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P8

  ..續本文上一頁,我不知道怎麼樣去平衡?這是我想請教法師的。

  淨因法師:五祖弘忍大師在黃梅建叢林,有五百弟子追隨,終日在禅堂講經參禅,不問世事。時間久了,有一位弟子心存疑慮,追問五祖大師:“你一直提醒我們,要行菩薩道,拯救衆生。但您卻讓我們天天呆在禅堂,一心打坐,不問世事,是否有違佛陀慈悲濟世的教導?”五祖弘忍大師說,“正如這山中的參天大樹,須在深山中靜靜地成長千年,才能長成棟梁之材;同樣,在禅堂中接受嚴格訓練,培養平常心,然後才有足夠的資格承擔起化世導俗的重任。”

  今天,我們來到柏林禅寺,相當于進入“平常心”培訓班。在這兒,你們不僅可以學到什麼是“平常心是道”的理論,而且可以體會“平常心是道”的感覺。夏令營結束時,走進現實社會這個最真正的“大禅堂”,以平常的心態對待滾滾紅塵中的是與非,擺脫名利,遠離紛爭,工作盡量不與人比較、計較,廣結善緣,多幫助人,肯定沒有什麼壞處。有朝一日,你不知道哪個人說了哪句話會幫到你。多幫一個人,人生中便打開了一扇門,變化便在不知不覺中産生。

  營員十七(女):您說到廣結善緣,我還想問一個問題。跳過平常心跟佛教有關的,我對教義不是特別精通,不是特別明白。佛教裏面特別講因果報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因爲佛教認爲有來世而希望來世過得幸福,所以這一生要廣結善緣,要從善嗎?還是其他的原因?

  淨因法師:因果報應是佛家倫理道德的基石。《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莫及。”這段經文闡明,人今生今世的福報,都是有前因後果的,享福而不造福,福報一旦用完,苦難便會降臨。所以要“廣結善緣”,造福才能享福。如果你相信來世,種善因,廣結善緣,不僅今世快樂,來世也會因此而得益。

  因此,佛教的修行,從明白因果開始。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條件組合而成;離開了因緣果報,沒有一種現象能夠單獨生起,也沒有一種現象可以孤立存在。人也不例外,人只不過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彼此處于相互“約製”與“被約製”的關系網絡中,相互依賴,互爲條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明白了這道理,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才會先考慮其後果;當他意識到做某一件事後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時,便不會輕易去做。試問,深信因果之人,不敢造惡因,又怎會得惡果呢?

  即使你只相信現世因果,踏踏實實工作,你也許不能大富大貴,但至少一輩子不會出大問題。如果一個人今生總是鑽營于歪門邪道、結交權貴、投機取巧、不勞而獲,雖然能顯赫一時,但最後能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現在中國有很多暴發戶,往往昙花一現,能持續興盛的並不多。根子上有問題,沒有好結果是自然的。所以,即使從今生今世來說,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如果一個人根本不信任何形式的因果,堅信人死如燈滅,即做壞事與做好事的人到了最後一刻,如“燈滅”一樣一了百了,我幹嘛要做好事,因爲做壞事舒服啊,而且比較容易發財,現在好多壞人活得很滋潤,好人活得很窩囊,這正是不信因果的惡果。現在社會有點亂,根源在哪兒?就是沒有道德底線。爲什麼沒有道德底線?因爲不信因果,人心怎能不亂?!

  營員十八(女):大家好,我來自河北滄州。我今年剛剛本科畢業,沒有讀研究生,現在回到了一個小城市。我的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北漂或者去上海這種大城市,對于我的選擇,他們特別納悶,說你上了半天大學,大學也不錯,爲什麼回到一個小城市?就好像上了大學就必須到一個特別好的大城市,然後圓自己的那種都市夢。但是我感覺我從來就沒有欲望,我也不愛財,我也不愛名,我感覺我從小就是特別淡定的一個人,應該是天生的脾氣吧。

  我特別好靜,不喜歡熱鬧,我特別特別向往深山的生活。我大一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迷茫,就一拍腦袋決定要去山裏體會一下,然後我就自己背上包去了。我在秦皇島上的大學,在山海關那邊的燕山山脈,挺大的山,下午的時候我就找沒有遊人的地方,在山的背面一個人都沒有,然後正好遠遠地能看見大海,我就躺在山的草叢裏睡覺。當天晚上我就沒有下山,所有遊客都下山了,整個大山裏面只有我一個人。當時我就一點也不害怕,我自己一個小女生在山裏面,連綿的山脈,就我自己。我當時特別希望能聽到山鬼的歌聲,我就自己在那兒體會青松明月的感覺。到早晨四五點,看到山上有一個寺院,但是沒有和尚……

  (大磬響,樂曲聲起,利生法師宣布分組茶會結束。)

  

  分組叁主持人:鍾玲教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萬佛樓前)

  明影法師:我們這組非常特別,鍾玲教授剛剛從香港不遠萬裏飛到我們這個地方,剛剛吃過晚飯。因爲她剛到,不了解我們的活動,所以我就先開始,等會兒就由鍾玲教授來主持。我們這組還有一個人很特別,就是夏居士——從第一屆夏令營到現在的老營員、老護法,來參加我們這一組,所以我想第一個發言就請夏居士來講。

  夏澤紅:作爲老營員義不容辭,抛磚引玉吧!

  我特別喜歡“平常心是道”這個主題,因爲我覺得這個主題特別切合我的情況。我的工作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我做一個素食餐廳,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一個餐廳要做的事情。可能在座的你們都是80後、90後,估計你們每天吃的飯什麼的,都是父母給准備好或者在學校食堂去打,不會去注意這些很瑣碎的事情。曾經當年的我也是跟你們一樣,大學畢業之後有滿腔的熱情,也有很多理想,也做了很多種的工作,有大事,有小事,有很絢麗的,最後落到了做餐廳這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上了。

  我理解的平常心是道,我想是以一種自然的、平和的心態來接受我們境遇當中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個人,無論是成功的時候,還是失敗的時候,無論是富有的時候,還是貧窮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平常”,有的時候是我們主動去選擇的,像我們今天這樣從理論上去認識它;有的時候是我們順應著自己生命當中、我們命運的不同因緣;有時候就是被平常。無論我們是主動的選擇,還是被動地順著因緣去走,我們終究還會落到一個平常上,所以像我自己現在就是落到了我剛才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個平常的事情上了。

  我覺得十年來,我自己收獲特別大。一開始的時候是有一個很大的落差,從什麼事情都是別人來照顧我,到變成做一個餐廳,我要去爲每一個進來的客人去服務,這是需要好好地調整心態的。然後每天面對的工作跟我以前也不一樣,但是我覺得十年下來就是這樣很平常、很平常的這些事,把我自己磨練了。以前可能是有棱角的,現在變得比較圓潤了——與我自己相比,會比以前圓潤一些。我也覺得在平常中學到了很多,很多事情當我自己不甘于被平常的時候,每天出來這些平常的事情提醒我,讓我一定要去用平常心去面對。

  我也跟我的員工學到了很多,我有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例子。就是在幾年前,有天是一個佛菩薩的紀念日,我約了一些師兄弟到我的店裏去誦經,那天剛好是冬天剛到,暖氣試水。我們一進店門,就發現店裏的暖氣跑水了,濺得牆上全是泥點,一地全是水,基本上我們要踏著水進去。那時候我心裏的火一下就來了,我一想我約了這麼多人來誦經,我們怎麼進去?後面馬上有客人緊跟著過來,我怎麼去接待人?但是這個時候,我發現我的那些員工真的是特別好,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冬天他們就把腳踏進水裏去擦地,他們把地擦幹後,看到牆上都是泥點,他們又用很幹淨的布去擦牆,很快地就把牆擦好了。當時我就很感動,而且我覺得他們給我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我覺得在那一天是佛菩薩的紀念日,我想以一個不平常的活動去做紀念,誦經是一件我們平時生活中不做的事情,但是我的那些員工,他們就在做他們本分的事情去面對這些危機,他們用一種很平常的心態,把這些自己的事情做好。我覺得在那天的那一刻,他們比我更像一個學佛的人,更像一個修行的人。

  所以,我想我們在平常的時候,把我們本分的事情做好,也許就是我們一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遵循的一個道。而且我覺得當我們每一個人把我們自己的平常心運用得越多的時候,可能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幸福指數越高的時候。有的時候並不在于我們生活當中缺失什麼,而是我們的欲望太多。當我們欲望多的時候,可能就覺得我們應該得到很多不平常的收獲,我們欲望越多,可能感覺缺失越多。當我們把心態放平和,去自然地接受人和事,那我們的幸福指數自然也會增強。

  明影法師:感謝夏居士,我想講幾句。因爲我和夏居士是多年的朋友,在我出家以前就跟夏居士在一起誦經,一起來廟裏參加活動,包括夏居士餐廳開業之前,我們還去試餐。

  夏居士:對,出謀劃策。

  明影法師:夏居士的餐廳非常有特色,被報界、新聞界稱爲“新素食的典範”。在這之前,北京素食餐廳沒有開起來的,除了幾家老店之外;現在北京遍地的素食餐廳是始自夏居士的。如果讓我講什麼是平常心,夏居士就是一位我見證的以平常心生活——經得起繁華,也能深入到平凡當中;能經得起打擊和挫折,也經得起大家追捧的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善知識。

  接下來我們可以踴躍地舉手提問題。

  營員一(男):我是一名大叁的學生,我對平常心是道,感悟最深的應該是活在當下。我家是四川的,08年汶川地震中親自感受到人之將死的那種感覺,以前可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後來發現其實就在你不知道的一瞬間,你就可能離開這個世界。

  後來令我震動比較大的一件事是,寒假我去我一直向往的一個公司實習。我在學校的時候,以爲去那麼好的一個公司工作,一定會非常快樂和幸福。但是我進去以後發現,他們比我們更多煩惱…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