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的象征。現在我們選美不是也有這樣的斜披彩帶嗎?像英女王也有這個。菩薩是有智慧,也有學問,又有正見,所以身上有這斜挂的聖線。
如果你跪在窟的正中間往上看的時候,(指一張圖片裏的佛像)你會發現這五個像都同時與你有眼神接觸的,所以這(45窟)是非常難得一見的一組雕塑。你看佛的弟子迦葉尊者,苦行的,很瘦;(指圖像)另一是相貌娟好的阿難。盛唐是非常注重寫實,天王的威武,肌肉感強,跟現在健身房裏見到的健兒差不多,你們看腹部的六塊肌肉,是不是?當時就已經是健美的標准,不是現在我們才有的,唐代一千多年前已經有寫實這麼好的菩薩像了。還有盛唐時期的菩薩像是比較胖一點的,交腳和垂足都是彌勒像,面比較圓,還是波浪的頭發,有偏衫。
到了盛唐以後,佛像就慢慢地世俗化。什麼叫世俗化呢?就是說造佛像、菩薩像時,有一些畫家或者雕塑家是根據當時的一些人物或貴婦形象來造像,就是說,造像以世俗的審美觀爲標准。所以神聖性就比較減少了,也可以說跟人間比較靠近多一點了,這就是世俗化。我們剛才說過,“佛相衆生相不一不二”。佛相跟衆生相應該是一樣又不一樣的,他是出于人間又高于人間的嘛!現在就跟人間貼近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見到的菩薩就跟貴婦一樣的人間化了。這是觀世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當時造像也沒有說是男的是女的,有些像是男頭女身。
我常說佛像裏融合了很多其他文化因素。你看這是莫高窟159窟的菩薩立像,皮膚非常細白,整個一千多年來就是這樣子,沒有修補過,聽說是用了很多蛋清加上非常精細的粉敷在上面,所以很細很滑。你看他的神態,這種姿勢是不是跟印度的神Parvati Tamil差不多?我也看了很多印度的神像,我們好多佛像和菩薩像,跟印度的神像姿態是有相似的地方,其實兩地的文化是互相影響的。當年玄奘法師除了帶佛經,也帶了佛像回來的。
另外有人問爲什麼北齊的佛像有印度芨多時期的模式,這可能是跟法顯和尚由印度回來時先到廬山再到青州有關系,所以青州才有這麼好的佛像,可能就是受了他從印度帶來的佛像的影響。這個是莫高窟158窟很有名的涅槃像,印度的中西部的Ajanta(是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有相似的涅槃像。我到那裏考察過,非常好。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那個石窟裏面,如果你唱誦梵音時,聲音是非常嘹亮好聽的。這個是Ajanta五世紀的涅槃像,到了東土以後的,涅槃像都中國化了,但形式與印度的很近似。
這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有人說這是武則天用她的脂粉錢造的這個奉先寺,造像非常宏偉精美,你可以看到大唐的氣派。武則天時期造像特別大,很好。包括敦煌最大的佛像也是武則天時造的,有人說奉先寺這個像是根據武則天的面相來做的,究竟是不是我們就不知道了。
唐代也有密教造像的,你看密教造像是多頭多手的。此外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去過四川的巴中南龛,那裏有很多很多摩崖佛龛,是唐代的,保存得很好,其中有的顔色可能是清代補上去的。這裏有一尊雙頭佛像,其他地方如敦煌也有,爲什麼會有雙頭的佛像呢?根據玄奘法師的記載:據說以前有人請一個工匠給他做佛像,工匠收了他的錢。第二個人又來了,給他錢讓他做,而這些錢只夠做一個佛像,到時候兩個人都來拿佛像了,他就告訴他們錢不夠,只能做一個,這兩個人認爲工匠是欺騙他們,就罵他。當時這個佛像就一分爲二,多了一個頭,顯靈了,所以有了這個雙頭的佛像——這是瑞像。
這是杭州的雷峰塔——《白蛇傳》裏面的雷峰塔,也出土了一些佛像,佛像下面是金龍,這與我們傳統的佛像有點不一樣。
接下來就是宋、遼、金,佛像更世俗化或者說人間化了。即是似人性多于超人性。就是說更像一個人了,不過就更爲親切。像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北宋的佛教造像有幾個特點,如菩薩差不多全是女性化了,尤其是觀音已全是女性化。還有以前菩薩是在佛旁邊的,是脅侍菩薩。這時候很多是獨立的,單獨的,成爲人們膜拜的對象。當時銅較缺乏,所以也有用其他的材料來做,比方用石、木頭、泥塑、瓷、鐵等。當時瓷器開始發達,好多瓷的觀音像出現了,還有羅漢。宋代審美的標准臉型是這樣的:面形比較橢圓,五官細小,集中在中間,下巴比較厚,還有水月觀音出現了。這是唐以後非常流行的觀音菩薩樣式,觀世音菩薩在南海洛伽山的竹林水邊,朗月當空,水月相映。觀音菩薩悠閑地以如意坐的姿勢,坐在盤石上,很輕松自在的坐在那裏,看著水裏的月和空中的月。風吹過來,水中的月會起漣漪,無風,水面平靜如鏡,這些這些,都是讓人體悟到許多真理,因緣觀和空性。完全沒有煩惱的束縛,通達無礙。因有月亮和水,所以又稱水月觀音。水月觀音的坐姿是和印度坐姿有關系的,因爲印度只有皇家的人才可以有這種坐姿。
這兩張也是觀音(木雕),我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拍的。這個是北宋的,跟美女一樣的,真的很民間化了。五官和整個面型就是跟民女一樣。如果你到四川大足的北山,有很多不同的觀音,跟密教有關系的,寶冠很華麗繁缛。宋代的觀音有很多裝飾品,冠帽都非常漂亮華麗,每一個朝代的塑像都是跟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系。
這是北宋山西的一尊侍女雕像,和當時的菩薩像是不是很相似?五官細小,集中在中間,下巴比較厚,櫻桃小嘴。這就是宋代塑像的特征。頭上都有寶冠,而且很華麗。在大足的大佛灣,你會看到很多儒家的孝道思想在裏面。這是六道輪回,很有教化作用。還有《父母恩重難報經》裏面的內容。民生方面,你會見到養雞女子,很有生活氣息。我說過瓷器的觀音在宋代開始慢慢多起來,羅漢像也是在宋代慢慢流行起來的。這個鐵鑄的羅漢非常傳神,羅漢跟信徒的關系應該是靠得最近了——他有很多人的樣貌、人的表情、人的形態。如山東長青靈岩寺的北宋羅漢是非常有名的。
從宋代開始,我們看到彌勒佛或者彌勒菩薩再不是交腳垂腿的了,而是大肚子。大肚彌勒佛據說是五代時浙江奉化一個和尚名契此,身子很胖,形似瘋瘋癫癫的,他常常背著一個布袋,他很喜歡把得來的食物放在布袋裏,人稱他爲布袋和尚。他很喜歡跟小孩子們玩,他預測的東西很靈驗,所以人們都很喜歡讓他預測東西,他在公元917年端坐在嶽林寺前的盤石上圓寂,他生前曾經留下一個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好多人認爲他就是彌勒再生,所以後來的彌勒佛也就造成大肚子的樣子了。我們現在佛寺裏面,彌勒佛都是這樣子的,不曉得柏林禅寺的彌勒佛是不是這樣子,還有市面上有多子佛,彌勒身邊好多小孩子,因爲他喜歡跟孩子在一起玩,所以也變成多子佛。
遼代(公元907-1125年),這是大同下華嚴寺的遼代佛像,很漂亮,我只去過一次而已。這個菩薩像的身形曲線非常美。還有他是笑的,笑得露出了牙齒,很開心。遼代的菩薩頭上的冠是很高的,很莊嚴。遼代是契丹族,俄語應該是叫克丹。或者叫kedei,我們有時坐飛機的國泰航空公司,就是用契丹這個名字的,遼代的佛像我不好意思還是要用“美”這個字,除了美、莊嚴之外,會有很多內涵。你看這尊在美國的自在觀音,每個人看到他或者看到照片之後都是同聲贊美的。
這個遼代的羅漢,現在全世界不足十個,都流失國外,羅漢的表情做得非常非常的細致傳神。這是河北出土的,但是不在中國了。
這個羅漢是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這個頭是換過的,不是原來的頭了。是外國人買了以後,再送給博物館的,多倫多皇家博物館裏的佛像都很不錯。館藏有叁幅大型的元代壁畫,保存得非常好。你看這是金代的,是遊牧民族,體格魁梧,和宋代中原的有點不一樣,因爲時間關系,我不能很詳細講述他的風格。大家怎麼看出是觀世音菩薩呢?就是寶冠上有個小佛像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有瓶的就是大勢至菩薩。
好了,到元代,元代的皇帝忽必烈請了尼泊爾很年輕的雕塑家阿尼哥入華,阿尼哥在中國生活了四十多年,造了很多有尼泊爾風格的梵式造像。所以到元代有兩種佛像,一種是漢式,一種是梵式的。以前都是漢式的多,這個漢式的觀音像就是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裏面,是白瓷的,非常好的觀音像。
元代的佛像腰部比較長,菩薩璎珞都不像早期的,是較細致的、貼身的。古代印度的璎珞和項鏈不同,璎珞是長的,項鏈是短的;璎珞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戴的,項鏈什麼人都可以戴;璎珞是男女均可戴的,但是項鏈一般是女人戴。明清時的璎珞都是很華麗和很繁缛的。腰部較長就是元代特色,這是元代的一些瓷觀音像。我有一次到甯夏的中甯石空石窟(俗稱大佛寺),當時的文物局局長帶我去看,這個是出土的小菩薩像。當時這座山塌了下來,裏面埋了很多佛像,到現在沒有完全發掘,只是發掘了一點點,(指圖)這是一個很小的佛像,很可愛。那個佛像你看他的腰身比較長,脖子和臉也都是元代的。原汁原味的,很可愛的一個個小沙彌小喇嘛,陳列在倉庫裏面。
梵式的造像又怎麼樣呢?我現在講講梵式造像的幾個特色,跟密教或者跟藏傳佛教有關系。第一是肉髻上有寶珠,第二,漢式佛像頭部一般是肉髻,沒有冠的,梵式是有冠的。因爲十一世紀時,印度佛像有冠是因爲他們認爲佛成道時有天神給他加冠的。還有,密教造像是寬肩細膊,多頭多手,手上拿著很多法器、東西。還有很多表情,女性的特征比較多,還有雙身修,到時候我再慢慢給你們講。
這是在杭州飛來峰,元世祖得到中國以後,很怕杭州南宋的王氣盛,希望壓住王氣,所以就開了這個石窟,由阿尼哥來參與這個工作。有一批梵式的造像,(指圖)你看佛有冠,這是禅定印,是釋迦成道時的像,他背面還有很多梵文的,有多頭多手,四臂觀音是雙手合十,一手拿…
《十七屆:佛像藝術——佛像雕塑史與風格(李美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