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

  分组茶会

  (2011年7月21日晚于万佛楼前)

  

  分组一主持人:明基法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万佛楼前)

  明基法师:大家请喝茶。

  “平常心是道”这一则公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中兴本寺的祖师赵州老和尚开悟的因缘。他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问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禅师回答他:“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对于我们现场的所有人来讲,现在听起来依然是十分地亲切。“平常心是道”也是我们柏林禅寺禅法的源头所在。每个人对平常心都有自己的一份理解、认识和体悟,平常心既是无限慈悲的体现,因为有了无限的慈悲心,我们这颗心才能够平、才能够平等;同样,它又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般若大智慧的体现,因为它面对一切都能够平常。下面我们有十个小组,我们来进行大家分享的活动,分享每个人的平常心。你长到这么大,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一段的平常心。

  (对本小组)我先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体会的一点平常心。昨天回答问题的时候,简单地说了一下我出家的经历。我还是想就那一段出家的心理状态讲一下,处在矛盾那么尖锐的状态下,要做出自己今后命运的抉择的时候,怎么让心能够平静下来?出家,是要放弃你世俗中的利益,包括生存基础、包括对父母的感情依赖。如何让你自己的心平常呢?当年为了落实自己的心愿,我回家又工作了半年,真正让自己的心平常,从这种纠结不清的状态下有一个决定。

  一开始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放弃自己出家的想法,安心的在家学佛、修行。可是当时自己已在家学佛学了三年,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世还能遇到这样一个出家的机会。半年期间给师父(净慧老和尚)打过两次电话,第一点师父就说,没有哪一个母亲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出家,第二点就是要你自己拿主意,我得自己拿主意。后来,昨天提到的我在家皈依的那位师父,他绝对是有修有证、学问深厚、道德深厚的老和尚,是我们东北那个区域三位长老之一,我自己心里特别特别尊重他老人家。他看到我那种犹豫的心情,也知道我想出家,就说起他自己年轻时的状态。他年轻的时候,像我一样,也是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后来还是选择了出家。听到他讲这些,我就想我又有什么呢?去面对就是了。但是能够真的自己去面对,相当不容易。

  我们现在大部分营员都是在校的同学,也有的已经工作了,人生道路上永远面临的选择和抉择,你以什么来面对?我想信仰最重要,或者说你的人生价值观最重要。你要做出选择,必然要付出代价,你要承担这种心理压力。你说人这一生有感情和事业,你说你这一生就为你的爱人活着吗?或者你很爱你的夫人,但是她死了之后,你不会去死,可能还会找一个,可能你找了之后,依然这一生忘不掉她,但是你的人生道路、你这个人来到世上不可能就是为她活着的,是吧?孩子也是这样,父母也是这样。从感情这一块是这样,事业也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事业,但是你来这一生就仅仅为了挣多少钱,当什么官,或者有什么样的成就,这一生就为这个来的?

  其实转了一圈之后,还是要搞清楚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一般都认为,人死如灯灭,我们的一生只有这么一段,所有的理想只能基于这一生中实现,这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的一生是无限的,有前生、今生、后世的话,那我们的价值观就要重新来考量,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方向没有的话,我们的脚步就不知道往哪儿迈,我想的责任是这个。既然做了这样的选择,就要承担这一份压力,实际地去分析。

  另外一个是,跟师父有缘,跟这个道场有缘,跟这个道场的师兄弟有缘,我来到这以后顺利地出家。有了一个愿望,就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要去做自己以后后悔的事情,无论什么样的结局自己都接受。当时做出出家选择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常心,只是觉得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无论是怎样一个结局都要顶下来。所以走到今天,我觉得这是自己那个时候最艰难的一个抉择吧。

  下面谁想分享,可以自由发言。

  营员一:我想接您刚才的话去说。如果您说婚姻或者家庭、事业都不能成为你负责任的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出家就可以给您这个责任感吗?

  明基法师: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但这是今天晚上唯一的一次回答,因为我们这次不是问答,是个人的分享,每一个人的分享。无论你是20岁还是30岁,我今年40岁,我是1971年出生,1996年出家。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每个人无论是担任什么角色,他都必须有责任。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人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这个依存本身就有着责任。我们在家的时候,往往承担的是我们想到的是这一生对家庭的责任。当你出家,你想到的是什么呢?——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是尽未来际的一个责任如何来承担?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如果认为人死如灯灭,就这一生,可以不谈这个问题;如果人死了之后还有来世,那么问题相当严重,因为无论你在哪一个年龄段,你都必然要面对生命的结束。回过头来审视你这一生走的道路,你怎么来评断它?如果人死了之后,还有一个无限无限的生命存在,打个比方,孝顺父母,你是只管父母这一辈子呢,还是希望他们生生世世都能过得好?你想自己生生世世过得好,那所有和你有缘的人,一种朴素的想法,也都希望他们生生世世过得好,是吧?不希望他来生做猫,做狗,乃至于做猪被宰杀,是吧?那就要搞清楚,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放弃王位出家,就是因为人的生老病死无法回避,连他自己都无法回避。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宇宙的真相是什么?这是生命的大秘密呀!所有有责任心的人、真正有责任心的人是对自己有责任心、对你关爱的人有责任心、对一切的人有责任心。推广开来,从无始劫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人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生命,从无尽的生命这个意义上讲,都曾经很亲近过。这是从慈悲这个层面来讲。从究竟的解脱、成佛这个层面来讲,如果还有哪个众生你没有发心去帮助他,这说明你的这个心还不圆满,还有缺失。当然我们是从理论的层面,可是这是一个方向啊。如果方向没有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往哪儿下脚。我想的责任是这个。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出家,我选择出家这条路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营员二:我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经常和朋友同学提到平常心这个概念,但是我的体悟不是很深。通过这两天的生活禅夏令营,我对平常心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我觉得平常心就像师父讲座时所说的,就是不要被外面的一切表相所迷惑,要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去追寻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还有,正如圣凯法师所说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在大学的时候,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也有自己的项目。就是说在别人看来,在工作方面我也许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当初我在开始的时候,很有斗志,而且很有激情去追寻一些东西;但是当我真正得到了,就是事业和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时候,突然一下子找不到我追寻的意义了。那时候很困惑,自己付出了很多,到最后自己真正得到的时候,却发现那不是自己所想要的。

  在大学里大概有三四次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像法师所说的,看看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走到今天,回头看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会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它,那只是我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经历。可能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这样追寻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种信念支持自己去追寻;到达一定阶段,你修得一种平常心,再回过头来看待这个过程的时候,可能这种经历才是你的收获。

  我昨天和室友也分享了一些关于缘分的话题。我在生活中更多地是把朋友、家庭、父母、妻子还有跟寺院师父的关系,统一归结到缘分。当做选择的时候,就是在这些缘分中做出选择,所以不必要被其他社会的一些观念去束缚,只是在不同的缘分当中去选择,可能有些人选择了父母缘,有些人选择了夫妻缘,可能有些人选择了佛缘。谢谢大家。

  营员三:刚刚法师一说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脑子里一晃,想起了高中老师给我的一些感受。高二的时候,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本来到了退休的年龄,为了把他最后的一份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所以从高二开始带我们,我对社会的责任还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都是从这个老师开始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他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首先是从宿舍抓起,考勤卫生。有一次,我们宿舍的卫生很不好,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他就走到我们宿舍,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在走廊里面收垃圾的时候,因为垃圾用扫帚扫不进簸箕里,他就躬下背,蹲下来,把垃圾用手一捧一捧地捧进垃圾篓里去。当时我们看了,就觉得老师放下面子,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从此,每逢遇到什么事情,我只要想到老师的这个画面,就能以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的事情。就这样,谢谢!

  明基法师:既然讲的是“道”,道是无所不在的,在我们生命中是无处不在的,在一切事、一切情景、一切的矛盾亦或一切和谐中,我们身心世界里面,都在讲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就像你刚才提到的这件事,这也是一份责任,老师的一份责任。《金刚经》上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生其心就是责任,“应无所住”就是能够平常,平常是一种无限的广大的胸怀,它才能平常得了。

  营员四:师父,我个人认为这个平常心就是遇到好的境界要随缘,坏的境界也随缘;好的境界平常心,坏的境界也平常心。就是一件事咱们感觉很好,心会动,要用这种平常心去对待;坏的事情也一种平常心。坏的境界、好的境界都是一个心,一个平常心,就是这样。

  明基法师:你真能做到么?做到了,那就是成佛了。要做到相当相当困难。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先…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