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的象征。现在我们选美不是也有这样的斜披彩带吗?像英女王也有这个。菩萨是有智慧,也有学问,又有正见,所以身上有这斜挂的圣线。
如果你跪在窟的正中间往上看的时候,(指一张图片里的佛像)你会发现这五个像都同时与你有眼神接触的,所以这(45窟)是非常难得一见的一组雕塑。你看佛的弟子迦叶尊者,苦行的,很瘦;(指图像)另一是相貌娟好的阿难。盛唐是非常注重写实,天王的威武,肌肉感强,跟现在健身房里见到的健儿差不多,你们看腹部的六块肌肉,是不是?当时就已经是健美的标准,不是现在我们才有的,唐代一千多年前已经有写实这么好的菩萨像了。还有盛唐时期的菩萨像是比较胖一点的,交脚和垂足都是弥勒像,面比较圆,还是波浪的头发,有偏衫。
到了盛唐以后,佛像就慢慢地世俗化。什么叫世俗化呢?就是说造佛像、菩萨像时,有一些画家或者雕塑家是根据当时的一些人物或贵妇形象来造像,就是说,造像以世俗的审美观为标准。所以神圣性就比较减少了,也可以说跟人间比较靠近多一点了,这就是世俗化。我们刚才说过,“佛相众生相不一不二”。佛相跟众生相应该是一样又不一样的,他是出于人间又高于人间的嘛!现在就跟人间贴近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见到的菩萨就跟贵妇一样的人间化了。这是观世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当时造像也没有说是男的是女的,有些像是男头女身。
我常说佛像里融合了很多其他文化因素。你看这是莫高窟159窟的菩萨立像,皮肤非常细白,整个一千多年来就是这样子,没有修补过,听说是用了很多蛋清加上非常精细的粉敷在上面,所以很细很滑。你看他的神态,这种姿势是不是跟印度的神Parvati Tamil差不多?我也看了很多印度的神像,我们好多佛像和菩萨像,跟印度的神像姿态是有相似的地方,其实两地的文化是互相影响的。当年玄奘法师除了带佛经,也带了佛像回来的。
另外有人问为什么北齐的佛像有印度芨多时期的模式,这可能是跟法显和尚由印度回来时先到庐山再到青州有关系,所以青州才有这么好的佛像,可能就是受了他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的影响。这个是莫高窟158窟很有名的涅槃像,印度的中西部的Ajanta(是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有相似的涅槃像。我到那里考察过,非常好。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那个石窟里面,如果你唱诵梵音时,声音是非常嘹亮好听的。这个是Ajanta五世纪的涅槃像,到了东土以后的,涅槃像都中国化了,但形式与印度的很近似。
这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用她的脂粉钱造的这个奉先寺,造像非常宏伟精美,你可以看到大唐的气派。武则天时期造像特别大,很好。包括敦煌最大的佛像也是武则天时造的,有人说奉先寺这个像是根据武则天的面相来做的,究竟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了。
唐代也有密教造像的,你看密教造像是多头多手的。此外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去过四川的巴中南龛,那里有很多很多摩崖佛龛,是唐代的,保存得很好,其中有的颜色可能是清代补上去的。这里有一尊双头佛像,其他地方如敦煌也有,为什么会有双头的佛像呢?根据玄奘法师的记载:据说以前有人请一个工匠给他做佛像,工匠收了他的钱。第二个人又来了,给他钱让他做,而这些钱只够做一个佛像,到时候两个人都来拿佛像了,他就告诉他们钱不够,只能做一个,这两个人认为工匠是欺骗他们,就骂他。当时这个佛像就一分为二,多了一个头,显灵了,所以有了这个双头的佛像——这是瑞像。
这是杭州的雷峰塔——《白蛇传》里面的雷峰塔,也出土了一些佛像,佛像下面是金龙,这与我们传统的佛像有点不一样。
接下来就是宋、辽、金,佛像更世俗化或者说人间化了。即是似人性多于超人性。就是说更像一个人了,不过就更为亲切。像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北宋的佛教造像有几个特点,如菩萨差不多全是女性化了,尤其是观音已全是女性化。还有以前菩萨是在佛旁边的,是胁侍菩萨。这时候很多是独立的,单独的,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当时铜较缺乏,所以也有用其他的材料来做,比方用石、木头、泥塑、瓷、铁等。当时瓷器开始发达,好多瓷的观音像出现了,还有罗汉。宋代审美的标准脸型是这样的:面形比较椭圆,五官细小,集中在中间,下巴比较厚,还有水月观音出现了。这是唐以后非常流行的观音菩萨样式,观世音菩萨在南海洛伽山的竹林水边,朗月当空,水月相映。观音菩萨悠闲地以如意坐的姿势,坐在盘石上,很轻松自在的坐在那里,看着水里的月和空中的月。风吹过来,水中的月会起涟漪,无风,水面平静如镜,这些这些,都是让人体悟到许多真理,因缘观和空性。完全没有烦恼的束缚,通达无碍。因有月亮和水,所以又称水月观音。水月观音的坐姿是和印度坐姿有关系的,因为印度只有皇家的人才可以有这种坐姿。
这两张也是观音(木雕),我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拍的。这个是北宋的,跟美女一样的,真的很民间化了。五官和整个面型就是跟民女一样。如果你到四川大足的北山,有很多不同的观音,跟密教有关系的,宝冠很华丽繁缛。宋代的观音有很多装饰品,冠帽都非常漂亮华丽,每一个朝代的塑像都是跟当时的审美观有关系。
这是北宋山西的一尊侍女雕像,和当时的菩萨像是不是很相似?五官细小,集中在中间,下巴比较厚,樱桃小嘴。这就是宋代塑像的特征。头上都有宝冠,而且很华丽。在大足的大佛湾,你会看到很多儒家的孝道思想在里面。这是六道轮回,很有教化作用。还有《父母恩重难报经》里面的内容。民生方面,你会见到养鸡女子,很有生活气息。我说过瓷器的观音在宋代开始慢慢多起来,罗汉像也是在宋代慢慢流行起来的。这个铁铸的罗汉非常传神,罗汉跟信徒的关系应该是靠得最近了——他有很多人的样貌、人的表情、人的形态。如山东长青灵岩寺的北宋罗汉是非常有名的。
从宋代开始,我们看到弥勒佛或者弥勒菩萨再不是交脚垂腿的了,而是大肚子。大肚弥勒佛据说是五代时浙江奉化一个和尚名契此,身子很胖,形似疯疯癫癫的,他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他很喜欢把得来的食物放在布袋里,人称他为布袋和尚。他很喜欢跟小孩子们玩,他预测的东西很灵验,所以人们都很喜欢让他预测东西,他在公元917年端坐在岳林寺前的盘石上圆寂,他生前曾经留下一个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好多人认为他就是弥勒再生,所以后来的弥勒佛也就造成大肚子的样子了。我们现在佛寺里面,弥勒佛都是这样子的,不晓得柏林禅寺的弥勒佛是不是这样子,还有市面上有多子佛,弥勒身边好多小孩子,因为他喜欢跟孩子在一起玩,所以也变成多子佛。
辽代(公元907-1125年),这是大同下华严寺的辽代佛像,很漂亮,我只去过一次而已。这个菩萨像的身形曲线非常美。还有他是笑的,笑得露出了牙齿,很开心。辽代的菩萨头上的冠是很高的,很庄严。辽代是契丹族,俄语应该是叫克丹。或者叫kedei,我们有时坐飞机的国泰航空公司,就是用契丹这个名字的,辽代的佛像我不好意思还是要用“美”这个字,除了美、庄严之外,会有很多内涵。你看这尊在美国的自在观音,每个人看到他或者看到照片之后都是同声赞美的。
这个辽代的罗汉,现在全世界不足十个,都流失国外,罗汉的表情做得非常非常的细致传神。这是河北出土的,但是不在中国了。
这个罗汉是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这个头是换过的,不是原来的头了。是外国人买了以后,再送给博物馆的,多伦多皇家博物馆里的佛像都很不错。馆藏有三幅大型的元代壁画,保存得非常好。你看这是金代的,是游牧民族,体格魁梧,和宋代中原的有点不一样,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很详细讲述他的风格。大家怎么看出是观世音菩萨呢?就是宝冠上有个小佛像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有瓶的就是大势至菩萨。
好了,到元代,元代的皇帝忽必烈请了尼泊尔很年轻的雕塑家阿尼哥入华,阿尼哥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造了很多有尼泊尔风格的梵式造像。所以到元代有两种佛像,一种是汉式,一种是梵式的。以前都是汉式的多,这个汉式的观音像就是在北京首都博物馆里面,是白瓷的,非常好的观音像。
元代的佛像腰部比较长,菩萨璎珞都不像早期的,是较细致的、贴身的。古代印度的璎珞和项链不同,璎珞是长的,项链是短的;璎珞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戴的,项链什么人都可以戴;璎珞是男女均可戴的,但是项链一般是女人戴。明清时的璎珞都是很华丽和很繁缛的。腰部较长就是元代特色,这是元代的一些瓷观音像。我有一次到宁夏的中宁石空石窟(俗称大佛寺),当时的文物局局长带我去看,这个是出土的小菩萨像。当时这座山塌了下来,里面埋了很多佛像,到现在没有完全发掘,只是发掘了一点点,(指图)这是一个很小的佛像,很可爱。那个佛像你看他的腰身比较长,脖子和脸也都是元代的。原汁原味的,很可爱的一个个小沙弥小喇嘛,陈列在仓库里面。
梵式的造像又怎么样呢?我现在讲讲梵式造像的几个特色,跟密教或者跟藏传佛教有关系。第一是肉髻上有宝珠,第二,汉式佛像头部一般是肉髻,没有冠的,梵式是有冠的。因为十一世纪时,印度佛像有冠是因为他们认为佛成道时有天神给他加冠的。还有,密教造像是宽肩细膊,多头多手,手上拿着很多法器、东西。还有很多表情,女性的特征比较多,还有双身修,到时候我再慢慢给你们讲。
这是在杭州飞来峰,元世祖得到中国以后,很怕杭州南宋的王气盛,希望压住王气,所以就开了这个石窟,由阿尼哥来参与这个工作。有一批梵式的造像,(指图)你看佛有冠,这是禅定印,是释迦成道时的像,他背面还有很多梵文的,有多头多手,四臂观音是双手合十,一手拿…
《十七届: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李美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