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七届: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李美贤)▪P2

  ..续本文上一页道他是南方的,和我们刚刚看的很不一样。秣菟罗式的佛像面相是比较圆的,是杏眼,还有他的鼻子比较宽,嘴唇很厚。头发是右旋的螺髻,还有他的衣服很薄的。衣褶贴身,成U字形,这个雕塑非常好,他里面裤子的带子都可以隐约从薄薄的袈裟中显露出来,在佛教雕塑里面,这种技艺是非常高的。

  在五至六世纪(Gupta)芨多时期的印度,佛像的中心除了秣菟罗外,还有是鹿野苑,它的特色是雕刻精美、华丽(佛的背光),佛像的袈裟非常薄,薄到好像没有穿衣的样子,其实是穿了。雕塑得很精细。

  这些佛像也是影响了我们中国,或者影响东南亚的。现在你们看到的是四相图:出生、成道、初转*轮和涅槃。当时的观音就是比较男性一点的,一般是拿着莲花,我们叫莲花手观音。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巴米扬的大立佛像(没有被炸的时候),有印度芨多时代的特征。因为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特征的。

  好了,佛教传到了中亚,然后再往东走,好多人问为什么到了中亚不往西方那边走呢?因为往西边是信奉拜火教的。(指图片)这个是在阿富汗四至五世纪的佛像。我去年去了中亚这个地方。在Tashkent,Uzbekistan(乌兹别克斯坦)博物馆拍的佛像。你看那个地方的佛像跟印度的、跟希腊的又不一样了。另一个是在法国巴黎Guimet(吉美)博物馆收藏的菩萨,是新疆出土的。所以佛像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

  现在,看看我国新疆地区的佛教遗址吧,这是库车最大的昭怙厘寺(苏巴什寺),地方很大很大,寺院分别在河的两岸,范围很广阔。鸠摩罗什在这里逗留过。现在就只留下废墟似的遗址,往日的光辉灿烂已不复见。这里是高昌国的佛塔。在十世纪、十一世纪的时候,伊斯兰的势力进入了新疆,对佛教的造像破坏得很厉害。这是吐鲁番出土,十一世纪的《弥勒会见记》残片,旁边还有很多血迹,可能当时的僧人怀里藏着这文卷就给杀死了,所以它上面有血。现在许多最精美的早期佛像都在外国。(指图片)你们看这尊菩萨,样子可能与当地的民族有关。进入了中国以后,跟印度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多了这件盖在右肩的“偏衫”。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裸露身体,所以多了一件偏衫。这些都是新疆焉耆出土的,新疆两三千年前大部分是白种人,民族不同,所以他的面相又不一样。还有这个也是裸露上身的,我觉得是受古希腊影响的,这些佛、菩萨像都是在巴楚出土的,现存于巴黎Guimet博物馆。如果你们到法国去,可以去看一看,很有趣,就是佛像在不同的时代都不一样。请看看这些“行像”——携带用龛像。因为在丝绸之路上,所以佛像放在盒子里面,随身带着,盒子可以张开,也可以合起来,很方便携带,多是木制的。

  好,进入中国。佛像或者佛教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呢?现在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东汉是没有问题的。佛像呢,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呢?

  现在来看看进入中国最早的佛像是什么样呢?这是在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上的一个佛像,这个应该是犍陀罗时候的风格,是东汉晚期的。另一个在江苏孔望山的摩崖石刻,也很像是佛像。这个(指图片)是重庆博物馆现在叫三峡博物馆里面东汉的摇钱树下面,我拍得不是太好,因为隔着玻璃,下面有佛像,还有带纪年的(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所以东汉的时候已经有佛像了。但是当时一般的老百姓也不清楚这个佛像是什么,对佛像、佛教了解不多,所以就把佛像放在不是最重要的位置。你看这是佛跟两个弟子,还有就是跟汉族的神仙都放在一起。这个是三世纪末的铜佛像,其下还有一对狮子。这个是最早的铜佛像之一,在三藩市的艺术博物馆里面。我去看过,也不小,因为它后面有纪年(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你们看它也有犍陀罗的风格,但是面相已经中国化了(指图片),这个传说是石家庄出土的。今天老师父讲起来,其实你们现在坐着的这个地方是块宝地,以前是赵国,就是战国那个时候,如果做一个考古发现,会发现这里也是佛教的一个重地,所以挖下去一定有很多宝贝可以发现的,希望将来有这个机会。

  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去过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炳灵寺是一个非常好的早期佛教宝地,有机会你们可以去看看。这尊佛像是不是跟我刚说过早期的印度的薄衣贴体的佛像是一样的?这是在炳灵寺169窟的最早佛像之一,也是有纪年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你看他也是有偏衫的。也有释迦苦行像。我觉得以前的人在造佛像或者开凿石窟真的很伟大。我到过马蹄寺,在甘肃,这个就是马蹄寺,这个就是我。站在石窟寺下面,只有一小点,可见建石窟寺工程之浩大。这样上去是很危险的。其实每个石窟现在没窟檐和门了,但是以前是有窟檐和土木结构的,像敦煌的石窟,以前应该是这样子。上去也不容易呀,我到陕西的彬县,我看出家人以前是这样子用铁索拉爬上去的,我叫我的朋友上去看看,照了这张照片,所以知道以前的师父真的不简单,也很佩服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

  往后就是讲中国佛像,中国的佛像在每一个时期的风格是跟那时候流行的审美观、美的标准和当时的著名艺术家(画家及雕塑家)有关。例如东晋顾恺之的得其神(神韵),南朝陆探微之得其骨(瘦骨清相),张僧繇之得其肉(较丰腴),北齐曹仲达之曹衣出水(受印度芨多王朝风格薄衣贴体之影响),还有唐之吴道子(吴带当风),周昉之创水月观音,杨惠之的影塑,元代阿尼哥之梵式造像等。

  我先说北朝的,你们看北魏、东魏、西魏都是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先说北魏的佛像,这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这个和犍陀罗三至四世纪的禅定佛像作个比较,他的衣褶、他的领口都是U字形的。不同的是,衣纹一个是阴刻的,一个是凸出来的。他的手,袈裟的下垂形式都很相似,但是不相似在哪里?面相是不一样的,所以佛像是有根据的,是跟民族、跟地点不同而异。我不是说过这个是交脚佛像吗?这个是什么佛啊?对,弥勒佛。你们看这两个佛在一起,这个是《法华经

  见宝塔品》里面,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有佛塔从地下升起来,内坐着多宝佛,他让释迦牟尼佛和他坐在一起,见证释迦说的是真理,所以两个佛在一起,就是描述《法华经》的。

  这两张是云冈石窟的,这是鲜卑皇帝建的石窟。虽然是鲜卑人,但是都有它的特色。这个大佛像当时中部是断裂了,后来给补过来。这是北魏,怎么证明依照当时的人来造这些像呢?这里有出土的北魏陶俑(山西大同出土)鲜卑人,将他们与佛像容貌比较(依照北魏的鲜卑族皇帝造的),你们看是不是很像呢?因为游牧民族一般是比较强壮健硕的,比较饱满的。北魏也有相貌看上去比较瘦一点的,那是汉化之后的影响。整个北朝的佛教艺术是非常注重内在的精神,当时北方是注重禅修的,南方注重理论,所以有较多禅修的形象。

  大同有非常难得一见的石窟,它是许多文化的交融,我觉得它跟西方的交融特别多。尤其是你们看这些佛龛龛楣,有中国式的、有中亚的、还有波斯的,好多都得慢慢拆开来看,这个佛像艺术真的不得了。我觉得我可以大胆说一句话,如果中国有一件文物或者艺术品是融古代的四大文明于一身的话,可以说只有佛像,如大同的石窟——里面既有罗马的、也有波斯的、希腊的、中国的,还有印度的。所以可以看到有很多变化,很多的创造能力。

  当时弥勒崇拜特别多,所以有很多交脚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的造像。根据梁思成先生说,这个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佛塔,stupa,印度的,就放在顶端,所以说是中印一个文化的交流。这石窟刻有许多受到印度神祗影响的多头多手护法神,当时飞天有很多种,游牧民族或西域式的飞天是比较壮硕的,而飘带较多较瘦的是中原的飞天。还有跪拜方式也受胡人的影响。(指图片)这种单足下跪的叫胡跪,我们现代人常常去听opera或者音乐会,西方人喜欢这样子,一手按胸口弯身以示感谢,其实中国本身就是这样子,是受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不是西方的。

  还有早期的外来的影响,这是希腊的柱头(Ionic式),来华后把它放在龛楣两侧。类似西方影响的元素很多,像龛楣的形状有八角形、四角形,也是西域的、西方的。龛内是弥勒菩萨,到了龙门,飞天还是化佛等手上拿了很多花环,这些花环基本上就是罗马石雕上常见到很多小天使托着长长的花、叶环带。

  这是龙门石窟,二十年代,好多外国人喜欢佛像,就把佛像的头砍掉了,更有甚者,当时也有很多造假的佛像埋在地下,若干年后发掘出来,然后再卖到外面去。虽然在外国的博物馆里面,但是也有是造假的,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时龙门石窟古阳洞上面也有很多非常美的北魏书法,但是讲起来很伤心,你们看这个碑,是原来那个碑的拓片。人有时是很自私的,现在是不让人进去了,但是以前是没有人保护的。民国的时候,有人拓了这块碑以后,就把原碑打碎,以保护自己独有的版权。所以这个碑已经再没有了,留下来的拓片也很少很少。所以文物的破坏真的使人很痛心。今天老师父也说,让文物放在地下是最安全的,现在武则天的墓、秦始皇的墓中央都不让开,就是希望能把它保存下来,慢慢将来再打算。在龙门石窟里面,这是帝王礼佛图。这两幅图都不在中国,也是那个时期被卖到外国(美国)去。我去看过,帝王礼佛图很有意思的。幸运地,河南巩县还保存着,有这个题材的石刻。当时造像人的艺术真的是很高的,你们看这个像的手臂的肌肉感有多好。从这些持莲供养人像也可以知道以前的人怎么供佛和拜佛的,原来是拿着一支长茎莲花。河南巩县,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不大,但是保存得很好。只有几个石窟而已。这是北魏时候的佛像,典型的,上面的飞天非常漂亮。因为有人偷拓…

《十七届: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李美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