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因該果海”這是佛學的……
遊祥州教授:你們知道剛剛發生一件什麼事嗎?我奉命到柏林寺來畫龍,然後師父坐在這裏點睛。所以師父要不點睛的話,我們這條龍能畫出來嗎?失明的龍。所以一定要請師父坐在這裏,就是爲了請師父點睛。(磬聲響起,靜默片刻,磬聲再響)
以下我想邀請一位最近即將要到耶魯大學去進修的同學,到這裏來一下。請!以下有一段一行禅師寫的一篇很短的文章,可不可以請你幫助,勞駕你來念一下,好,請!
男營員:(英文略)
遊祥州教授:請我們一個女營員來幫忙念中文的部分,好嗎?你找一個同學來幫忙念,中文的部分。
女營員:在佛陀的認識教法中,完全的開悟原則是由不完全的開悟所造就的,這就是說,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念念分明的身口意作爲,已經蘊涵了完全的開悟在其中,你不應該在日常生活之外耗盡力氣去尋找完全的開悟。
遊祥州教授:好,同學們注意到沒有?這個一行禅師也是爲生活禅做注解。我們很多人在佛教裏希望追求最後究竟的大開悟、大徹大悟,那叫圓覺。可是一行禅師說,那個完全的開悟,其實來自我們生活中很多不完全的開悟。我剛才提到的很多細節:喝茶,用開悟者的姿態喝茶;上廁所,用開悟者的方式來上廁所。了解這個意思嗎?所有這一些不完全的開悟,加在一起,不就是大開悟了嗎?所以請您不要在日常生活之外,說我要找一種神秘的,曠古未有的大開悟,那個是一種幻想,因爲真正的大徹大悟,就在日用平常之間,這就是重點。好,我們再請你讀下一段。
男營員:(英文略)
女營員:假設你正在波士頓與紐約之間的大路上開車,向北是波士頓,向南是紐約。如果你要往波士頓去,你就要確定你的去向,你是向著波士頓的方向開,只要你是向著波士頓開,波士頓已經在你的腳下,如果你向著紐約開,波士頓就不見了。雖然不見了,但只要你知道怎樣找個地方回轉,波士頓仍是在那兒等著你。這條路上的每一個點都通往波士頓,這條路上每一個點,也都通往紐約。完全的開悟和完全無明根本沒有差別,他們相互包含。
遊祥州教授:好,兩個都讀得非常好,這一段話先要請同學學習一種修行的智慧,就是回轉,大陸怎麼講?(明海大和尚插話:掉頭)掉頭,對!掉頭更生動!你就要學會掉頭,我們今天來傳這句話說:“掉頭不容易。”你知道嗎?我要到波士頓去,假若波士頓代表開悟,後面是紐約,可是我們一不小心,弄錯方向,跑到紐約去了,可是波士頓還是在你後面哪,記住,沒有完全的無明,正像沒有完全的無明。你有沒有發現很多的事情,過去了,可是你回想的時候很清楚,你覺得當時就是覺得不妥,可是你當時就是沒有今天不妥的聲音,然後你就是把它做下去了,最後發現真的就是不妥了,就是那麼一點點念頭,你把它疏忽掉了,而那個東西就是你的覺醒之光在那裏照,可是你沒有聽它們的聲音,因爲你的心不安靜,你沒有靜下來聽它的聲音,所以那個聲音你沒有聽到,你把它忽略了,然後有一天,你再回頭,其實當時就是這麼一回事,就是那個聲音已經在那兒,已經告訴我這麼清楚了。所以修行你得料理,絕對不是說突然的,恰到了開悟的季節,我在這兒閉關四十九天,然後一出關就,哇!一不小心大徹大悟。
我覺得開悟這一切就是在禅房裏面打坐,師父教我們怎麼吃飯,怎麼走路,怎麼對話,怎麼禮佛,怎麼樣誦經,怎麼樣普茶。所有這些事情我們就是這樣很有耐性的、念念分明地明相應觸地去把它做到,然後我們就升起一個念念分明的覺性的能量,然後水到渠成的一不小心的真的就是大徹大悟。
所以這是一條現成的,最有保證的一條修行的道路。修行這條路沒有速成,速成的東西就是揠苗助長。孟子講到一個故事,說古宋國有一個農夫,他去田間插秧,他就想:我真的希望這些秧苗快快長大,所以就把那個苗拔一點,然後它就長高了,可是第叁天去看統統死光光了,修行的道理是一樣的。那個秧苗要是一根一根種下去的,同樣的道理,修行像插秧一樣,懂嗎?念念分明跟插秧是一樣的,念念分明地走一步,插了一棵秧,念念分明又走一步,又插了一棵秧,然後慢慢它就積累了能量,我剛剛早上跟大家講的那個阿丹師父,他走路的行禅的功夫怎麼練的?半年哪,他練到什麼地步呢?他在走的時候,有一只鶴正要飛起來的時候,那個鶴要飛起來的能量,他的身體竟然能夠做出相同的動作。因爲你的明相應觸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你那個肢體就好像感應器,是非常靈敏的。你的慈悲心怎麼發揮?當你的感覺如此的靈敏的時候,你看到了那些人,“他心裏有些憂慮”“他心裏在打結”,然後你自然的會在對話中,在傾聽當中,然後你就知道,我怎麼樣給你支持,我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可是我可以給你support,給你支持的能量。
喝茶就是這樣的,我們在喝茶的時候,喝茶、行禅過程裏面,慢慢去領會那個念念分明的能量。我前面講過,不要小看喝茶這件事,因爲喝茶這件事情——當然你要是追求香氣呀,追求那個口味呀,那就舍本逐末了,而是你在喝茶這件事情當中,你就獨自念念分明的來進行,然後自然而然在喝茶當中,你就會體驗到莊子說的一句話“智人用心若鏡”,修行很高的人,他的心隨時都像一面明鏡一樣,所以你在喝茶的時候,其實你不是看到茶湯,而是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了解嗎?每天給自己好好的泡杯茶,開水也可以,你每天都還在柏林禅寺,因爲你每天都是喝趙州茶,那個照見五蘊皆空的那杯茶,那個照見自心的茶,這樣了解嗎?(磬聲響起,靜默片刻,磬聲又起)
在虛雲老和尚的開示裏面,常常有四個字我很喜歡“回光返照”,這個跟前面講的行禅實際上是相通的,就是說你像這種氛圍,隨時回來照一下。你這個念頭起來,照它一下,不需要用力的。就是養成這個習慣,自然就得到很大的收益。
我底下給大家看一點東西,然後我們最後留一些時間請大和尚給我們做一個總結,打分數,打我的分數,不是打你們的分數。
下面一段話,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柏林寺曾經邀請一位茶界的長者文懷沙文先生到柏林寺來,跟老和尚有一段對話,在這段對話裏面,文懷沙文老他提出叁個字來凸顯中國文化的特色,叫“正、清、和”,他的意思就是說,孔子儒家的這方面崇尚正氣,老子這方面崇尚清靜無爲,就是清氣,佛教重視的是和諧,就是和氣,所以他認爲東方大道,就是貫通這叁個氣。老和尚就特別的順著文老的話,他認爲禅茶的境界,再加上“雅”字。我覺得老和尚“正、清、和、雅”這四個字,的確可以凸顯中華茶道的精神面貌,我們把這四個字帶回家,好不好?(營員:好!)我們每一個人,把四個字反複默念幾遍,這樣就不會忘了,好嗎?
我記得第一天下午,宗舜法師在講老和尚寫的《趙州禅茶頌》有兩句話,叫做“正清和雅氣,慈悲喜舍花”。我想這個是講出了中華茶道的一個精神內涵,這個請大家要記住。
還有一段話就是日本的茶道大師就是井伊直弼,他在一部著作《茶湯一會集》裏面有一段話,叫做一期一會。這個一期一會是什麼意思?就是每一次的茶會,都是你生命中獨一無二的機緣,就是它不會重複。譬如說我們今天在柏林寺這邊一起參加生活禅的夏令營,明年再來,我們不同。不同的課程的內涵,不同的氣候等等,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中每一個當下,這個就是無常之美。無常表面上看起來就覺得很消極,無常,好像不行了。可是你知道嗎?就是因爲無常,這個世界生生不息;就因爲無常,我們不斷有創新的機會。所以我覺得茶道這個一期一會這句話,我們在講禅茶的時候,要去體會。
我喜歡日本有一個思維:禅者,我們行這個茶道的時候,一個行茶的人,當他要把茶放下去的時候,他是怎麼樣一個思維,什麼態度呢?他覺得他是在跟一個非常熟悉的朋友,正要跟他說“再見”。所以你看跟一個很熟悉的朋友,要去跟他說“再見”這個事情,你會把茶杯像這樣子隨便往桌子上一丟嗎?不會吧,因爲這是我很熟的一個朋友,他正要離開,所以這一些思維是非常的圓融的,所以我希望大家來體會。
另外一點就是說,我一個朋友在美國的波士頓,他有一篇文章叫“舍識用根”,這個就是他認爲,在動中禅,或者在有些——譬如說我認爲“茶”,就是動中禅的一部分,一種形式。這裏面就是說,這也是佛教一個修行很關鍵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這個“識”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思維能力。
因爲人的思維分別,他在理性化在概念化的過程前面,他把任何東西都二分了,我請問大家,什麼叫左邊?請問大家,什麼叫左邊?不是右邊嘛!對不對?什麼叫右邊?不是左邊嘛!什麼叫長的,不是短的嘛!什麼叫做短的,不是長的嘛!你有沒有發現,人一進入概念化的思考範圍的時候,你就會不斷的進入所謂邏輯思維的叁個定義,第一叫同一律,長是長,短是短;第二叫排中律,它不是長就是短,不可能不長又不短;第叁,矛盾律,你不能說既是長,又是短,這是邏輯思考的叁個基本定律。這叁個定律本身,都把人的概念化思考,逼出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叫做dichotomy二分法。可是你看佛教,像《維摩诘經》講到最高境界,它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形容詞,叫“般若法門”。比如說我說喝茶這件事情,當我們以茶爲主,或者以禅爲主,或者以人爲主——如果你在喝茶的時候,茶是茶,人是人,我在喝茶,還有這個我相,還有茶相,你喝就是普通的茶,凡夫在喝普通的茶——禅者在喝茶的時候,茶跟我的同體性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我非常反對一件事情是什麼?有人在臺下吃飯,臺上有人奏樂,音樂變成是一個什麼?附屬性的一種調劑性的,娛樂性的。同時喝茶也是一樣,我也反對吃飯的時候,一邊有人吃飯,一邊有人在旁邊泡茶,我覺得行…
《十六屆:禅茶一日 二(遊祥州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