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活方式。這生活方式有好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好的生活方式。你呢,很堅強,咬緊牙關訓練一種好的生活方式,這種訓練帶有一定的強製性。
我給你舉幾個事例,看看對你有幫助沒有。對于《西遊記》裏面的豬八戒、沙僧這一級別的人來說,剛開始修道,自覺性還不高,毛病習氣不少,不能沒有規矩。經過長期的訓練,到了唐僧的境界,給他犯錯誤的機會,他都不會上當。我的建議是,剛開始訓練的時候,一種好習慣的養成,有時候需要一定的強製性,這很正常。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把這個緊箍咒拿掉。
松開緊箍咒的關鍵是心態的轉變。比如說,我們若認爲洗碗、做飯是浪費時間,強迫自己做飯、洗碗,其實是一件很苦的事;反之,如果換一種思維,享受做飯、洗碗的樂趣,或者享受清掃的樂趣,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你就能養成好的習慣,而且訓練的過程不會太苦。
我的建議是,當一種好的習慣尚未養成時,需要用你的意志進行強化訓練,但更重要的是你心態的轉變。你來這兒聽“平常心是道”等講座,當你的精神或者思維模式發生變化的時候,心靈深處會隨之而變化,這對改變你的心態、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好的習慣都有幫助。
營員十叁(男):大家好!我是來自江南大學服裝設計系的一名大叁的學生。我是一個學藝術的人,是一個本來就很反叛的人,所以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特別自我、特別叛逆、極度以自我爲中心的人,我還得了比較嚴重的抑郁症,是一個特別偏執的人。之前我沒有受過什麼挫折,到了大二才從人際關系方面受了很大的一個挫折,我認爲這是我原來作孽得到的報應。因爲我以前太不懂得關心周圍的人,後來當我最好的朋友跟我關系破裂之後我就開始反思,我就想,我之前是怎麼對我的朋友包括我的家人的?我就是一個十分冷漠的那種——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物。
我後來看了一本書叫《追風筝的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那裏面就是講的像我這樣的人怎麼變成了好人。他有一句話啓發了我,“在那裏我看到了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這句話啓迪了我,我覺得這裏有我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我看到了。
以前,我很浮躁,是不可能參加這樣的活動的,到現在我覺得我應該算是一個進步。在這個夏令營裏,這兩天對我觸動特別特別大,包括反複強調的那個“活在當下”,我現在開始注意我在當下的那些感受。之前,我對自己有一句座右銘:“誰沒有一個苟且的過去,我不糾結,擡起頭,明天依舊美好。”現在我聽了大家的發言和師父的開示之後我就改爲了:“誰沒有一個苟且的過去,我不糾結,擡起頭,當下依舊精彩”。謝謝!
淨因法師:你講得非常好,點出了活在當下更深層次的含義——“無住生心”。以剛才來遲的那位營員爲例,遲到僅是他一次性的行爲,但若因此稱他爲“遲到的營員”,則把他一次性的錯誤行爲變成他七天的標簽,這很不公平;同理,在1957年開展的反右運動中,不少人因一句對現實不滿的話,便被定性爲“右派”身份,終生有效;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在過去因種種原因犯了錯誤,便認定他終生都不可能成爲好人,壞人的標簽伴隨他終生。很顯然,這很不公平嘛!這種思維是典型的“有住生心”。同樣,你要是有不太好的習慣,也是一個階段的行爲,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簽,認爲自己是壞人,自救的大門便在不知不覺中關上了,這是思善、思惡的結果,阻止我們擁有平常心。
《六祖壇經》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其意並非不辨善惡,而是在明辨善惡的同時,不執于善惡。佛家認爲,既然一切皆因緣所生法,自然沒有固定不變的屬性,善與惡、好人與壞人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是隨因緣變化而變化。從這種意義講,佛教認爲沒什麼好人,也沒什麼壞人,只有做好事的人與做壞事的人。即使我們偶爾犯錯誤,改過來就成了好人。所以即使自己過去犯過錯誤,也不要糾纏、放不下,應以“無住生心”的心態去對待,心態一改變,從當下做起,一切都隨之而改變。所以我完全贊同你的“名言”:“誰沒有一個苟且的過去,我不糾結,擡起頭,當下依舊精彩”。
營員十四(女):我來自北京,剛畢業時,覺得很迷茫,現在好多大學生都是爲了找工作而工作,然後不停地換工作。那時候我就開始反思,應該回到原點。我學的專業是漢語教學,所以我就想,還是應該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應該是一直做下去。我發現這些年看電視裏面、新聞裏面成功的人,都是一路走下來,十幾年、二十幾年堅持下來的人,他才會成功。所以我就想一方面做我的本職工作,另外一方面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能堅持下來的事情,然後不去執著它,自己就是做好本分事,做到叁個字:“看當下”。于是,我就選擇了學自己喜歡的古筝,堅持學下去,剛開始家裏人一直是反對的,沒想到經過幾年以後,自己也能成爲一個古筝老師,我覺得就是在于堅持。
另外,我還有第二個體會,發生一些事情之後,我覺得什麼都是很正常的。我只能用這叁個字來表達我的心情,就是遇到事情時,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它都是在發生的過程當中,你自己去體會就好了,都很正常,就好像剛才的燈,一滅一閃的都是平常的。就這些,謝謝!
淨因法師:很多人天天叫苦,因爲他的苦吃得還是不夠,才有時間叫苦;真正受過苦的人,他沒有時間叫苦,因爲他必須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當今離苦的行動上去,才能盡快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進入社會以後,把苦當成平常事,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坦然面對,這是平常心的妙用。換句話說,苦也罷、好也罷、順也罷、逆也罷,一切皆因緣,用平常心對待成敗、得失,以平常的心態看待不平常之事,才能專注于當下化解問題的每一個行動上,好的結果隨之而來,這也是平常心的一種功用。所以你繼續加油。
營員十五(女):我來自河北邢臺,現在就讀于天津工業大學,開學就要大叁了。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件小事,是上學期發生的,我一直在反省這個問題。有一次,我負責收作業,跟一個同學發生了一點小摩擦,然後那一天晚上我就甩了他們寢室的門出來了。走到樓道口時,我聽見他開開門追了出來,在樓道裏開始破口大罵,罵得很凶。我覺得我在樓道口停留的那幾秒鍾真是度日如年的感覺,聽了他的聲音,讓我覺得太恐怖了。當時我覺得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沖過去,跟他打起來,還有一種就是,忍住,一定要忍住。那叁四秒鍾的時間,我真是攥著拳頭下樓了。之前我媽媽一直在跟我說這個平常心的問題,我不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名詞。但是今天這個關于“活在當下”的討論,讓我突然明白了,我怎麼那一刻能忍了下來,我覺得就是那幾秒鍾,就是那一刹那,我有了心情比較清淨的狀態,還有讓自己時刻忍的那種勁,跟自己較了那把勁,才讓我沒有沖過去跟他發生進一步的沖突。
之前,對這種平常心真的不知道具體怎麼去做,今天回想起方。所以,如果連你都不知道你想去哪裏,你就無法告訴司機開車的方向和目的地,司機當然就不知道往哪裏開。
這個試驗告訴我們,你若無人生的目標,便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自己想幹什麼!人生缺少目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在路途的選擇上,困惑在所難免。
“平常心是道”要求我們首先要發現自己未來的人生之道,然後再專注于當下的工作,才能一步步邁向人生既定的目標。
營員十六(女):我現在面對這選擇,因爲開學就上大四了,我是工作,還是考研呢?
淨因法師:“平常心是道”要求我們隨客觀條件的變化而決定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換而言之,是考研,還是工作,應根據未來的條件而作出相應的決定。不顧條件是否具備,主觀上“想”做什麼,遇事有點強求,有違“平常心”的原則。“平常心”要求我們遇事不強求、不執著,珍惜並善用手中的資源,隨緣而行、隨遇而安,成就一番事業,獲得潇灑自在的人生。
營員十七(女):老師好、大家好,我姓申,去年剛剛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現在在北京四中做人民教師。
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兩天的感受。第一個感受就是我特別認同師父這句話:“平常心是道就是要專注于某一件事情。”這兩天來吃飯都是那麼香,我是一個特別挑食的人,但是這兩天讓我覺得吃飯很香,走路也覺得很雅,甚至上廁所都覺得很暢快。我說話很直率,這是一個真實的感受。因爲之前我們在寺外,吃飯呀、上廁所呀、走路呀,這都是我們的一個過程。
淨因法師:不少人把這個過程都當成負擔。
營員十七(女):對,是負擔。而在寺裏這兩天,就覺得說話呀,靜靜地走一走呀,看一看啊,都覺得很享受,或者說很幸福。所以說特別感謝柏林禅寺能給我、給大家這次機會。我覺得專注就是平常心是道,這是要分享的,大家可能也有這樣的感受。
第二個是我有一個困惑,就是我覺得百分之九十在這裏參加夏令營的人,能和我有同樣的感受——很享受、很專注;但是當我們26號離開柏林禅寺以後,又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和我一樣,又開始踏上了糾結的路。開始怨恨之前的選擇,開始怨恨說我爲什麼報那個專業呀,我爲什麼選擇這樣的工作呀,我現在活得多累呀;然後開始糾結,之後我會怎麼樣啊,房子買不買得起呀,婚姻生活怎麼樣呀,生的孩子漂亮不漂亮呀,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糾結和困惑。所以說這種平常心是道,會延續多久呢?或者說它在我們的心目中,在我們的腦海裏,走出柏林禅寺之後……,我沒有辦法表達這種感覺,我很擔心。我現在很認同,對!是專注,是活在當下。對!很好,很平常,不要看過去不要看未來。但是當我們又回到那個塵世之中,又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各樣的負擔,不自覺地就會想過去,甚至更多的會去想將來。所以我覺得,我很害怕,我喜歡這裏的生活…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