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現在不允許拓了。這個飛天是非常非常的漂亮,北朝的飛天身形是Ⅴ字形,較纖瘦,大唐不是這樣的造型。
你看的這個就是維摩诘居士,《維摩诘經》我們都很喜歡。
我們一般說孔明是手上拿著羽扇,是嗎?實際上不是羽扇,是麈尾,麈是一種動物,一種鹿。它很有領袖才能,它的尾巴搖到哪一邊,後邊的鹿群就跟著跑到哪一邊。南北朝時人們很喜歡清談、辯論,爲了表示其獨領群倫的才華,所以喜歡手拿麈尾。現在日本正倉院還保留有唐代的麈尾。這個是帝王禮佛圖,我非常喜歡,有機會你們一定要去看看。上面一層是帝王帝後禮佛圖,我們不能在洞窟裏面拍照,這是從書上拍的,所以沒辦法表現我想表現的東西。從圖像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衣飾。當時皇後穿什麼衣服呢?她的衣服非常長的,要一些丫頭在後面提著其裙腳。順便說說,丫頭與丫環是有點不同的,丫頭的發髻是實心的丫髻,是年紀較小的。丫環的頭發是環狀的髻,年齡較大的,這個景象讓我想起現在的新娘子,新娘子的裙子也是很長的,原來以前就是這樣子。還有他們一般去禮佛的時候,有出家人引著在前面,手裏拿著香爐,丫頭也拿著一個香爐。你們聽過紅袖添香是不是?有沒有想過怎麼去添香呢?元明以後才有豎起來插著的線香,以前的都是香餅、香塊,皇帝皇後進寺廟要添香,你們看皇後的手上好像是從器皿上拿點東西。你們看到嗎?這個就是添香。
接下來是麥積山,麥積山的佛像又不一樣了。你們有人去過麥積山嗎?應該好好去看看。這是麥積山北魏的佛像,麥積山的佛像有點女性化,但是很美。這兩個佛像是最美的,因爲是根據當時的皇後來造的。他是泥塑的,但是他的形態,波浪形的頭發,犍陀羅希臘式的卷發,到了中國成了螺旋狀的卷發。到北魏西魏的時候,袈裟已經變成像長長寬寬的裙子,這就是當時的“褒衣博帶”。還有他的手部很柔軟,柔軟又纖長。這是佛叁十二相之一,手指纖長象征謙卑,手指柔軟代表孝順、恭敬。還有麥積山的佛像都是有動感的,站著的菩薩不是呆板的,他是笑著的,笑得露出了牙齒,他的衣帶是飄動的,很活潑、動感的。我們看他的眼是什麼眼?鳳眼(衆答),對了,鳳眼是北方的嘛。你看他的笑容,北魏的笑容都是比較內斂的,還有比較瘦,下巴是向前傾翹一點,所以以前的菩薩像真的造得很好很好,形神兼備。其實我們觀賞佛像也是一種修行,所謂觀佛觀想就是透過觀佛像來攝受其內在功德。我們爲什麼要拜佛?其實拜佛就是去掉我們的自滿,要謙卑,從佛像身上我們要學習到智慧跟慈悲。你們看菩薩的手是很柔軟的,其實手柔軟是叁十二相之一。如果很孝順父母,父母病的時候給她按摩啊,侍候他,對師長也是,就會感應到手足柔軟相,所以看到柔軟相,就會想到自己應該學習這樣去修行。
拜佛的時候,你觀察到很多細節,這好像談話一樣,就像早上長老說的“智慧與慈悲要結合,做人和做事要結合”。我看佛像也是一樣的,要跟民間生活聯系,這兩張是很生活化的,好像是二人在對談一樣。有些人說是菩薩,有些人說是供養人,我也很難說了。這是童男童女,其實塑像做得好已不易,要做得神韻好就非常難。這裏的佛像就做到了形神兼備的特點了。漢化後北魏的塑像特征是瘦的,還有的他的下巴是這樣子的(187窟迦葉尊者)。
好,我們來到山東青州龍興寺的窖藏佛像。就是這個佛像讓我感動,跟大家分享。
999年的時候,我到北京曆史博物館裏面,偶然的機會進了一個展廳,裏面就是展出這尊佛像。當時就覺得這麼好的佛像啊!于是很自然地許了一個心願:我什麼時候能把這些佛像介紹給多一些人看啊?當時就這樣子想的。這些佛像是九十年代中期(1996年10月)山東青州出土的,我上個月就到了那裏。當時青州的一所學校的操場要擴建,由于地面不是很平,一邊高一邊低。就用推土機要把它推平,這一推就有了很好的因緣,其實之前已經在附近出土過一些佛、菩薩像、佛頭及佛手等殘件。考古學家已經留意這個地方,推土的時候,剛好考古學者——博物館的館長經過,他看到推土機推出的土跟表層地面的土壤不一樣,你們知道考古,下面動過的土我們叫五花土,沒有動過的叫生土,有顔色變化過的是熟的。所以他看到泥土的顔色不一樣,地下一定有東西,所以就開始發掘,發現窖藏,窖藏裏面是石雕的佛像,堆在那裏,總共出了400余尊,但是全是被打破的,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所以這些佛像是慢慢拼合起來的。這是一佛二菩薩的造像,早期的北魏的佛髻是比較高一點,而且比較瘦。這個是菩薩像,我當時也看了這個菩薩像,我跟這個佛像很有緣,我叁次去都會跟他見面,也因爲這個佛像才讓我後來學習到佛像藝術,就是他的這種精神感召,他是北魏的,比較瘦,但是都是殘缺不全的。其實這個非常漂亮,裏面是有金箔貼上去的。在我家裏有兩尊,應該都是北齊的,一尊是佛,一尊是菩薩像,也是緣分感應,是我最喜歡的佛像。
從北魏開始,中間的璎珞是交叉的,如果你看到交叉的,就是從北魏開始的,還有長長的百褶裙,現在青州博物館裏面,這個非常漂亮,但是你們看其頭部沒有了。北魏的佛像你們看是鳳眼,比較瘦,高的肉髻,到了東魏呢,眼睛就比較大一點了。到了北齊,眼睛基本上是這樣下垂式的,沈思的樣子。頭上的肉髻是變得扁平一點了,北魏時的褒衣博帶,到了北齊就是曹衣出水,好像印度笈多王朝那個時候的樣式。這尊佛像你看到他時,你心裏會很平靜。他的形態很美,內涵更難得,所以這會引起我們對佛的思考,或者進入佛的沈思的境界。這尊佛像很難得,我很喜歡。我看的時候,腿很難走開,好像有磁石吸引著我。我離開他,他有力量又把我拉回去,又再回去,在他面前再看再看。
這個是童顔佛像,他就像是個小孩子,我在博物館裏面把他的側面都拍了。館長允許我多拍幾張,因爲造這個佛像的形態很難,造這個神韻就更難,神韻裏面有孩子一樣很天真純潔的氣質,我曾經說過你們見過的佛像很多,但是童顔佛像好像很少看到。這個就是童顔的佛像,他的手很纖長,也很柔軟。這個是難得一見的菩薩像,很華麗(指另外一張),也是被打碎了。可能因爲他太好太美了,所以只打破小部分,面部皮膚很細很滑,叁十二相有一個就是皮膚細滑相,石像雕得非常非常精細的,所以我們就知道那時候青州的工匠在造像時是懷著怎麼樣的一顆心來做的。這一張也是童顔,好像個小女孩一樣的。我看了以後才明白,爲什麼我在國外好多外國人家裏喜歡把佛像的頭放在大廳裏面,其實他們也不是佛教徒,爲什麼呢?就是佛像給人們帶來了愉悅祥和的感覺,使你心境平靜下來,生歡喜心。
這是思惟菩薩,說法有好多種,有一個說法是悉達多太子在樹下思考種種問題時的樣子。外國也有很多,這是大都會博物館,有些銅像如果你們去美國可以看到,這裏面有佛,有菩薩,有天王力士等等。
這兩尊佛在一起,還記得嗎?(衆答:《法華經》)我是在差不多十年前時,去了俄羅斯,這是其曆史博物館藏的佛像。如果你們到甯夏,須彌山也有不錯的石窟,它的佛像的面相跟北魏就不一樣了。北魏在漢化後比較瘦,北齊比較飽滿,北齊的佛像最好的就是在青州。到了北周,統治者是遊牧民族,所以面相也很飽滿,頭部方圓而大,身體高大寬肩健胸。這裏也是須彌山,佛像很高大(指著一幅圖片),北朝信佛的人很多。
這是南北朝寺院數目比較,寺廟北方比南方要多。北方注重禅修,南方注重理論。所以石窟的數目在北方的比較多,受到的破壞相對也比較少,所以現在很多可以保存下來。南朝呢,佛家常說無常,佛教也經過曆史上“叁武一宗”的滅佛運動,還有戰亂及自然的破壞,很可惜,但是沒辦法。南方極大部分古代的寺廟已沒有了,佛像也沒有了,剩下來就只有石窟的。
我們看看南朝,(指圖像)南朝南京棲霞山有石窟及面佛像,但是很不幸,就在民國時被一些好心做壞事的人——以爲是把他保護,用水泥灌了,所以面目都模糊了。我以前去的時候,他們希望鑿開表層的水泥,但是開鑿比較難,很可惜。在外國的博物館,還有一些南朝的銅佛像的。
這是四川,到了隋代,其實隋代的佛像藝術也是很不一樣,雖然人們常說隋炀帝開鑿運河,用了很多人力啊,怎樣窮奢極侈,其實隋炀帝爲開通西域做了很大的貢獻。他曾經在甘肅張掖舉辦國際貿易大會,就像現在上海的世博一樣,當時有二十七個西域國來參加(建立關系,叁十多國來朝貢)。所以隋代跟當時西方如波斯有文化交流,佛教藝術裏面可見到很多,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在敦煌也就更多。這是隋代的,隋代的佛像都是頭部比較大。因爲我們跪下來再往上看的時候,佛就好像看著我們,跟我們的眼神接觸。麥積山的這尊佛也非常大,隋炀帝非常信佛,他的爸爸也非常信佛,所以在佛教藝術史上,在敦煌那邊,隋代的石窟也特別多,也有它的特色,面型比較寬,身形較健碩,身長腳較短等等。
接著就到了唐代了,唐代的時候版圖就更大了,跟西域突厥有很多的來往了。以敦煌莫高窟爲例,初唐時期的造像不算非常優秀,而且動感不大,那些菩薩都是貼在牆上。但是到了盛唐就不一樣了,不知你們到過敦煌沒有,現在保護得很好。現以莫高窟45窟爲例,這是盛唐的經典之作。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在一個龛裏面,每個塑像都有他的個性,比較活又很莊嚴,菩薩很慈悲,弟子很恭順,還有天王很威武,個性都很明顯。他們的站姿都是有S造型的,比較有動感,肌肉感也很強,看他的小肚都是很寫實的。爲什麼菩薩都披有這一條斜帶呢?(指圖像)這一條叫絡腋或聖線。在古印度,只有皇家貴族,或者是婆羅門教的四部《吠陀經》考試及格,才有資格戴這條聖線,所以它是權力、地位…
《十七屆:佛像藝術——佛像雕塑史與風格(李美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