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P7

  ..续本文上一页生活方式。这生活方式有好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好的生活方式。你呢,很坚强,咬紧牙关训练一种好的生活方式,这种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我给你举几个事例,看看对你有帮助没有。对于《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沙僧这一级别的人来说,刚开始修道,自觉性还不高,毛病习气不少,不能没有规矩。经过长期的训练,到了唐僧的境界,给他犯错误的机会,他都不会上当。我的建议是,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一种好习惯的养成,有时候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这很正常。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把这个紧箍咒拿掉。

  松开紧箍咒的关键是心态的转变。比如说,我们若认为洗碗、做饭是浪费时间,强迫自己做饭、洗碗,其实是一件很苦的事;反之,如果换一种思维,享受做饭、洗碗的乐趣,或者享受清扫的乐趣,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你就能养成好的习惯,而且训练的过程不会太苦。

  我的建议是,当一种好的习惯尚未养成时,需要用你的意志进行强化训练,但更重要的是你心态的转变。你来这儿听“平常心是道”等讲座,当你的精神或者思维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心灵深处会随之而变化,这对改变你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习惯都有帮助。

  营员十三(男):大家好!我是来自江南大学服装设计系的一名大三的学生。我是一个学艺术的人,是一个本来就很反叛的人,所以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特别自我、特别叛逆、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还得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是一个特别偏执的人。之前我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到了大二才从人际关系方面受了很大的一个挫折,我认为这是我原来作孽得到的报应。因为我以前太不懂得关心周围的人,后来当我最好的朋友跟我关系破裂之后我就开始反思,我就想,我之前是怎么对我的朋友包括我的家人的?我就是一个十分冷漠的那种——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

  我后来看了一本书叫《追风筝的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那里面就是讲的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变成了好人。他有一句话启发了我,“在那里我看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话启迪了我,我觉得这里有我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看到了。

  以前,我很浮躁,是不可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到现在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一个进步。在这个夏令营里,这两天对我触动特别特别大,包括反复强调的那个“活在当下”,我现在开始注意我在当下的那些感受。之前,我对自己有一句座右铭:“谁没有一个苟且的过去,我不纠结,抬起头,明天依旧美好。”现在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和师父的开示之后我就改为了:“谁没有一个苟且的过去,我不纠结,抬起头,当下依旧精彩”。谢谢!

  净因法师:你讲得非常好,点出了活在当下更深层次的含义——“无住生心”。以刚才来迟的那位营员为例,迟到仅是他一次性的行为,但若因此称他为“迟到的营员”,则把他一次性的错误行为变成他七天的标签,这很不公平;同理,在1957年开展的反右运动中,不少人因一句对现实不满的话,便被定性为“右派”身份,终生有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过去因种种原因犯了错误,便认定他终生都不可能成为好人,坏人的标签伴随他终生。很显然,这很不公平嘛!这种思维是典型的“有住生心”。同样,你要是有不太好的习惯,也是一个阶段的行为,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是坏人,自救的大门便在不知不觉中关上了,这是思善、思恶的结果,阻止我们拥有平常心。

  《六祖坛经》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其意并非不辨善恶,而是在明辨善恶的同时,不执于善恶。佛家认为,既然一切皆因缘所生法,自然没有固定不变的属性,善与恶、好人与坏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随因缘变化而变化。从这种意义讲,佛教认为没什么好人,也没什么坏人,只有做好事的人与做坏事的人。即使我们偶尔犯错误,改过来就成了好人。所以即使自己过去犯过错误,也不要纠缠、放不下,应以“无住生心”的心态去对待,心态一改变,从当下做起,一切都随之而改变。所以我完全赞同你的“名言”:“谁没有一个苟且的过去,我不纠结,抬起头,当下依旧精彩”。

  营员十四(女):我来自北京,刚毕业时,觉得很迷茫,现在好多大学生都是为了找工作而工作,然后不停地换工作。那时候我就开始反思,应该回到原点。我学的专业是汉语教学,所以我就想,还是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应该是一直做下去。我发现这些年看电视里面、新闻里面成功的人,都是一路走下来,十几年、二十几年坚持下来的人,他才会成功。所以我就想一方面做我的本职工作,另外一方面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能坚持下来的事情,然后不去执著它,自己就是做好本分事,做到三个字:“看当下”。于是,我就选择了学自己喜欢的古筝,坚持学下去,刚开始家里人一直是反对的,没想到经过几年以后,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古筝老师,我觉得就是在于坚持。

  另外,我还有第二个体会,发生一些事情之后,我觉得什么都是很正常的。我只能用这三个字来表达我的心情,就是遇到事情时,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它都是在发生的过程当中,你自己去体会就好了,都很正常,就好像刚才的灯,一灭一闪的都是平常的。就这些,谢谢!

  净因法师:很多人天天叫苦,因为他的苦吃得还是不够,才有时间叫苦;真正受过苦的人,他没有时间叫苦,因为他必须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当今离苦的行动上去,才能尽快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进入社会以后,把苦当成平常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面对,这是平常心的妙用。换句话说,苦也罢、好也罢、顺也罢、逆也罢,一切皆因缘,用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不平常之事,才能专注于当下化解问题的每一个行动上,好的结果随之而来,这也是平常心的一种功用。所以你继续加油。

  营员十五(女):我来自河北邢台,现在就读于天津工业大学,开学就要大三了。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件小事,是上学期发生的,我一直在反省这个问题。有一次,我负责收作业,跟一个同学发生了一点小摩擦,然后那一天晚上我就甩了他们寝室的门出来了。走到楼道口时,我听见他开开门追了出来,在楼道里开始破口大骂,骂得很凶。我觉得我在楼道口停留的那几秒钟真是度日如年的感觉,听了他的声音,让我觉得太恐怖了。当时我觉得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冲过去,跟他打起来,还有一种就是,忍住,一定要忍住。那三四秒钟的时间,我真是攥着拳头下楼了。之前我妈妈一直在跟我说这个平常心的问题,我不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词。但是今天这个关于“活在当下”的讨论,让我突然明白了,我怎么那一刻能忍了下来,我觉得就是那几秒钟,就是那一刹那,我有了心情比较清净的状态,还有让自己时刻忍的那种劲,跟自己较了那把劲,才让我没有冲过去跟他发生进一步的冲突。

  之前,对这种平常心真的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今天回想起方。所以,如果连你都不知道你想去哪里,你就无法告诉司机开车的方向和目的地,司机当然就不知道往哪里开。

  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你若无人生的目标,便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人生缺少目标,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在路途的选择上,困惑在所难免。

  “平常心是道”要求我们首先要发现自己未来的人生之道,然后再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才能一步步迈向人生既定的目标。

  营员十六(女):我现在面对这选择,因为开学就上大四了,我是工作,还是考研呢?

  净因法师:“平常心是道”要求我们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决定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换而言之,是考研,还是工作,应根据未来的条件而作出相应的决定。不顾条件是否具备,主观上“想”做什么,遇事有点强求,有违“平常心”的原则。“平常心”要求我们遇事不强求、不执著,珍惜并善用手中的资源,随缘而行、随遇而安,成就一番事业,获得潇洒自在的人生。

  营员十七(女):老师好、大家好,我姓申,去年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在在北京四中做人民教师。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两天的感受。第一个感受就是我特别认同师父这句话:“平常心是道就是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这两天来吃饭都是那么香,我是一个特别挑食的人,但是这两天让我觉得吃饭很香,走路也觉得很雅,甚至上厕所都觉得很畅快。我说话很直率,这是一个真实的感受。因为之前我们在寺外,吃饭呀、上厕所呀、走路呀,这都是我们的一个过程。

  净因法师:不少人把这个过程都当成负担。

  营员十七(女):对,是负担。而在寺里这两天,就觉得说话呀,静静地走一走呀,看一看啊,都觉得很享受,或者说很幸福。所以说特别感谢柏林禅寺能给我、给大家这次机会。我觉得专注就是平常心是道,这是要分享的,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个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觉得百分之九十在这里参加夏令营的人,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很享受、很专注;但是当我们26号离开柏林禅寺以后,又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和我一样,又开始踏上了纠结的路。开始怨恨之前的选择,开始怨恨说我为什么报那个专业呀,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工作呀,我现在活得多累呀;然后开始纠结,之后我会怎么样啊,房子买不买得起呀,婚姻生活怎么样呀,生的孩子漂亮不漂亮呀,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纠结和困惑。所以说这种平常心是道,会延续多久呢?或者说它在我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的脑海里,走出柏林禅寺之后……,我没有办法表达这种感觉,我很担心。我现在很认同,对!是专注,是活在当下。对!很好,很平常,不要看过去不要看未来。但是当我们又回到那个尘世之中,又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负担,不自觉地就会想过去,甚至更多的会去想将来。所以我觉得,我很害怕,我喜欢这里的生活…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