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原理。好,我們先休息。(引磬響)
遊祥州教授:我們已經進行兩個小時了,你們覺得今天講理論的東西會不會太悶?
營員:不會。
遊祥州教授:真的嗎?營員:真的!
遊祥州教授:很理論呢!師父希望我來跟大家講,第一個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興趣,第二個讓大家對禅茶有一個理念,第叁個給大家一個體驗。體驗的部分你們體驗到了嗎?我當初接到師父的吩咐,要我來跟大家分享禅茶一日的時候,我自己是定了一個架構,就是說我覺得今天來這個地方,希望能夠達到四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四兼顧,理論跟體驗跟行茶這部分作連接;第二個就是體驗一下,就是能夠找到禅茶體,明白禅茶的用。第叁個就是身心一如,就是說怎麼樣從身體的自覺到心靈的自覺。我覺得學佛,就是研究佛法、接近佛法的人,常常是重心而輕身,把身體當成一個工具,我覺得這是一種盲點。我覺得身跟心是不可分的,所以身跟心如果一起來覺,我覺得這是完全的覺。就是我們要達到《圓覺經》所說的那個圓覺,那個大圓覺,我覺得是應該讓身心一起做功夫的。實際上,茶,就是在我們身跟心之間,很奇怪,它是一個最直接的連接。有叁樣東西在修行上最管用,一個是觀呼吸,爲什麼?因爲我們在呼吸的時候,呼吸是氣,可是這個氣跟我們的心又不可分,爲什麼?你一著急,呼吸就急促了,你心情一放松呼吸就緩慢了,所以我們的心跟氣,就在呼吸當中,它們最直接的連接,修行,爲什麼佛陀教我們一生都要做觀呼吸的功夫?就是因爲這個呼吸在修行上的能夠得力。生下開始呼吸,死的最後一刻停止呼吸。所以呼吸——在呼吸上做功夫,在呼吸上做“覺”的功夫,就可以讓功夫打成一片,不間斷。
第二個就是這個茶,爲什麼?喝茶是味覺呀、是嗅覺呀,茶氣往上走,往下走,這個就是身體的“覺”呀。可是這個“覺”,你如果沒有那個心,這個“覺”就出不來。比如說你喝茶的時候,心不在焉,你一邊喝茶一邊在看電視,會有“覺”嗎?“覺”不起來嘛!是不是?所以這個茶的奧妙,很多同學在問問題時候發現了:“爲什麼茶可以跟禅結合?”因爲禅就是明心見性嘛,茶就是明心見性的時候做功夫的一個載體,就好像觀呼吸一樣。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先聖先賢,祖師們啊,他們在教學過程,在這種修煉的過程,發現一個是觀呼吸,好用著呢;第二個茶,好用著呢。可是大乘佛教用得多,南傳佛教到現在,還很少在茶上面顧及,也可能因爲他們那邊産的茶量太少了,茶的品種也少。所以這很奇妙,中國人得天獨厚,就在中國茶的品種最多,而且能夠産出好茶,而且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用這個茶。我以前比較漢文化、漢民族中心主義,一直以爲漢人懂茶,現在慢慢慢慢發現,我們漢人以外很多的少數民族,他們很早就在喝茶,很早就在用茶,就懂茶的。所以我覺得這一方面,我們要用很大的心量去擴大。
第叁個,行禅,這個行禅是非常奧妙的,就是走路當中,我們的氣——身體的氣,跟我們的心的活動是聯結的。所以師父教大家去行禅,這裏面很重要的要點是什麼呢?就是最高的行禅的境界,就是你走路不動到你的呼吸的節奏,甚至于你走路的時候,呼吸的節奏,跟你睡好覺的時候——做惡夢不算,睡好覺的時候的呼吸的節奏是一致的。你知道爲什麼我們人睡了覺以後有精神,爲什麼?因爲你睡好覺的時候,你呼吸的節奏是最輕盈的,最自然的。所以照我們平常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呼吸只到胸部,都沒有下到丹田。可是睡覺的時候,我們的肚皮會怎麼樣?幹嗎?丹田在呼吸呀!懂嗎?最自然的呼吸就是丹田呼吸。丹田丹田,老祖宗有智慧呀,丹——能量也,能量的精華謂之丹;田——生産稻谷的地方也,就是說丹田就是生産我們身體的能量之精華的位置。可是你從解剖學方面來看,這裏不過是一個腹腔啊,可是我們老祖宗把它叫“丹田”,把它叫“氣海”,明海法師那個“海”。就是它是生産人類身體能量最重要的那個地方啊,叫氣海,叫做丹田。所以呼吸,每一口氣都下到丹田的人,一定長壽,一定說話有力。所以你看我們看一個人講話有沒有力,看他氣是不是從丹田出來。我們一般的呼吸都只到胸部,所以沒有力氣,這個東西有道理。
我想同學們普遍有一個困惑就是,爲什麼禅跟茶會結合?我覺得就是這個答案。所以我們在行茶的過程,一定就是要心平氣和,很重要。
我前面用《雜阿含經》的十二支緣起法,來跟同學們來談爲什麼明相應觸是如此的重要,我這裏再稍稍做一點小小的補充。
這個我想要請同學們特別注意到的一個東西是什麼呢?十二支緣起法我們剛才講是貫通叁世的,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是我認爲這十二支緣起法真正要用功的只有一支,就是“觸”這一支,爲什麼?因爲它說明相應觸,無明相應觸。研究十二支緣起法的人都知道,十二支緣起法有流轉門,有還滅門,那請問流轉與還滅的關鍵在哪裏?諸位,就在這個觸裏。如果你在在處處,隨時隨地,都保持明相應觸,你在在處處,每一個當下,都是在還滅門,每一個當下都是當下涅槃,現法涅槃,這是《瑜伽師地論》的用詞。
如果我們每一個當下都是無明相應觸,我們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念頭,我們都在流轉門,也就是在輪回——我今天講的其他話你們都可以忘記,現在講這句話你們要放在心上。十二支緣起法是佛陀對整個生命一個最深的诠釋,所以佛陀常常說:“是緣起法,甚深甚深,難知難解。”可是我們大乘,北傳的佛教往往是把十二支緣起法看成是很簡單的,其實這十二支緣起法就是講我們自己身體的狀態,我們身心的狀態。我剛才講,“無明、行”這是概括性的,講到生命的本質,是一個盲目的意志驅動的結果;“識,明色、六入”,這是在娘胎的狀態,我們也做不上功夫,尋找輪回的地方,有好因緣,就有好父母;“生、老死”,這是對叁世輪回的外相一個敘述。我們這一生要做功夫,就是觸、受、愛、取、有,大家跟我再念一遍:“觸、受、愛、取、有。”(營員隨念)。而這五個字,只有一個字你做上了功夫,你說到“受”這個階段,用四念處的方法,“觀受是苦”,那已經——就好像一條河流是汙染的,你在中遊去做清理,那上遊還繼續汙染怎麼辦呀?觀受是苦還只是在中遊做功夫,只有在明相應觸上做功夫,才是在上遊正本清源。所以,當你明白了十二支緣起法這個明相應觸跟無明相應觸這樣一個非常關鍵性的作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警惕自己,每一個當下,都是流轉跟還滅的轉力點。我覺得這裏是生活禅的基礎,爲什麼?我們生活中日用尋常,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語默動靜,每一個地方都是做功夫的地方。離開我們的生活,你說到禅堂才能做功夫,到念佛堂才能做功夫,誦經的時候才能做功夫,念佛的時候才能做功夫,那我們的生活應該很多的時間我們都做不上功夫呢。我們要煮一鍋好飯是不是要持續的加熱、持續的加溫呢?煮一下就涼了,煮一下就涼了,這個飯煮起來好吃嗎?所以我認爲淨慧老和尚提倡生活禅,這是抓到了佛法的本質,修行的本質,就是修行的本質就在日用生活之中,所以這個明相應觸,我們後來看到中國的天臺宗講了一念叁千哪,就是你動一個念頭,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作用,在十法界起作用,一念叁千。所以你說修行從哪裏切入?每一個當下都可以切入。比如說我從現在開始,師父教我們行禅,我走路的時候,我每一步有感覺,不但是走路有感覺,對呼吸有感覺,有覺知。昨天我聽到一個同學講做夢的問題,西藏的佛教那裏有一套修行方法叫《睡夢瑜伽》。我沒有什麼修行,不過我在比較好的一種禅修狀態的時候,我很清楚的體驗到醒睡一如,就是在睡眠中也一樣念念分明,你一定說,念念分明還睡得著嗎?就是念念分明才睡著了。我們一般人都是昏昏沈沈的睡著了,是不是?爲什麼?你功夫沒到哇!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什麼?很累的睡著了。我現在告訴你,很累的睡著了,昏昏沈沈睡著了,有一天你就會很累的死掉,昏昏沈沈的死掉,然後不知道死到哪裏去。所以我跟你講,你把日常生活中的明相應觸修得好了,我現在告訴你,入睡的過程跟死亡的過程是一樣的,所以大修行的人在做功夫的時候,他入睡的過程,他還在做功夫。前天晚上我們分組討論的時候,有位同學提到他因爲親人的去世,在讀一個藏人叫索甲仁波切的開示,索甲仁波切是我的很熟的朋友,有一次索甲仁波切到臺灣去他特別提到一個觀念說:如果你想知道你以後要怎麼死,那麼就問問你現在怎麼活,怎麼死跟怎麼活是一件事情,不是兩件事。爲什麼呢?如果你現在日常生活很吝啬的,什麼都舍不得,什麼都放不下,哪一天你要死的時候,你也一樣放不下呀。要考慮怎麼埋葬,火葬呀、水葬呀、土葬呀,你是當事人,可是你沒有發言權,沒有人聽得到你的聲音。你那個時候怎麼辦?你很著急,可是沒有人理你。你懂我的意思嗎?你在遺囑上面寫得很清楚,說什麼錢你給誰,哪一棟房子你給誰,可是具體執行這些東西的人動手腳,你也沒有發言權,你那個時候找律師也來不及。你什麼事情都有挂礙,你冥冥之中什麼事情都有挂礙,如果你平常很放得下,看得開,凡事過去就好,你走的時候也是過得去就好啊!你的孩子們在那邊討論說,是要火葬,要土葬的,還不都是一樣。你懂我意思嗎?所以If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die,you shouldknow how to be?
同樣的,我希望同學們注意,生活中有這些習慣不要發生,第一個上廁所不能看報紙,上廁所看報紙就是養成一種生活中不專注的習慣,跟禅是背離的;第二個吃飯的時候不要看電視,我看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餐桌旁邊如果不擺電視,那一桌飯吃不下去。你看看家裏的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旁邊還…
《十六屆:禅茶一日 二(遊祥州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