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了那位師兄的介紹,她說Buddha nature是佛陀的本質,Buddha nature是不是就是佛性的意思?另外我聽明契師的英語回答,我的理解,她說的是不是借用神秀大師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她不是說“like mirror”嗎?
明奘法師:我可以代答嗎?因爲我發現翻譯來翻譯去都表達不了,而且越表達越錯誤,引發更多的問題,可以代答嗎?
營員二:可以。
明奘法師:鏡子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但是無論胡來還是漢來,過了就不留。所以這是佛法中的一個智慧層面,讓我們這些和尚顯得年輕。我相信這是明契想說的話,但是她的英語表達和我們的漢語翻譯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我這樣回答可以嗎?
營員二:謝謝,但是這樣解釋,好像還是秀大師的意思,我想秀大師的偈子也是很讓我們受用的。
營員叁(男):各位師父好,我覺得我現在很幸福,就在當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要不大家一起鼓個掌,謝謝所有的師父和爲我們服務的所有的人們!
我這次參加夏令營是帶了兩個疑問來的,第一個疑問在第一天已經被解決了;第二個疑問我想在今天晚上能夠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答複。我大學畢業兩年,一直在從事自主創業,現在所有事情差不多走上軌道了。我們這次的主題是“平常心是道”,因爲創業的過程中很多的年輕人都會發現,一定要學會堅持,一定要學會克服困難,對吧?這就是所謂的執著,我發現我的疑問是什麼,我經常在閱讀佛典或者一些相關典故的時候,總是會了解到佛說不要執著。我不知道創業過程中或者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執著和經典裏提到的執著是不是一個意思?不知道師父是怎麼看的?
聖凱法師:我覺得佛法裏面說的執著,跟我們的這種願力、堅持,有一個最大的差別。願力、堅持,乃至于我們平常看到的你對事業的追尋以及追求這種堅韌,其實是該鼓勵的。
佛法指的執著是指你在追尋、追求以及堅持過程裏面,對事物本來面目、因果緣起不了解,把過程和結果看作是一成不變的,把自己的看法觀點作爲一成不變的,而失去對事物本來面目的覺察,被事物所牽所轉,從而産生不正當地追尋,這裏面主要是正當與不正當的區別。比如說一個人創業,創業的道路都是艱辛的,可是所有人在艱辛的創業過程裏面,有時候就會産生投機的心理,投機的心理其實就是我們在創業過程中的執著這種煩惱所引發的。所以佛法反對的就是說人間正道以外的非道、正命以外的邪命。佛法說的正念就是你的堅持啊、創業啊。我這人不大善于回答問題的,就這樣吧。
營員四(女):我有兩個問題,還有一個倡議。
先問一個比較白癡的問題,夏令營有一個年齡的限製,就是最高齡的是30歲,我剛好要到最高齡了,就擠上末班車了。我有一個好奇,就是爲什麼定了30歲的最高限?因爲從我個人的經曆來說,我覺得周圍的很多營員都是大學生或者還在校園裏面,我自己的切身體會是,當你邁出校園的大門步入社會的時候,你面對的情況會更複雜,你的煩惱會更多,所以有時候你會更希望得到佛法的指點。我感覺30到35歲這段時間其實是煩惱非常多的時候,各方面的追求、自己的欲望都很多,這個時候可以有什麼途徑獲得這樣的機會接近各位法師,獲得人生的指點呢?我覺得這個年齡層次其實是對社會最給力的時候,如果能給予他們正確引導的話,可能會産生非常大的作用,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不好意思,還是想問一下聖凱法師,因爲今天下午您說到爲什麼會不幸福,您說了一句話很經典,您說“讓別人不幸福了,大家就都不幸福了”。然後我就想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因爲我是做律師的,我面對的雙方利益是相對的,客戶付我錢就是爲了讓他幸福、讓別人不幸福的,然後我每天都是在幫他爭奪他的利益,讓我的客戶幸福,但是這個過程中我是非常得不幸福,所以我想看看有什麼辦法讓大家都幸福。這是我第二個問題。
然後,我還有一個倡議,想借這個機會,因爲我覺得這是非常殊勝的一個緣分,大家從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趕過來參加這麼一次聚會,我覺得七天之後大家是不是有可能互相留下聯系方式,尤其是在同一個城市的,大家可以把這個殊勝的緣分繼續下去,並且可以成立一個共同學習的小組,有一些探討,比如說我名字叫周欣如,我來自上海,如果有上海的營員的話,可以會後聯系一下,因爲我不知道上海是不是已經有這樣的組織了,如果沒有,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好嗎?謝謝!
聖凱法師:這個問題我只回答第二個,因爲第一個確實不屬于我的問題,是明奘法師的問題。
說幸福和不幸福是比較吊詭的問題,這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其實今天我所講的確實是我的一個思考,畢竟從佛學院到大學,從大學到走向弘法的生涯,我一直在思考,我們追尋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怎麼保證我們幸福?以及爲什麼菩薩要度衆生?這些根本的原理。
一、菩薩爲什麼要度衆生?因爲菩薩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你這個職業確實在裏面很吊詭,吊詭的意思是你要保證別人的幸福,而自己非常不幸福。首先我要贊歎你,你真是菩薩!
二、其實任何職業都是一種付出,你的不幸也是一種付出,所以你應該承擔這種不幸。
叁、這個世界什麼時間沒有這個問題,沒有你所産生的困擾呢?第一個就是當社會真正實現了共産主義,它就沒有你所說的不幸了;第二個是我們這個真正人間淨土在這個世界落成,就是沒有爭紛的時代,就沒有你的不幸了。
這叁點總結起來,第一個要有願力,就是你維護的是正義;第二個,要學會承擔;第叁個,要想得到未來究竟的幸福的話,應該是努力從事人間淨土的建設,因爲你的一份心、你的一份願也會改變這個世界。因爲我看到一個案子蠻感動的。就是有一個民工撞死了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家裏人沒有起訴這個民工,說因爲母親已經回不來了。有時候我想這種教化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不僅是利益,還有人心的良知。所以最後一句話:人間正道是滄桑。
營員五(男):感謝下午的speech(演講)。我是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現在英國做研究生。我有兩個問題,也是問今天下午給我們演講的那位法師。我的問題是,因爲您下午的speech提到了白岩松先生的《你幸福了嗎》這本書,我也非常認真地讀過這本書。白岩松有一句話:“中國現在是缺乏信仰的國度”,他說未來的10年也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信仰。我想問您第一個問題,佛教是您唯一的信仰嗎?如果不是,您還有什麼其他信仰?
第二個問題很簡單,但是我覺得也很普遍。我想問我們的主持人和李立立居士,今年的主題是平常心是道,在您看來,什麼是平常心?謝謝!
李立立:關于平常心,今天下午我講了一些,那實際上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怎麼樣才能把握當下,做我們本分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自己,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怎麼做一個有高尚情操和美德的人。所以,我覺得這個心態是我們一生都要去很好地升華它、滋養它,讓我們成爲一個有圓滿的生命智慧的人。這是一個慢慢地不斷去達到的境界,所以平常心是一種自然的、一種高尚的心靈狀態。這是我作爲一個和大家一樣的學生,在這樣的一個生命曆程中所感受的,時時刻刻保持一個平和的、自然的、真實的心靈狀態就好了。謝謝!
明奘法師:那個比較二的問題,聖凱法師,佛教是你唯一的信仰嗎?
聖凱法師: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一個字:“是!”
明奘法師:剛才上海的周營員的那個問題,等一下我請李曉林居士來回答。因爲他參與了這麼多年,第一屆夏令營的時候,有62歲的老人,有六七歲的孩子,他參加過,他見證過,所以他的回答比任何人都有力量,爲什麼界定了這樣一個年齡段。
我也回答一下這個小夥子問的平常心是道。我舉個例子,是比較專業的。《華嚴經》和《大般若經》,釋迦牟尼佛每次要開壇講法,凡是講重要的法的時候,放光現瑞,然後東方的佛,派了兩個菩薩,然後帶了很多能飛行的徒弟,南方的佛、西方的佛、北方的佛、上方的佛、下方的佛,凡是在咱們人類的思維能力所能夠達到的極限、極限、極限之外,時間、空間、時間之外、空間之外的佛土的佛,都派了兩位菩薩來問候釋迦牟尼佛,問候的內容千篇一律:“世尊,少病少惱否?衆生易度否?身心安樂否?”
再借用一個禅宗的答案:老僧30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30年中間的磨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0年後,終于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了。山水沒有變,變的是那個“見”,對不對?
好,現在請李曉林來答周營員的問題。
李曉林老師:關于夏令營年齡的限製,其實也很簡單。最早的時候沒有嚴格的限製,後來因爲常住的條件有限,很難接待更多的人。所以就覺得在暑假這個期間,先以學校的學生爲主,爲他們提供方便。周居士說的這個問題,我也特別理解。我記得第叁屆的時候,有位成年人,他就是特別想來聽課,特別渴望,當時也是盡可能創造條件吧,因爲很多人想來,接待都有困難,那時候都是睡地鋪,也沒有驅蚊器什麼的,而且非常得熱,即便是這種條件,這個人一定要參加夏令營,得到同意以後,當時就給做服務工作的人頂禮。這件事對我們觸動很大,我們盡量地創造條件,盡量滿足各方面營員的要求。但是後來,因爲學生太多了,夏令營確實是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需要的,佛法對于各個年齡的人都是最需要的,但出于條件的原因——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條件不足。所以就是在這個時期請盡量別過來,其他時間可以隨時過來。剛才我舉的這個例子,後來他的孩子也來到這裏做營員,長大以後,爲佛教做了很大的貢獻。
營員六(男):諸位師父好!我有個很簡單的問題…
《十八屆:夏夜涼風——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