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现在不允许拓了。这个飞天是非常非常的漂亮,北朝的飞天身形是Ⅴ字形,较纤瘦,大唐不是这样的造型。
你看的这个就是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我们都很喜欢。
我们一般说孔明是手上拿着羽扇,是吗?实际上不是羽扇,是麈尾,麈是一种动物,一种鹿。它很有领袖才能,它的尾巴摇到哪一边,后边的鹿群就跟着跑到哪一边。南北朝时人们很喜欢清谈、辩论,为了表示其独领群伦的才华,所以喜欢手拿麈尾。现在日本正仓院还保留有唐代的麈尾。这个是帝王礼佛图,我非常喜欢,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看看。上面一层是帝王帝后礼佛图,我们不能在洞窟里面拍照,这是从书上拍的,所以没办法表现我想表现的东西。从图像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衣饰。当时皇后穿什么衣服呢?她的衣服非常长的,要一些丫头在后面提着其裙脚。顺便说说,丫头与丫环是有点不同的,丫头的发髻是实心的丫髻,是年纪较小的。丫环的头发是环状的髻,年龄较大的,这个景象让我想起现在的新娘子,新娘子的裙子也是很长的,原来以前就是这样子。还有他们一般去礼佛的时候,有出家人引着在前面,手里拿着香炉,丫头也拿着一个香炉。你们听过红袖添香是不是?有没有想过怎么去添香呢?元明以后才有竖起来插着的线香,以前的都是香饼、香块,皇帝皇后进寺庙要添香,你们看皇后的手上好像是从器皿上拿点东西。你们看到吗?这个就是添香。
接下来是麦积山,麦积山的佛像又不一样了。你们有人去过麦积山吗?应该好好去看看。这是麦积山北魏的佛像,麦积山的佛像有点女性化,但是很美。这两个佛像是最美的,因为是根据当时的皇后来造的。他是泥塑的,但是他的形态,波浪形的头发,犍陀罗希腊式的卷发,到了中国成了螺旋状的卷发。到北魏西魏的时候,袈裟已经变成像长长宽宽的裙子,这就是当时的“褒衣博带”。还有他的手部很柔软,柔软又纤长。这是佛三十二相之一,手指纤长象征谦卑,手指柔软代表孝顺、恭敬。还有麦积山的佛像都是有动感的,站着的菩萨不是呆板的,他是笑着的,笑得露出了牙齿,他的衣带是飘动的,很活泼、动感的。我们看他的眼是什么眼?凤眼(众答),对了,凤眼是北方的嘛。你看他的笑容,北魏的笑容都是比较内敛的,还有比较瘦,下巴是向前倾翘一点,所以以前的菩萨像真的造得很好很好,形神兼备。其实我们观赏佛像也是一种修行,所谓观佛观想就是透过观佛像来摄受其内在功德。我们为什么要拜佛?其实拜佛就是去掉我们的自满,要谦卑,从佛像身上我们要学习到智慧跟慈悲。你们看菩萨的手是很柔软的,其实手柔软是三十二相之一。如果很孝顺父母,父母病的时候给她按摩啊,侍候他,对师长也是,就会感应到手足柔软相,所以看到柔软相,就会想到自己应该学习这样去修行。
拜佛的时候,你观察到很多细节,这好像谈话一样,就像早上长老说的“智慧与慈悲要结合,做人和做事要结合”。我看佛像也是一样的,要跟民间生活联系,这两张是很生活化的,好像是二人在对谈一样。有些人说是菩萨,有些人说是供养人,我也很难说了。这是童男童女,其实塑像做得好已不易,要做得神韵好就非常难。这里的佛像就做到了形神兼备的特点了。汉化后北魏的塑像特征是瘦的,还有的他的下巴是这样子的(187窟迦叶尊者)。
好,我们来到山东青州龙兴寺的窖藏佛像。就是这个佛像让我感动,跟大家分享。
999年的时候,我到北京历史博物馆里面,偶然的机会进了一个展厅,里面就是展出这尊佛像。当时就觉得这么好的佛像啊!于是很自然地许了一个心愿:我什么时候能把这些佛像介绍给多一些人看啊?当时就这样子想的。这些佛像是九十年代中期(1996年10月)山东青州出土的,我上个月就到了那里。当时青州的一所学校的操场要扩建,由于地面不是很平,一边高一边低。就用推土机要把它推平,这一推就有了很好的因缘,其实之前已经在附近出土过一些佛、菩萨像、佛头及佛手等残件。考古学家已经留意这个地方,推土的时候,刚好考古学者——博物馆的馆长经过,他看到推土机推出的土跟表层地面的土壤不一样,你们知道考古,下面动过的土我们叫五花土,没有动过的叫生土,有颜色变化过的是熟的。所以他看到泥土的颜色不一样,地下一定有东西,所以就开始发掘,发现窖藏,窖藏里面是石雕的佛像,堆在那里,总共出了400余尊,但是全是被打破的,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所以这些佛像是慢慢拼合起来的。这是一佛二菩萨的造像,早期的北魏的佛髻是比较高一点,而且比较瘦。这个是菩萨像,我当时也看了这个菩萨像,我跟这个佛像很有缘,我三次去都会跟他见面,也因为这个佛像才让我后来学习到佛像艺术,就是他的这种精神感召,他是北魏的,比较瘦,但是都是残缺不全的。其实这个非常漂亮,里面是有金箔贴上去的。在我家里有两尊,应该都是北齐的,一尊是佛,一尊是菩萨像,也是缘分感应,是我最喜欢的佛像。
从北魏开始,中间的璎珞是交叉的,如果你看到交叉的,就是从北魏开始的,还有长长的百褶裙,现在青州博物馆里面,这个非常漂亮,但是你们看其头部没有了。北魏的佛像你们看是凤眼,比较瘦,高的肉髻,到了东魏呢,眼睛就比较大一点了。到了北齐,眼睛基本上是这样下垂式的,沉思的样子。头上的肉髻是变得扁平一点了,北魏时的褒衣博带,到了北齐就是曹衣出水,好像印度笈多王朝那个时候的样式。这尊佛像你看到他时,你心里会很平静。他的形态很美,内涵更难得,所以这会引起我们对佛的思考,或者进入佛的沉思的境界。这尊佛像很难得,我很喜欢。我看的时候,腿很难走开,好像有磁石吸引着我。我离开他,他有力量又把我拉回去,又再回去,在他面前再看再看。
这个是童颜佛像,他就像是个小孩子,我在博物馆里面把他的侧面都拍了。馆长允许我多拍几张,因为造这个佛像的形态很难,造这个神韵就更难,神韵里面有孩子一样很天真纯洁的气质,我曾经说过你们见过的佛像很多,但是童颜佛像好像很少看到。这个就是童颜的佛像,他的手很纤长,也很柔软。这个是难得一见的菩萨像,很华丽(指另外一张),也是被打碎了。可能因为他太好太美了,所以只打破小部分,面部皮肤很细很滑,三十二相有一个就是皮肤细滑相,石像雕得非常非常精细的,所以我们就知道那时候青州的工匠在造像时是怀着怎么样的一颗心来做的。这一张也是童颜,好像个小女孩一样的。我看了以后才明白,为什么我在国外好多外国人家里喜欢把佛像的头放在大厅里面,其实他们也不是佛教徒,为什么呢?就是佛像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祥和的感觉,使你心境平静下来,生欢喜心。
这是思惟菩萨,说法有好多种,有一个说法是悉达多太子在树下思考种种问题时的样子。外国也有很多,这是大都会博物馆,有些铜像如果你们去美国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佛,有菩萨,有天王力士等等。
这两尊佛在一起,还记得吗?(众答:《法华经》)我是在差不多十年前时,去了俄罗斯,这是其历史博物馆藏的佛像。如果你们到宁夏,须弥山也有不错的石窟,它的佛像的面相跟北魏就不一样了。北魏在汉化后比较瘦,北齐比较饱满,北齐的佛像最好的就是在青州。到了北周,统治者是游牧民族,所以面相也很饱满,头部方圆而大,身体高大宽肩健胸。这里也是须弥山,佛像很高大(指着一幅图片),北朝信佛的人很多。
这是南北朝寺院数目比较,寺庙北方比南方要多。北方注重禅修,南方注重理论。所以石窟的数目在北方的比较多,受到的破坏相对也比较少,所以现在很多可以保存下来。南朝呢,佛家常说无常,佛教也经过历史上“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还有战乱及自然的破坏,很可惜,但是没办法。南方极大部分古代的寺庙已没有了,佛像也没有了,剩下来就只有石窟的。
我们看看南朝,(指图像)南朝南京栖霞山有石窟及面佛像,但是很不幸,就在民国时被一些好心做坏事的人——以为是把他保护,用水泥灌了,所以面目都模糊了。我以前去的时候,他们希望凿开表层的水泥,但是开凿比较难,很可惜。在外国的博物馆,还有一些南朝的铜佛像的。
这是四川,到了隋代,其实隋代的佛像艺术也是很不一样,虽然人们常说隋炀帝开凿运河,用了很多人力啊,怎样穷奢极侈,其实隋炀帝为开通西域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在甘肃张掖举办国际贸易大会,就像现在上海的世博一样,当时有二十七个西域国来参加(建立关系,三十多国来朝贡)。所以隋代跟当时西方如波斯有文化交流,佛教艺术里面可见到很多,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在敦煌也就更多。这是隋代的,隋代的佛像都是头部比较大。因为我们跪下来再往上看的时候,佛就好像看着我们,跟我们的眼神接触。麦积山的这尊佛也非常大,隋炀帝非常信佛,他的爸爸也非常信佛,所以在佛教艺术史上,在敦煌那边,隋代的石窟也特别多,也有它的特色,面型比较宽,身形较健硕,身长脚较短等等。
接着就到了唐代了,唐代的时候版图就更大了,跟西域突厥有很多的来往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初唐时期的造像不算非常优秀,而且动感不大,那些菩萨都是贴在墙上。但是到了盛唐就不一样了,不知你们到过敦煌没有,现在保护得很好。现以莫高窟45窟为例,这是盛唐的经典之作。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在一个龛里面,每个塑像都有他的个性,比较活又很庄严,菩萨很慈悲,弟子很恭顺,还有天王很威武,个性都很明显。他们的站姿都是有S造型的,比较有动感,肌肉感也很强,看他的小肚都是很写实的。为什么菩萨都披有这一条斜带呢?(指图像)这一条叫络腋或圣线。在古印度,只有皇家贵族,或者是婆罗门教的四部《吠陀经》考试及格,才有资格戴这条圣线,所以它是权力、地位…
《十七届: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李美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