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了那位师兄的介绍,她说Buddha nature是佛陀的本质,Buddha nature是不是就是佛性的意思?另外我听明契师的英语回答,我的理解,她说的是不是借用神秀大师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她不是说“like mirror”吗?
明奘法师:我可以代答吗?因为我发现翻译来翻译去都表达不了,而且越表达越错误,引发更多的问题,可以代答吗?
营员二:可以。
明奘法师:镜子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叫: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但是无论胡来还是汉来,过了就不留。所以这是佛法中的一个智慧层面,让我们这些和尚显得年轻。我相信这是明契想说的话,但是她的英语表达和我们的汉语翻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我这样回答可以吗?
营员二:谢谢,但是这样解释,好像还是秀大师的意思,我想秀大师的偈子也是很让我们受用的。
营员三(男):各位师父好,我觉得我现在很幸福,就在当下。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要不大家一起鼓个掌,谢谢所有的师父和为我们服务的所有的人们!
我这次参加夏令营是带了两个疑问来的,第一个疑问在第一天已经被解决了;第二个疑问我想在今天晚上能够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我大学毕业两年,一直在从事自主创业,现在所有事情差不多走上轨道了。我们这次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因为创业的过程中很多的年轻人都会发现,一定要学会坚持,一定要学会克服困难,对吧?这就是所谓的执著,我发现我的疑问是什么,我经常在阅读佛典或者一些相关典故的时候,总是会了解到佛说不要执著。我不知道创业过程中或者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执著和经典里提到的执著是不是一个意思?不知道师父是怎么看的?
圣凯法师:我觉得佛法里面说的执著,跟我们的这种愿力、坚持,有一个最大的差别。愿力、坚持,乃至于我们平常看到的你对事业的追寻以及追求这种坚韧,其实是该鼓励的。
佛法指的执著是指你在追寻、追求以及坚持过程里面,对事物本来面目、因果缘起不了解,把过程和结果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把自己的看法观点作为一成不变的,而失去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觉察,被事物所牵所转,从而产生不正当地追寻,这里面主要是正当与不正当的区别。比如说一个人创业,创业的道路都是艰辛的,可是所有人在艰辛的创业过程里面,有时候就会产生投机的心理,投机的心理其实就是我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执著这种烦恼所引发的。所以佛法反对的就是说人间正道以外的非道、正命以外的邪命。佛法说的正念就是你的坚持啊、创业啊。我这人不大善于回答问题的,就这样吧。
营员四(女):我有两个问题,还有一个倡议。
先问一个比较白痴的问题,夏令营有一个年龄的限制,就是最高龄的是30岁,我刚好要到最高龄了,就挤上末班车了。我有一个好奇,就是为什么定了30岁的最高限?因为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周围的很多营员都是大学生或者还在校园里面,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当你迈出校园的大门步入社会的时候,你面对的情况会更复杂,你的烦恼会更多,所以有时候你会更希望得到佛法的指点。我感觉30到35岁这段时间其实是烦恼非常多的时候,各方面的追求、自己的欲望都很多,这个时候可以有什么途径获得这样的机会接近各位法师,获得人生的指点呢?我觉得这个年龄层次其实是对社会最给力的时候,如果能给予他们正确引导的话,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不好意思,还是想问一下圣凯法师,因为今天下午您说到为什么会不幸福,您说了一句话很经典,您说“让别人不幸福了,大家就都不幸福了”。然后我就想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因为我是做律师的,我面对的双方利益是相对的,客户付我钱就是为了让他幸福、让别人不幸福的,然后我每天都是在帮他争夺他的利益,让我的客户幸福,但是这个过程中我是非常得不幸福,所以我想看看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幸福。这是我第二个问题。
然后,我还有一个倡议,想借这个机会,因为我觉得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缘分,大家从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赶过来参加这么一次聚会,我觉得七天之后大家是不是有可能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尤其是在同一个城市的,大家可以把这个殊胜的缘分继续下去,并且可以成立一个共同学习的小组,有一些探讨,比如说我名字叫周欣如,我来自上海,如果有上海的营员的话,可以会后联系一下,因为我不知道上海是不是已经有这样的组织了,如果没有,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好吗?谢谢!
圣凯法师:这个问题我只回答第二个,因为第一个确实不属于我的问题,是明奘法师的问题。
说幸福和不幸福是比较吊诡的问题,这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其实今天我所讲的确实是我的一个思考,毕竟从佛学院到大学,从大学到走向弘法的生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追寻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怎么保证我们幸福?以及为什么菩萨要度众生?这些根本的原理。
一、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菩萨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你这个职业确实在里面很吊诡,吊诡的意思是你要保证别人的幸福,而自己非常不幸福。首先我要赞叹你,你真是菩萨!
二、其实任何职业都是一种付出,你的不幸也是一种付出,所以你应该承担这种不幸。
三、这个世界什么时间没有这个问题,没有你所产生的困扰呢?第一个就是当社会真正实现了共产主义,它就没有你所说的不幸了;第二个是我们这个真正人间净土在这个世界落成,就是没有争纷的时代,就没有你的不幸了。
这三点总结起来,第一个要有愿力,就是你维护的是正义;第二个,要学会承担;第三个,要想得到未来究竟的幸福的话,应该是努力从事人间净土的建设,因为你的一份心、你的一份愿也会改变这个世界。因为我看到一个案子蛮感动的。就是有一个民工撞死了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家里人没有起诉这个民工,说因为母亲已经回不来了。有时候我想这种教化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不仅是利益,还有人心的良知。所以最后一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
营员五(男):感谢下午的speech(演讲)。我是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在英国做研究生。我有两个问题,也是问今天下午给我们演讲的那位法师。我的问题是,因为您下午的speech提到了白岩松先生的《你幸福了吗》这本书,我也非常认真地读过这本书。白岩松有一句话:“中国现在是缺乏信仰的国度”,他说未来的10年也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信仰。我想问您第一个问题,佛教是您唯一的信仰吗?如果不是,您还有什么其他信仰?
第二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我觉得也很普遍。我想问我们的主持人和李立立居士,今年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在您看来,什么是平常心?谢谢!
李立立:关于平常心,今天下午我讲了一些,那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怎么样才能把握当下,做我们本分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自己,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怎么做一个有高尚情操和美德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个心态是我们一生都要去很好地升华它、滋养它,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圆满的生命智慧的人。这是一个慢慢地不断去达到的境界,所以平常心是一种自然的、一种高尚的心灵状态。这是我作为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学生,在这样的一个生命历程中所感受的,时时刻刻保持一个平和的、自然的、真实的心灵状态就好了。谢谢!
明奘法师:那个比较二的问题,圣凯法师,佛教是你唯一的信仰吗?
圣凯法师: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一个字:“是!”
明奘法师:刚才上海的周营员的那个问题,等一下我请李晓林居士来回答。因为他参与了这么多年,第一届夏令营的时候,有62岁的老人,有六七岁的孩子,他参加过,他见证过,所以他的回答比任何人都有力量,为什么界定了这样一个年龄段。
我也回答一下这个小伙子问的平常心是道。我举个例子,是比较专业的。《华严经》和《大般若经》,释迦牟尼佛每次要开坛讲法,凡是讲重要的法的时候,放光现瑞,然后东方的佛,派了两个菩萨,然后带了很多能飞行的徒弟,南方的佛、西方的佛、北方的佛、上方的佛、下方的佛,凡是在咱们人类的思维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极限、极限、极限之外,时间、空间、时间之外、空间之外的佛土的佛,都派了两位菩萨来问候释迦牟尼佛,问候的内容千篇一律:“世尊,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身心安乐否?”
再借用一个禅宗的答案:老僧30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30年中间的磨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0年后,终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山水没有变,变的是那个“见”,对不对?
好,现在请李晓林来答周营员的问题。
李晓林老师:关于夏令营年龄的限制,其实也很简单。最早的时候没有严格的限制,后来因为常住的条件有限,很难接待更多的人。所以就觉得在暑假这个期间,先以学校的学生为主,为他们提供方便。周居士说的这个问题,我也特别理解。我记得第三届的时候,有位成年人,他就是特别想来听课,特别渴望,当时也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吧,因为很多人想来,接待都有困难,那时候都是睡地铺,也没有驱蚊器什么的,而且非常得热,即便是这种条件,这个人一定要参加夏令营,得到同意以后,当时就给做服务工作的人顶礼。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尽量地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各方面营员的要求。但是后来,因为学生太多了,夏令营确实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需要的,佛法对于各个年龄的人都是最需要的,但出于条件的原因——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条件不足。所以就是在这个时期请尽量别过来,其他时间可以随时过来。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后来他的孩子也来到这里做营员,长大以后,为佛教做了很大的贡献。
营员六(男):诸位师父好!我有个很简单的问题…
《十八届:夏夜凉风——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