  下面还有一个就是五观,我们念了供养咒以后还要做这样的观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这是五观,所以有的斋堂叫“五观堂”,要时时五观。斋堂里大家要注意,大家每天这本书可以带着,念到文的时候呢,可以拿出来念, 这是一个供养,一个回向。

  同样在斋堂里也不要由东到西的穿梭,不要随意的穿梭,在殿堂与斋堂诵经的过程当中,吃饭的过程当中,身体不适,实在坚持不了,可以提前离开。提前离开,你就转身向上问讯,如果可以再礼佛三拜,然后再离开大殿,这是讲特殊情况,原则上大家能坚持的都要坚持,坚持不了的,可以离开大殿,但是不要打扰其他人,要从后面绕行离开大殿,不要直接从前面出,一定要从后面绕出大殿,或者是绕出斋堂。

  我们现在讲的大殿、礼佛与吃饭,还有寺院的这一些基本的要注意的,大家还有什么没有听清的,或者这些仪轨我没有讲到的,可以再提一下。

  云祥师:我再补充一点,吃饭时,早上我们吃馒头,需要把它掰成小块的放到碗里把它夹起来,不要一只手拿着馒头趴在桌上在那啃。

  还有在进大殿的时候不要在中间拜,记住了,中间是方丈拜的,大家要拜佛在旁边拜就可以了。在大殿里面一般拜佛是拜三拜,不管有多少佛。

  利生法师:好,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法师细心的教导。

  

《十六届:学习仪轨(道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