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藝術
——佛像雕塑史與風格
李美賢教授
(2010年7月20日下午于文殊閣)
主持人明傑法師:今天下午是我們本屆夏令營的第一場講座,主講人是我旁邊的這位李美賢老師,李老師來自香港,早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曾經旅居加拿大多倫多二十多年。從事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傳授。1995年以後,李老師回到香港,開始進一步地研究中華文化(包括少數民族、佛像藝術、敦煌藝術、絲綢史等),她今天跟我們分享的題目是《佛像藝術——佛像雕塑史與風格》。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李老師的講座。
我今天很高興也非常榮幸,柏林禅寺我已經向往好久了,今天有這個因緣來到這裏,非常非常高興,也非常感動。老實說,我今天講這個題目《佛像藝術——佛像雕塑史與風格》,其實我本人真的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對它的認識也非常少。就是因爲我自己是一個佛教徒,十一年前,我在北京一個博物館裏面偶然看到一些出土的佛像,覺得很震撼,待會兒你們也會看到。覺得佛像這麼好,當時我就起了一個小的心願,希望用什麼方法讓更多香港人尤其是更多佛教徒可以看到這批佛像呢?第二年這些佛像就到了香港。我看到這些佛像以後就想了,我有什麼機會跟大家分享這些佛像呢?因爲這些佛像、菩薩像除了是欣賞他的精美莊嚴,裏面還有很多東西是讓我們來了解的。所以從那以後我就跑到不同的地方——國內國外去看不同的佛像,自己去學習。就由這個小的因緣開始了對佛像的學習。因爲佛像是不管你信不信佛,在寺院裏、在其他地方、在國外的博物館,你都有機會看到。那麼怎麼去看佛像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今天是根據時代(朝代)先後來講的,從北朝一路到清代。因爲佛像是雕塑的,所以我大部分是用石窟的佛像,因爲石窟是原汁原味的,就用這些原汁原味的石窟的佛像來跟大家分享。
在講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佛像的坐姿與手印。
大家看一下這幾幅圖片的坐姿和手印。這手印就是禅定印,禅定印一般是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禅修時的手印;另一個是說法印,這個是*輪,姆指與食指組成一圓形代表*輪,另一手以手指指著它代表轉動*輪,以示佛陀說法,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初轉*輪時的手印;這是觸地印(又稱降魔印),右手手指接觸地下,這是佛陀成道的手印;這個是施無畏印,意思就是佛布施無畏給衆生,你到了佛面前不要怕;那個是如願印,佛慈悲普救衆生,使衆生願望得以實現,這是幾個很簡單的手印。坐姿方面:雙腿盤起來的稱結跏趺坐;一足垂下,一足盤起的叫半跏趺坐;雙足垂下稱倚坐,雙足垂下交叉的稱交腳坐。早期的彌勒佛是垂足或交腳坐。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從印度東北開始,向各方傳播。傳到西北,到了這個地方叫犍陀羅。犍陀羅即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那裏不是有一尊大佛被炸了嗎?就是那個地方。當時公元一到幾世紀的時候叫犍陀羅,然後傳到中亞就往東走,然後到了新疆,新疆然後到敦煌,敦煌再到長安,這個叫北傳佛教也就是漢傳佛教。由印度向東南傳入東南亞、斯裏蘭卡,那個叫南傳佛教。還有後來傳到了西藏,叫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四世紀傳到朝鮮,六世紀到了日本。
佛陀涅槃後,最初時是沒有佛像,叫無像時期。從一世紀開始,在印度貴霜王朝西北部,稱犍陀羅(梵Gandhara,Gandhara,Gandha-vati)的地方,因爲受了希臘的影響,開始有佛像,所以這些佛像是有希臘的影子的。另一個在印度的Mathura(秣菟羅)這個地方也有佛像,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我現在就告訴你們那個佛像是什麼樣子。
演示圖片)。
佛是一個覺者,是一個大覺大悟者。那麼用什麼形象來代表佛呢?如果用人像,那就是普通一個人了,跟街上的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如果設計一個特別形象那就很難,後來因爲親切感的關系,還是以我們人的形象爲主來做一個佛像。(對于佛像的起源,學界至今還未有一個定論)。但是“佛相、衆生相不一不二”,就是說佛跟衆生應該是一樣的,但是又不一樣。既有人間的人相,又要有出于人間又高于人間的,蘊藏著高度智慧與慈悲的神性。他的相貌跟人大概一樣,但是有些地方又不一樣,于是就有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的身體容貌因福慧圓滿而修得的各種相貌特征。
首先說一說印度早期的佛像。印度早期沒有佛像,但是《增一阿含經》裏說,因爲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爲母說法的時候,跋蹉國王優填王非常思念他,所以曾經造過一如來像來供養。也有一些佛經記載,有畫釋迦牟尼佛的像。但是到現在爲止,遺物及考古出土的基本上沒有,所以我們稱那個時期是無像時期。
現在讓我們看看公元前叁世紀至公元後一世紀的印度桑奇一號大佛塔,它四周有東、南、西、北四個門,是石造的。上面雕了很多東西,但都沒有佛像的。(指圖片)門上端像叁叉形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叁寶——象征佛、法、僧。下面就是*輪,*輪是圓的,它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武器,是用它來摧毀敵人的。對我們來說敵人就是無明和貪、嗔、癡(叁毒),所以就用*輪來摧毀我們的無明和叁毒;還有,*輪是要不斷前進的,代表我們學佛要精進,傳播我們的佛法,也不要停在一個地方,要一路前進;再有,*輪是圓的,也是代表佛法是圓滿的。
我們再看看這裏面的一些圖像,那個圖像你看悉達多太子夜半離開宮殿,他騎著白馬,上面有個華蓋,但是圖像裏面也沒有太子像,所以是無佛像的。那麼當時是用什麼來代表佛或佛法呢?他們是用菩提樹、寶座、腳印、佛塔、蓮花、*輪等來代表佛,禮佛就是拜*輪、拜塔。以前的塔是這樣子,叫stupa。入華後,印度式的stupa就移到了我們中國式塔的頂部了。我們可以看看我們柏林禅寺的塔,上面是有一個stupa的。看這張圖片,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給母親說法,回來以後,在臺階上只有他的腳印,沒有他的像,證明那個時候是沒有佛像的,所以稱無像時期。
最早的佛像應該是公元一世紀左右,這個是大英博物館裏面的貴霜王朝金幣,約爲公元二世紀,上面一邊有貴霜國王迦膩色迦(Kanishka),後面就有佛陀。
現在,讓我們看看犍陀羅地區早期的佛像:這是最早的佛像之一,在德國柏林博物館,你們看像不像希臘人呢?因爲亞曆山大曾經征服過犍陀羅這個地方,所以早期的佛像有希臘的影子。這是他的弟子,你們看他跟現在我們看到的佛陀弟子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一幅佛陀降生圖,曾經有朋友問我,爲什麼佛教釋迦牟尼出生是這樣子的,(指從右脅出生)這跟我們現在的真實情況好像不一樣。這個問題討論也很多,其實我覺得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時印度北部是被波斯統治的,波斯的神Apolo或者印度的Indra(注:印度教的主神因陀羅,主司雷雨),那些神包括我們的夏禹,傳說中他們也不是在我們現在人體的下部出生的。因爲波斯的那個Parsua神也是脅生的,所以,可以說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這個說法是饒宗頤國學大師這麼講的。另外,古印度有四個種姓,最高的一個是婆羅門;第二個是統治者、武士、貴族;第叁個是平民,做生意或農、牧的;第四是首陀羅,就是奴隸。根據印度原來有宗教,其主神之一爲梵天(Brahma)是創造之神,爲衆生之本,這四個種姓是從他身體不同部位出生的:第一等人婆羅門是從他的口中出生的,第二等人統治者、武士、貴族等是從他的肩膀兩臂出生的,第叁等人是從兩胯出生的,最低等的人是從腳部出生的。悉達多太子是皇室貴族,所以是從兩臂出生的,這也是一個說法之一。
你們看,這是早期的佛像,犍陀羅式,在大英博物館藏的,面部比較橢圓形,神情平靜而莊重,眉毛比較細長,高直的鼻子,薄薄的嘴唇,還有頭發是波浪形向後梳的。另一個是希臘塑像(公元前400-338年),二者是不是很相似呢?還有他們的衣服,佛像披的袈裟厚重,衣褶成U字形,左手執袈裟的形像與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塑像很相似。這尊菩薩像就是悉達多當太子時候的形象,有寶冠、璎珞、珠寶,還有那種肌肉感是不是都與希臘公元前五世紀的塑像一樣呢?所以最早的佛像是受希臘的影響的。
這是彌勒佛,早期的彌勒佛,包括他到了中國以後的北朝時期,都是交叉腳的。印度轉輪王都認爲自己是彌勒佛,所以也是這樣的坐姿。另外,他禅修、苦行都非常瘦的樣子。
這是釋迦牟尼像,請猜猜這是什麼時期的佛陀?他出生?禅修?說法?涅槃?你們看看他的手印,他在做什麼呢?我聽到一些很對的答案,對,是說法印——在鹿野苑初轉*輪!好了,除了犍陀羅這個地方外,同時期印度也有佛像,但是印度的佛像就與犍陀羅的很不一樣,因爲當地的民族不同,樣子也不同。跟印度人很相似了。這種佛像樣式集中出現于秣菟羅地區,即今新德裏東南部。它的造像藝術又不一樣了,跟印度人很相似,衣服不厚,很薄,因爲天氣很熱嘛。這些佛像我都在印度看過,是紅砂岩造的,其他的雕塑很有印度的特色。
我介紹一下,當時北方的佛像的眼睛跟南方的佛像眼睛不一樣。我們常常說鳳眼、杏眼,究竟鳳眼跟杏眼有什麼差別呢?南方的佛像多是杏眼,北方的多是鳳眼。爲什麼呢?我們是東方蒙古種的人。蒙古種的北方人跟南方蒙古種的不一樣,他的區別之一就在他的眼睛,北方的可能是單眼皮,眼前端上眼睑伸延的眼線較長,稱爲蒙古褶,因爲北方風沙大,如果遇上風沙,眼睛很快合攏起來,就把風沙擋住了,這就是鳳眼,一般眼睛尾部是上揚一點,所以我們在外國的時候,人家會很沒有禮貌取笑我們時,是把眼睛這樣撩起來的(以手示意);但是杏眼就是南方,杏眼較大(沒有蒙古褶),所以我們經常說杏眼圓睜,所以一看這裏就知…
《十七屆:佛像藝術——佛像雕塑史與風格(李美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