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七届: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李美贤)

  佛像艺术

  ——佛像雕塑史与风格

  李美贤教授

  (2010年7月20日下午于文殊阁)

  

  主持人明杰法师:今天下午是我们本届夏令营的第一场讲座,主讲人是我旁边的这位李美贤老师,李老师来自香港,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旅居加拿大多伦多二十多年。从事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传授。1995年以后,李老师回到香港,开始进一步地研究中华文化(包括少数民族、佛像艺术、敦煌艺术、丝绸史等),她今天跟我们分享的题目是《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老师的讲座。

  我今天很高兴也非常荣幸,柏林禅寺我已经向往好久了,今天有这个因缘来到这里,非常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老实说,我今天讲这个题目《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其实我本人真的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对它的认识也非常少。就是因为我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十一年前,我在北京一个博物馆里面偶然看到一些出土的佛像,觉得很震撼,待会儿你们也会看到。觉得佛像这么好,当时我就起了一个小的心愿,希望用什么方法让更多香港人尤其是更多佛教徒可以看到这批佛像呢?第二年这些佛像就到了香港。我看到这些佛像以后就想了,我有什么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些佛像呢?因为这些佛像、菩萨像除了是欣赏他的精美庄严,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是让我们来了解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就跑到不同的地方——国内国外去看不同的佛像,自己去学习。就由这个小的因缘开始了对佛像的学习。因为佛像是不管你信不信佛,在寺院里、在其他地方、在国外的博物馆,你都有机会看到。那么怎么去看佛像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今天是根据时代(朝代)先后来讲的,从北朝一路到清代。因为佛像是雕塑的,所以我大部分是用石窟的佛像,因为石窟是原汁原味的,就用这些原汁原味的石窟的佛像来跟大家分享。

  在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像的坐姿与手印。

  大家看一下这几幅图片的坐姿和手印。这手印就是禅定印,禅定印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禅修时的手印;另一个是说法印,这个是*轮,姆指与食指组成一圆形代表*轮,另一手以手指指着它代表转动*轮,以示佛陀说法,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初转*轮时的手印;这是触地印(又称降魔印),右手手指接触地下,这是佛陀成道的手印;这个是施无畏印,意思就是佛布施无畏给众生,你到了佛面前不要怕;那个是如愿印,佛慈悲普救众生,使众生愿望得以实现,这是几个很简单的手印。坐姿方面:双腿盘起来的称结跏趺坐;一足垂下,一足盘起的叫半跏趺坐;双足垂下称倚坐,双足垂下交叉的称交脚坐。早期的弥勒佛是垂足或交脚坐。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东北开始,向各方传播。传到西北,到了这个地方叫犍陀罗。犍陀罗即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那里不是有一尊大佛被炸了吗?就是那个地方。当时公元一到几世纪的时候叫犍陀罗,然后传到中亚就往东走,然后到了新疆,新疆然后到敦煌,敦煌再到长安,这个叫北传佛教也就是汉传佛教。由印度向东南传入东南亚、斯里兰卡,那个叫南传佛教。还有后来传到了西藏,叫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四世纪传到朝鲜,六世纪到了日本。

  佛陀涅槃后,最初时是没有佛像,叫无像时期。从一世纪开始,在印度贵霜王朝西北部,称犍陀罗(梵Gandhara,Gandhara,Gandha-vati)的地方,因为受了希腊的影响,开始有佛像,所以这些佛像是有希腊的影子的。另一个在印度的Mathura(秣菟罗)这个地方也有佛像,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我现在就告诉你们那个佛像是什么样子。

  演示图片)。

  佛是一个觉者,是一个大觉大悟者。那么用什么形象来代表佛呢?如果用人像,那就是普通一个人了,跟街上的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如果设计一个特别形象那就很难,后来因为亲切感的关系,还是以我们人的形象为主来做一个佛像。(对于佛像的起源,学界至今还未有一个定论)。但是“佛相、众生相不一不二”,就是说佛跟众生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又不一样。既有人间的人相,又要有出于人间又高于人间的,蕴藏着高度智慧与慈悲的神性。他的相貌跟人大概一样,但是有些地方又不一样,于是就有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佛的身体容貌因福慧圆满而修得的各种相貌特征。

  首先说一说印度早期的佛像。印度早期没有佛像,但是《增一阿含经》里说,因为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跋蹉国王优填王非常思念他,所以曾经造过一如来像来供养。也有一些佛经记载,有画释迦牟尼佛的像。但是到现在为止,遗物及考古出土的基本上没有,所以我们称那个时期是无像时期。

  现在让我们看看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一世纪的印度桑奇一号大佛塔,它四周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是石造的。上面雕了很多东西,但都没有佛像的。(指图片)门上端像三叉形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三宝——象征佛、法、僧。下面就是*轮,*轮是圆的,它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是用它来摧毁敌人的。对我们来说敌人就是无明和贪、嗔、痴(三毒),所以就用*轮来摧毁我们的无明和三毒;还有,*轮是要不断前进的,代表我们学佛要精进,传播我们的佛法,也不要停在一个地方,要一路前进;再有,*轮是圆的,也是代表佛法是圆满的。

  我们再看看这里面的一些图像,那个图像你看悉达多太子夜半离开宫殿,他骑着白马,上面有个华盖,但是图像里面也没有太子像,所以是无佛像的。那么当时是用什么来代表佛或佛法呢?他们是用菩提树、宝座、脚印、佛塔、莲花、*轮等来代表佛,礼佛就是拜*轮、拜塔。以前的塔是这样子,叫stupa。入华后,印度式的stupa就移到了我们中国式塔的顶部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柏林禅寺的塔,上面是有一个stupa的。看这张图片,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给母亲说法,回来以后,在台阶上只有他的脚印,没有他的像,证明那个时候是没有佛像的,所以称无像时期。

  最早的佛像应该是公元一世纪左右,这个是大英博物馆里面的贵霜王朝金币,约为公元二世纪,上面一边有贵霜国王迦腻色迦(Kanishka),后面就有佛陀。

  现在,让我们看看犍陀罗地区早期的佛像:这是最早的佛像之一,在德国柏林博物馆,你们看像不像希腊人呢?因为亚历山大曾经征服过犍陀罗这个地方,所以早期的佛像有希腊的影子。这是他的弟子,你们看他跟现在我们看到的佛陀弟子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幅佛陀降生图,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佛教释迦牟尼出生是这样子的,(指从右胁出生)这跟我们现在的真实情况好像不一样。这个问题讨论也很多,其实我觉得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印度北部是被波斯统治的,波斯的神Apolo或者印度的Indra(注:印度教的主神因陀罗,主司雷雨),那些神包括我们的夏禹,传说中他们也不是在我们现在人体的下部出生的。因为波斯的那个Parsua神也是胁生的,所以,可以说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是饶宗颐国学大师这么讲的。另外,古印度有四个种姓,最高的一个是婆罗门;第二个是统治者、武士、贵族;第三个是平民,做生意或农、牧的;第四是首陀罗,就是奴隶。根据印度原来有宗教,其主神之一为梵天(Brahma)是创造之神,为众生之本,这四个种姓是从他身体不同部位出生的:第一等人婆罗门是从他的口中出生的,第二等人统治者、武士、贵族等是从他的肩膀两臂出生的,第三等人是从两胯出生的,最低等的人是从脚部出生的。悉达多太子是皇室贵族,所以是从两臂出生的,这也是一个说法之一。

  你们看,这是早期的佛像,犍陀罗式,在大英博物馆藏的,面部比较椭圆形,神情平静而庄重,眉毛比较细长,高直的鼻子,薄薄的嘴唇,还有头发是波浪形向后梳的。另一个是希腊塑像(公元前400-338年),二者是不是很相似呢?还有他们的衣服,佛像披的袈裟厚重,衣褶成U字形,左手执袈裟的形像与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塑像很相似。这尊菩萨像就是悉达多当太子时候的形象,有宝冠、璎珞、珠宝,还有那种肌肉感是不是都与希腊公元前五世纪的塑像一样呢?所以最早的佛像是受希腊的影响的。

  这是弥勒佛,早期的弥勒佛,包括他到了中国以后的北朝时期,都是交叉脚的。印度转轮王都认为自己是弥勒佛,所以也是这样的坐姿。另外,他禅修、苦行都非常瘦的样子。

  这是释迦牟尼像,请猜猜这是什么时期的佛陀?他出生?禅修?说法?涅槃?你们看看他的手印,他在做什么呢?我听到一些很对的答案,对,是说法印——在鹿野苑初转*轮!好了,除了犍陀罗这个地方外,同时期印度也有佛像,但是印度的佛像就与犍陀罗的很不一样,因为当地的民族不同,样子也不同。跟印度人很相似了。这种佛像样式集中出现于秣菟罗地区,即今新德里东南部。它的造像艺术又不一样了,跟印度人很相似,衣服不厚,很薄,因为天气很热嘛。这些佛像我都在印度看过,是红砂岩造的,其他的雕塑很有印度的特色。

  我介绍一下,当时北方的佛像的眼睛跟南方的佛像眼睛不一样。我们常常说凤眼、杏眼,究竟凤眼跟杏眼有什么差别呢?南方的佛像多是杏眼,北方的多是凤眼。为什么呢?我们是东方蒙古种的人。蒙古种的北方人跟南方蒙古种的不一样,他的区别之一就在他的眼睛,北方的可能是单眼皮,眼前端上眼睑伸延的眼线较长,称为蒙古褶,因为北方风沙大,如果遇上风沙,眼睛很快合拢起来,就把风沙挡住了,这就是凤眼,一般眼睛尾部是上扬一点,所以我们在外国的时候,人家会很没有礼貌取笑我们时,是把眼睛这样撩起来的(以手示意);但是杏眼就是南方,杏眼较大(没有蒙古褶),所以我们经常说杏眼圆睁,所以一看这里就知…

《十七届:佛像艺术——佛像雕塑史与风格(李美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