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個字可以概括:第一個是“緣”,第二個叫“慧”。這個“緣”的理解就是守住“慧”的狀態,一切隨“緣”。她的生活中有四句話平常經常講,第一句話就是“簡單生活是福,平常心是道”,這是她過去經常講的。別人把她看成是不簡單的,她呢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簡單。她過去自己較拘謹,因爲是那種家庭情況走出來的(關老師補充:反革命子女),然後又有那麼多榮譽,她是夾著尾巴做人。她老提醒說“我們要夾著尾巴做人”,我也跟她夾著尾巴。我夾了一段,感覺這個還不行。我說:這樣吧,咱們也別夾著尾巴,也別翹著尾巴,自然地舒展著尾巴就成了。
關牧村老師:在文聯那個德藝雙馨表彰會上我作了一個發言。就這個“尾巴”問題,有一個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寫了一個“尾巴頌”,今天沒帶來。這個“尾巴頌”寫得很有意思,以後我們有時間找出來再給你們看。
江泓老師:他也贊成人不要夾著尾巴,也不要翹著尾巴,要自然地舒展,“一切隨緣”。
第一句話“簡單生活是福,平常心是道”她追求簡單;第二句話呢“向善向上即爲修”,這也是我們德高望重的淨慧老和尚的話。她在中央臺做節目時也是寫的“向善向上即爲福”。
關牧村老師:他們每次最後都要演員說一句話。有一次在政協會上做的那期藝術人生,找去了幾個文藝界的代表人物。最後每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句話,我就寫的“向善向上即爲福”。我把那個“修”改成“福”了,我是靈機一動。“即爲修”,“嗯?”人家恐怕要想得多,或者有什麼不必要的誤解啊。所以我就靈機一動,寫成了“福”。一樣嘛,修好了就有福,一樣的。
江泓老師:第叁句話呢,她是講“叁和”,就是做人要做到“叁和”:“心體清和”“有情親和”“人天和合”。她經常也給別人講這叁句話,人和自己內心的關系,人和周圍的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就是“叁和”。
第四句話也是咱們德高望重的淨慧老和尚的話:“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大衆,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這句話我們已經裝框送給別人的就有叁十多幅,不裝框的還有很多,大家都非常喜歡。(關老師:只要喜歡你就寫。)她還譜成曲了,已經刻到光盤裏了。
關牧村老師:說到這兒我就唱吧。那咱們就沒有順序了,說到這兒就唱了,我本來想放到最後。將來大家可以學一下,非常簡單。(關老師演唱《感恩的心》)
江泓老師:所以這四句話就是她的座右銘。那麼她長期處于“慧”的狀態,“慧”哪來呢?她也是注意修行的,在這個範圍可以講,她十多年前就已經皈依了(關老師更正:二十年了。)皈依後她就按照戒定來修慧。她每天都坐禅,按照佛祖的一些基本教導去做。所以她處于慧的狀態,而後一切隨緣。奧運會之前,人民網有一個測驗,問“你最喜歡那位歌唱演員唱奧運會主題歌?”結果有叁個人數值最高,人氣最旺。第一是彭麗媛,第二是關牧村,第叁是宋祖英,下面就低下來了。最後呢,宋祖英去唱了,以後別人就問她,“大家都希望你去唱,怎麼沒叫你唱呢?”她說:“誰唱都好,只要成功就好。”
所以什麼事情呢她就是: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她是真心地去這樣對待。她說我們什麼事情都不要太執著,不要過于分別,不要過于起心動念。好多事情你看來,有時候啊甚至有好事都不如沒事。因爲有些事情好事後邊隱藏著很多東西,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多煩惱的東西。你看來是好事,不一定是好事。所以你只有守住慧,往前走,那麼最後結果就是好的。所以生活中她就是這麼一個心態。
前一段時間天津臺非要做節目,我就講人生的感受:再好的司機,你在北京開一天車,也不可能都是綠燈,遇到紅燈綠燈是自然的。我經常拿一本書,一遇到紅燈看一段,紅燈看一段……诶,紅燈這麼快就過去了。然後做完節目有一個學生來找我,說“我現在就遇到紅燈了,但我知道這個紅燈一定不會長久”——這就是一個態度,一個狀態。
如果是講一些理論色彩的東西,這個“緣分”我個人的參悟可以和大家交流。我有一個學習筆記,叫做《合緣精要》。《合緣精要》開頭講的是什麼呢?叫做“世有叁相:本相、識相、衍相”。“世”呢,就是世間,有叁種“相”,法相的“相”。那麼“本相”呢,就是自然本相:一切生命都結束了,它還存在。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它也在變,它是存在著的。第二個相是“識相”,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識之相,這個相是夢幻泡影。不同的動物對同一個東西有不同的識相。你比如說,我們看那盆花是綠的;很多科學試驗證明,很多動物看不出它是綠的。很多複眼動物看它是五彩斑斓在閃爍,是花的。人看它是綠的,是人眼的結構性、人眼識的結構性對太陽光譜吸收的結果,所以它是綠的。那我們往往誤以爲它本身就是綠的,而忽視了這是人眼的結果。客觀上形狀都不是這樣的。馬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它的形狀都不是這樣的,是人眼識的一個定勢、定相而已。這叫“識相”,這個稍微有點深了。那麼我們每一天呢,要接觸大量的相,叫“識相”。比如我們今天走在一條街上去吃飯,很多飯館,我們突然進了這個飯館;然後很多菜,我們突然點了這幾個菜;很多人,我們和這幾個人吃飯。這叫什麼呢?這叫“緣相”,有緣之相。有緣之相只是一部分,你生活中都是緣。你結緣只是一部分,但結緣之後就有問題了:你有可能結的是善緣,也可能結的是惡緣,結好緣壞緣、損緣益緣、福緣禍緣。
那麼你怎樣能夠結好緣呢?在于你修心。如果有貪嗔癡之心的時候,你結緣很容易結壞緣;如果你沒有貪嗔癡之心的時候,心平如水,同時你又有智慧,你就結正緣。所以牧村有的朋友說“你怎麼有困難的時候那麼多人幫?”做什麼事情舉重若輕。有的人一做事兒,舉輕若重,很簡單的事情一到他那就很複雜了,有些人一到他那就很簡單了,爲什麼呢?就是你有沒有智慧。過去說,十年寒窗進了廟門積陰德,那就是人生、生命,是智慧。佛學,我們講,不是一個神學崇拜,它是一個道德崇拜、哲學崇拜和文化崇拜。它關注的是生命本身,揭示最深刻的東西。
我現在也在修佛,我修的是智慧,因爲我深深感覺到人的知識是哪裏來的,一是間接的,從書本上來的,從其他信息渠道來的,從朋友或者是長輩那裏學來的,還有一個是自己親身實踐悟得的。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知識來源,過去我們關注不夠,就是通過修行獲得一種生命智慧。釋迦牟尼佛那麼早能夠感知到,人身體的構成是有多少蟲,現在科學證明了這點,確實有很多生命附著在人身體上。科學證明了,生物學家華教授正在寫報告。大千世界,過去我們認爲宇宙是無窮大的,微觀是無限可分的。那麼釋迦牟尼佛講大千世界是由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構成的,無數的小千世界構成中千世界,再構成大千世界,它很有層次。現在科學家證明了,可能還沒有得到公認,有些物質分到負33次方的時候,有些物質分到負的十幾次方的時候,就不能再分下去了。它不能再分下去了,變成了一個渦旋式的東西,你沒法再分它了。既然這個“無限小”是有限的,那麼“無限大”就不存在了,一定是有限的。那麼整個宇宙又是無限的,就是有無限個這樣的小千世界組成了中千世界,再到大千世界,又是無限的。釋迦牟尼早就揭示了宇宙的模型。他怎麼來的?那時候也沒有那麼多的科學發展啊。實際上,他靜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會和宇宙接通了。
所以這個“無”爲什麼很好呢?這個“無”不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等等這些“無”,實際上它總體上是“無我”。“我”在哪裏呢?“我”應該是“物我一融”,和整個宇宙混爲一體了,就是到了佛祖講的境界的時候,那你的智慧就開了。這也取決于我們能修到什麼程度、什麼層次,有不同的層次,這也需要我們自己去慢慢體驗了。但這個思路是這樣的:就是知識的獲得是可以通過參悟達到的,當你沒有挂礙,沒有貪嗔癡之心的時候,沒有分別心的時候,不起心動念,這些都沒有的時候,那你可能會有一種智慧大開的境界。這個時候你會又有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新的信息溝通方式、解讀方式,當然這個還需要大家去參悟。
關牧村老師:我們很榮幸地認識淨慧老和尚和明海大和尚,我們很榮幸、非常高興認識他們。我們認識他們以後呢,覺得他們非常智慧,思想水平非常高,真是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喜悅和快樂,我們從他們那裏學到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他(江老師)現在寫的那四句話已經送出去叁四十個人了,而且都裱好了。我都讓他裱好了送人,所以不斷的送朋友,讓大家都獲得喜悅和快樂。這種內心上的喜悅真是無法用其他的意義來衡量的。在這裏感謝二位師父!
江泓老師:剛才我講到的體驗呢,是從牧村身上看到的。她通過常修,到了一種釋然的狀態,該有的她就都有了。有很多好朋友,事情做起來就很順暢,這就是一種修行。當然修行本身不要有這些挂礙,因爲這些也是一種挂礙。不但不要去求惡的東西,連善的東西都不要去求,自然而然的。所以她做得很好,我從她身上也學到了很多。過去我是做省長助理的,就在明海大和尚的家鄉。後來我在電視上也說過:我發現能做省長的千千萬萬,但關老師只有一個,我給關老師做助理,感到更有價值。
因爲她的這種心態,她也不是完全按照小乘佛教的方法來修,她也度人,她是用聲音來給大家帶來喜悅歡喜,這本身就是度。另外她每年做大量的善事。我講一個例子,有一個叫“臨終關懷醫院”,就是接納一些去世之前的老人。六年前,我們接到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我們行將入土了,我們走之前沒有別的願望,就想親耳聽聽你給我們唱支歌。然後七八位老人都按上了手印。我們第二天就去…
《十六屆:佛學講演(關牧村、江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