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他是南方的,和我們剛剛看的很不一樣。秣菟羅式的佛像面相是比較圓的,是杏眼,還有他的鼻子比較寬,嘴唇很厚。頭發是右旋的螺髻,還有他的衣服很薄的。衣褶貼身,成U字形,這個雕塑非常好,他裏面褲子的帶子都可以隱約從薄薄的袈裟中顯露出來,在佛教雕塑裏面,這種技藝是非常高的。
在五至六世紀(Gupta)芨多時期的印度,佛像的中心除了秣菟羅外,還有是鹿野苑,它的特色是雕刻精美、華麗(佛的背光),佛像的袈裟非常薄,薄到好像沒有穿衣的樣子,其實是穿了。雕塑得很精細。
這些佛像也是影響了我們中國,或者影響東南亞的。現在你們看到的是四相圖:出生、成道、初轉*輪和涅槃。當時的觀音就是比較男性一點的,一般是拿著蓮花,我們叫蓮花手觀音。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巴米揚的大立佛像(沒有被炸的時候),有印度芨多時代的特征。因爲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特征的。
好了,佛教傳到了中亞,然後再往東走,好多人問爲什麼到了中亞不往西方那邊走呢?因爲往西邊是信奉拜火教的。(指圖片)這個是在阿富汗四至五世紀的佛像。我去年去了中亞這個地方。在Tashkent,Uzbekistan(烏茲別克斯坦)博物館拍的佛像。你看那個地方的佛像跟印度的、跟希臘的又不一樣了。另一個是在法國巴黎Guimet(吉美)博物館收藏的菩薩,是新疆出土的。所以佛像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
現在,看看我國新疆地區的佛教遺址吧,這是庫車最大的昭怙厘寺(蘇巴什寺),地方很大很大,寺院分別在河的兩岸,範圍很廣闊。鸠摩羅什在這裏逗留過。現在就只留下廢墟似的遺址,往日的光輝燦爛已不複見。這裏是高昌國的佛塔。在十世紀、十一世紀的時候,伊斯蘭的勢力進入了新疆,對佛教的造像破壞得很厲害。這是吐魯番出土,十一世紀的《彌勒會見記》殘片,旁邊還有很多血迹,可能當時的僧人懷裏藏著這文卷就給殺死了,所以它上面有血。現在許多最精美的早期佛像都在外國。(指圖片)你們看這尊菩薩,樣子可能與當地的民族有關。進入了中國以後,跟印度有什麼不同呢?就是多了這件蓋在右肩的“偏衫”。因爲中國人不喜歡裸露身體,所以多了一件偏衫。這些都是新疆焉耆出土的,新疆兩叁千年前大部分是白種人,民族不同,所以他的面相又不一樣。還有這個也是裸露上身的,我覺得是受古希臘影響的,這些佛、菩薩像都是在巴楚出土的,現存于巴黎Guimet博物館。如果你們到法國去,可以去看一看,很有趣,就是佛像在不同的時代都不一樣。請看看這些“行像”——攜帶用龛像。因爲在絲綢之路上,所以佛像放在盒子裏面,隨身帶著,盒子可以張開,也可以合起來,很方便攜帶,多是木製的。
好,進入中國。佛像或者佛教什麼時候進入中國呢?現在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東漢是沒有問題的。佛像呢,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呢?
現在來看看進入中國最早的佛像是什麼樣呢?這是在四川樂山麻浩一號崖墓上的一個佛像,這個應該是犍陀羅時候的風格,是東漢晚期的。另一個在江蘇孔望山的摩崖石刻,也很像是佛像。這個(指圖片)是重慶博物館現在叫叁峽博物館裏面東漢的搖錢樹下面,我拍得不是太好,因爲隔著玻璃,下面有佛像,還有帶紀年的(東漢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所以東漢的時候已經有佛像了。但是當時一般的老百姓也不清楚這個佛像是什麼,對佛像、佛教了解不多,所以就把佛像放在不是最重要的位置。你看這是佛跟兩個弟子,還有就是跟漢族的神仙都放在一起。這個是叁世紀末的銅佛像,其下還有一對獅子。這個是最早的銅佛像之一,在叁藩市的藝術博物館裏面。我去看過,也不小,因爲它後面有紀年(後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你們看它也有犍陀羅的風格,但是面相已經中國化了(指圖片),這個傳說是石家莊出土的。今天老師父講起來,其實你們現在坐著的這個地方是塊寶地,以前是趙國,就是戰國那個時候,如果做一個考古發現,會發現這裏也是佛教的一個重地,所以挖下去一定有很多寶貝可以發現的,希望將來有這個機會。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去過甘肅永靖的炳靈寺,炳靈寺是一個非常好的早期佛教寶地,有機會你們可以去看看。這尊佛像是不是跟我剛說過早期的印度的薄衣貼體的佛像是一樣的?這是在炳靈寺169窟的最早佛像之一,也是有紀年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你看他也是有偏衫的。也有釋迦苦行像。我覺得以前的人在造佛像或者開鑿石窟真的很偉大。我到過馬蹄寺,在甘肅,這個就是馬蹄寺,這個就是我。站在石窟寺下面,只有一小點,可見建石窟寺工程之浩大。這樣上去是很危險的。其實每個石窟現在沒窟檐和門了,但是以前是有窟檐和土木結構的,像敦煌的石窟,以前應該是這樣子。上去也不容易呀,我到陝西的彬縣,我看出家人以前是這樣子用鐵索拉爬上去的,我叫我的朋友上去看看,照了這張照片,所以知道以前的師父真的不簡單,也很佩服這種不畏艱苦的精神。
往後就是講中國佛像,中國的佛像在每一個時期的風格是跟那時候流行的審美觀、美的標准和當時的著名藝術家(畫家及雕塑家)有關。例如東晉顧恺之的得其神(神韻),南朝陸探微之得其骨(瘦骨清相),張僧繇之得其肉(較豐腴),北齊曹仲達之曹衣出水(受印度芨多王朝風格薄衣貼體之影響),還有唐之吳道子(吳帶當風),周昉之創水月觀音,楊惠之的影塑,元代阿尼哥之梵式造像等。
我先說北朝的,你們看北魏、東魏、西魏都是在長江流域以北的。先說北魏的佛像,這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這個和犍陀羅叁至四世紀的禅定佛像作個比較,他的衣褶、他的領口都是U字形的。不同的是,衣紋一個是陰刻的,一個是凸出來的。他的手,袈裟的下垂形式都很相似,但是不相似在哪裏?面相是不一樣的,所以佛像是有根據的,是跟民族、跟地點不同而異。我不是說過這個是交腳佛像嗎?這個是什麼佛啊?對,彌勒佛。你們看這兩個佛在一起,這個是《法華經
見寶塔品》裏面,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說法的時候,有佛塔從地下升起來,內坐著多寶佛,他讓釋迦牟尼佛和他坐在一起,見證釋迦說的是真理,所以兩個佛在一起,就是描述《法華經》的。
這兩張是雲岡石窟的,這是鮮卑皇帝建的石窟。雖然是鮮卑人,但是都有它的特色。這個大佛像當時中部是斷裂了,後來給補過來。這是北魏,怎麼證明依照當時的人來造這些像呢?這裏有出土的北魏陶俑(山西大同出土)鮮卑人,將他們與佛像容貌比較(依照北魏的鮮卑族皇帝造的),你們看是不是很像呢?因爲遊牧民族一般是比較強壯健碩的,比較飽滿的。北魏也有相貌看上去比較瘦一點的,那是漢化之後的影響。整個北朝的佛教藝術是非常注重內在的精神,當時北方是注重禅修的,南方注重理論,所以有較多禅修的形象。
大同有非常難得一見的石窟,它是許多文化的交融,我覺得它跟西方的交融特別多。尤其是你們看這些佛龛龛楣,有中國式的、有中亞的、還有波斯的,好多都得慢慢拆開來看,這個佛像藝術真的不得了。我覺得我可以大膽說一句話,如果中國有一件文物或者藝術品是融古代的四大文明于一身的話,可以說只有佛像,如大同的石窟——裏面既有羅馬的、也有波斯的、希臘的、中國的,還有印度的。所以可以看到有很多變化,很多的創造能力。
當時彌勒崇拜特別多,所以有很多交腳的彌勒菩薩或彌勒佛的造像。根據梁思成先生說,這個是最早進入中國的佛塔,stupa,印度的,就放在頂端,所以說是中印一個文化的交流。這石窟刻有許多受到印度神祗影響的多頭多手護法神,當時飛天有很多種,遊牧民族或西域式的飛天是比較壯碩的,而飄帶較多較瘦的是中原的飛天。還有跪拜方式也受胡人的影響。(指圖片)這種單足下跪的叫胡跪,我們現代人常常去聽opera或者音樂會,西方人喜歡這樣子,一手按胸口彎身以示感謝,其實中國本身就是這樣子,是受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影響的,不是西方的。
還有早期的外來的影響,這是希臘的柱頭(Ionic式),來華後把它放在龛楣兩側。類似西方影響的元素很多,像龛楣的形狀有八角形、四角形,也是西域的、西方的。龛內是彌勒菩薩,到了龍門,飛天還是化佛等手上拿了很多花環,這些花環基本上就是羅馬石雕上常見到很多小天使托著長長的花、葉環帶。
這是龍門石窟,二十年代,好多外國人喜歡佛像,就把佛像的頭砍掉了,更有甚者,當時也有很多造假的佛像埋在地下,若幹年後發掘出來,然後再賣到外面去。雖然在外國的博物館裏面,但是也有是造假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當時龍門石窟古陽洞上面也有很多非常美的北魏書法,但是講起來很傷心,你們看這個碑,是原來那個碑的拓片。人有時是很自私的,現在是不讓人進去了,但是以前是沒有人保護的。民國的時候,有人拓了這塊碑以後,就把原碑打碎,以保護自己獨有的版權。所以這個碑已經再沒有了,留下來的拓片也很少很少。所以文物的破壞真的使人很痛心。今天老師父也說,讓文物放在地下是最安全的,現在武則天的墓、秦始皇的墓中央都不讓開,就是希望能把它保存下來,慢慢將來再打算。在龍門石窟裏面,這是帝王禮佛圖。這兩幅圖都不在中國,也是那個時期被賣到外國(美國)去。我去看過,帝王禮佛圖很有意思的。幸運地,河南鞏縣還保存著,有這個題材的石刻。當時造像人的藝術真的是很高的,你們看這個像的手臂的肌肉感有多好。從這些持蓮供養人像也可以知道以前的人怎麼供佛和拜佛的,原來是拿著一支長莖蓮花。河南鞏縣,我很喜歡這個地方,不大,但是保存得很好。只有幾個石窟而已。這是北魏時候的佛像,典型的,上面的飛天非常漂亮。因爲有人偷拓…
《十七屆:佛像藝術——佛像雕塑史與風格(李美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