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也是做律师的,我这个问题就一句话,就是你们认为年轻人应该追求什么呢?或者说我应该执著什么?我希望法师可以给我一个综合性的回答以后,再谈谈你们为什么会放弃城市里的一切来这里几十年?
明奘法师:我们请明基法师来回答。他的问题是,你们为什么放弃了尘世中的一切选择出家了,青灯古佛几十年?还有年轻人应该追求什么?你要仔细看着明基法师,看他怎么答。
明基法师:我记得1995年,我已经做了三年的居士,决心出家。到了北京,找到师父,我们两个人去拜见的师父,师父只把我收下了,而同行的那位同修,师父坚决地拒绝了,这是一种因缘。等回到单位,把公寓里的东西都处理掉,想要出家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家。然后一起学佛的同修就说,你还是去上班吧,要不你这样会神经的。做居士,想要出家,动了这个念头,想要出家和决心要走这一步,这是两回事。后来过年的时候,去看我皈依的老和尚,他看了我这个愁眉苦脸、犹犹豫豫的情况,就说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你们知道东北的炕上有炕桌,很高的一摞书,他就跟我说,那些都是算命的书。他这么一说,我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了:就算是如那位老和尚那样的人,他年轻的时候也不知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营员六(男):师父,其实我的问题是,人生应该追求什么?
明基法师:我正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压力,我虽然没有成家,但是有父母啊,当我跟我父母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从小一直是很尊重父亲的,一看到他从来没有那样一种无奈啊、失落啊,心里像扎了一把刀一样,乃至于出家三年了,一想到父母,心都是痛的,心脏是痛的。但是你选择了这条路,你就要承担这份精神的压力。
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我记得有一年夏令营,有一位营员问我们出家人,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问我们出家人怕不怕?我们老和尚从侧面回答的:“你没有这个勇气,就不要穿这身衣服!”学佛其实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追求,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命都不了解,那你这一生活过来之后,是不是就像抓一个肥皂泡一样?乃至于你抓一条毒蛇,让自己以后的生生世世都为此付出代价的话,那就更划不来。只有了解了生命的真相,才知道我们要怎么活。
明奘法师:我替营员问一下问题,难道了解生命的真相一定要出家吗?不是吧?
营员六(男):不是,我是问人生要追求什么?
明奘法师:看来他的回答还不究竟,那好,二胡一曲,放松一下。焦雍(义工)五岁的时候,妈妈带他来这里,现在他从艺校毕业、参军、从总政文工团退役,现在还来这里,今年是第九年来这里参加夏令营做义工。(鼓掌)大家可以闭上眼睛了。
(焦雍演奏二胡)
明奘法师:现在我们请楼老师综合各位所有的问题,当然也就刚才最后一个问题:“年轻人应该追求什么?”进行回答。你们是80后的多,老人家是将近80的人,更有资格来回答,好不好?
楼宇烈教授:明奘法师把球踢到我这里来,其实我应该明天再讲。
人生的追求我觉得确实是可以有多样性、多元的。现在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信仰真空、信仰缺失。我经常讲,其实这个命题是不能成立的。信仰不可能缺失,也不可能失落,因为一个人没有信仰,他就不可能生活下去。所以问题就只有你信仰什么?你自己对你的信仰是不是自觉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很多人说自己没有信仰,可是我看他信仰很坚定,因为现在流行什么,他就信仰什么,就追求什么。所以并不是没有信仰,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该不该信这个东西?是不是应该信?所以说信仰缺失,其实就是他信仰的盲目,他是盲目地信仰。
最近我老给大家讲这么个典故,跟我们学校有关,跟我的前辈有关。我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中国人很讲究一个人要有大丈夫气概。怎么才能成为大丈夫啊?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台下营员:威武不能屈。
楼教授:对,就是《孟子》里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很好,我们大家都知道。我的前辈胡适先生——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当年在跟朋友们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讨论。大家说我们要成为一个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胡适先生说,不够,应该加一条才能称为大丈夫。大家大概想不到他说要加一条要加什么吧?他说要加一条叫做:“时髦不能赶”。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呀?
众答:有。
楼宇烈教授: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觉得所谓的没有信仰,就是一切都在赶时髦,所以不可能有自己一个坚定的信仰。所以要成为一个大丈夫,时髦不能赶。刚才问到法师们为什么出家?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我觉得法师们出家恰恰是最好的一个人生追求。我说这话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出家才是人生最好的追求,但是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他们人生最好的追求。就像刚才明基法师讲的:既然穿上了这件衣服,就要有担当。这就是一种责任——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责任、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一种对众生的责任。
刚才也有人讲到执著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人刚接触了佛教,而且自己正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可是佛教让我们放下执著,那我怎么办?我这个事业、这种奋斗、这种追求,是不是还坚持下去?刚才圣凯法师讲了,执著不执著是跟你的行为、追求正当不正当有关。我想从佛教的教理上再来说一下,佛教对执著是反对的,可是佛教同样提倡我们要努力、上进,这在佛教里面叫什么呢?叫精进。这个大家都知道,八正道里面叫正精进,或者叫正勤,勤奋的勤啊。所以,佛教不是说让我们不要努力、不上进,而恰恰是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上进,但是方向一定要正确,所以叫正精进、正勤。六度里面也有精进这一度嘛。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方向不对,我们越努力,那么我们离开正道就越远。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去努力。
那么执著和精进怎么样来区分呢?有一次我跟一些年轻居士还有一些法师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大家老是觉得很困扰,怎么想一个简单的办法知道我这是精进还是执著。我们大家一起讨论,终于有个办法。不管是精进也好,执著也好,反正我们做人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做事就是要努力地去做,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努力地去做,非常勤奋地去做,但越做烦恼越多、心情越不好,那么你一定要反思一下,这大概是执著了。因为你老是在用分别心去看待事情,是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你越做越痛苦,越做越烦恼,这一定就是执著。因为佛教讲的执著就是用分别心去看待事物、去处理事务。如果你越做心情越愉快,越做越有精神,那一定是精进。大家说这个简单地区别可以不可以呀?
做人一定要认认真真去做,一定要努力地去完成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座的各位已经到了成年,中国传统的冠礼——成年礼,就是告诉我们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责任了——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所以一个成年人一定要有责任感,也一定要努力地完成自己人生应当承担的责任。所以应当去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越做,烦恼越多,痛苦越多,矛盾越多,那就要看看是不是因为我们老是用分别心去做事情,那就叫执著了;反过来,我们越做越愉快,越做越精神倍增,也就是说你是在用一种智慧做事情,消除了那种分别心在做事情,那就是佛教讲的精进。我觉得这个执著与精进我们要给它分清楚。
刚才我还听到关于幸福的问题,带给许多搞法律的朋友许多困惑。我现在发现,对佛教感兴趣的有两类人是比较突出的,一类是演艺界,一类是法律界,大概他们碰到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演艺界给人愉快了,自己很烦恼;法律界呢,刚才讲了,给人幸福,自己很不幸福,所以他们有相似之处。他们为什么对佛教有兴趣呢?就因为佛教是探讨给人以幸福,佛教的慈悲精神就是这么一种精神。如《华严经》里面讲,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也就是说,我们要为众生谋幸福,而不是为了自己谋幸福,甚至自己可能还要牺牲一点幸福,给众生带来幸福。这就是佛教的一种慈悲的精神啊!所以我们只要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带来欢乐,我们自己受点痛苦,那是不需要去计较的,这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所以,这个世界上总是幸福和不幸福这样对立地存在,有幸福就会有不幸福,有不幸福才会有幸福,这个世界上也永远会有一些人不幸福,有一些人幸福,不可能这个社会上全部都幸福,也不可能全部都不幸福,因为它是相对而言。我们每个人看问题常常是希望是这样、愿望是这样——愿大家都幸福。既然要大家幸福,那么我一个人就要来承担不幸福,为了大家幸福,可以牺牲我的幸福。这点好像是很多宗教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献身精神。所以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只有这一面,没有那一面,都是相对并存的。所以我们只能追求一种相对的平衡,没有绝对的。
下面我尤其要讲的,幸福这个概念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观,你觉得这样是幸福,他觉得那样是幸福。我们说出家师父陪伴古佛青灯就是幸福,我们有些名利场上的人名利双收就是幸福。这是跟个人的信仰、个人的价值追求直接相关的,所以我想这个问题不能够强求统一、强求完全一样。可不可以给幸福一个共同的判断标准呢?最近我也思考了半天,好像还是有。虽然我刚才说各人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但是还是有的。怎么这么说呢?我就说一个笑话,也不是笑话,也是个事实。有一次我跟我的学生们一起吃饭,大家都互相祝贺,有的同学就举着杯说:“老师,祝您万寿无疆。”我跟他说:“你说的是奉承话,是假话,因为没…
《十八届:夏夜凉风——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