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茶會
(2011年7月21日晚于萬佛樓前)
分組一主持人:明基法師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萬佛樓前)
明基法師:大家請喝茶。
“平常心是道”這一則公案,我們大家都知道,是中興本寺的祖師趙州老和尚開悟的因緣。他在南泉普願禅師座下,問普願禅師:“如何是道?”南泉禅師回答他:“平常心是道。”這句話對于我們現場的所有人來講,現在聽起來依然是十分地親切。“平常心是道”也是我們柏林禅寺禅法的源頭所在。每個人對平常心都有自己的一份理解、認識和體悟,平常心既是無限慈悲的體現,因爲有了無限的慈悲心,我們這顆心才能夠平、才能夠平等;同樣,它又是我們每個人本具的般若大智慧的體現,因爲它面對一切都能夠平常。下面我們有十個小組,我們來進行大家分享的活動,分享每個人的平常心。你長到這麼大,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一段的平常心。
(對本小組)我先抛磚引玉,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體會的一點平常心。昨天回答問題的時候,簡單地說了一下我出家的經曆。我還是想就那一段出家的心理狀態講一下,處在矛盾那麼尖銳的狀態下,要做出自己今後命運的抉擇的時候,怎麼讓心能夠平靜下來?出家,是要放棄你世俗中的利益,包括生存基礎、包括對父母的感情依賴。如何讓你自己的心平常呢?當年爲了落實自己的心願,我回家又工作了半年,真正讓自己的心平常,從這種糾結不清的狀態下有一個決定。
一開始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放棄自己出家的想法,安心的在家學佛、修行。可是當時自己已在家學佛學了叁年,不知道什麼時候、哪一世還能遇到這樣一個出家的機會。半年期間給師父(淨慧老和尚)打過兩次電話,第一點師父就說,沒有哪一個母親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出家,第二點就是要你自己拿主意,我得自己拿主意。後來,昨天提到的我在家皈依的那位師父,他絕對是有修有證、學問深厚、道德深厚的老和尚,是我們東北那個區域叁位長老之一,我自己心裏特別特別尊重他老人家。他看到我那種猶豫的心情,也知道我想出家,就說起他自己年輕時的狀態。他年輕的時候,像我一樣,也是不知道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後來還是選擇了出家。聽到他講這些,我就想我又有什麼呢?去面對就是了。但是能夠真的自己去面對,相當不容易。
我們現在大部分營員都是在校的同學,也有的已經工作了,人生道路上永遠面臨的選擇和抉擇,你以什麼來面對?我想信仰最重要,或者說你的人生價值觀最重要。你要做出選擇,必然要付出代價,你要承擔這種心理壓力。你說人這一生有感情和事業,你說你這一生就爲你的愛人活著嗎?或者你很愛你的夫人,但是她死了之後,你不會去死,可能還會找一個,可能你找了之後,依然這一生忘不掉她,但是你的人生道路、你這個人來到世上不可能就是爲她活著的,是吧?孩子也是這樣,父母也是這樣。從感情這一塊是這樣,事業也是這樣的。你不可能放棄自己的事業,但是你來這一生就僅僅爲了掙多少錢,當什麼官,或者有什麼樣的成就,這一生就爲這個來的?
其實轉了一圈之後,還是要搞清楚人爲什麼活著?我們一般都認爲,人死如燈滅,我們的一生只有這麼一段,所有的理想只能基于這一生中實現,這是一種價值觀。但是如果我們的一生是無限的,有前生、今生、後世的話,那我們的價值觀就要重新來考量,什麼是真實的?如果方向沒有的話,我們的腳步就不知道往哪兒邁,我想的責任是這個。既然做了這樣的選擇,就要承擔這一份壓力,實際地去分析。
另外一個是,跟師父有緣,跟這個道場有緣,跟這個道場的師兄弟有緣,我來到這以後順利地出家。有了一個願望,就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不要去做自己以後後悔的事情,無論什麼樣的結局自己都接受。當時做出出家選擇的時候還不知道什麼是平常心,只是覺得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無論是怎樣一個結局都要頂下來。所以走到今天,我覺得這是自己那個時候最艱難的一個抉擇吧。
下面誰想分享,可以自由發言。
營員一:我想接您剛才的話去說。如果您說婚姻或者家庭、事業都不能成爲你負責任的一個目標的話,那麼出家就可以給您這個責任感嗎?
明基法師:我可以回答你的問題,但這是今天晚上唯一的一次回答,因爲我們這次不是問答,是個人的分享,每一個人的分享。無論你是20歲還是30歲,我今年40歲,我是1971年出生,1996年出家。每個人都會覺得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每個人無論是擔任什麼角色,他都必須有責任。因爲我們這個世界,人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這個依存本身就有著責任。我們在家的時候,往往承擔的是我們想到的是這一生對家庭的責任。當你出家,你想到的是什麼呢?——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是盡未來際的一個責任如何來承擔?我們愛自己的父母,如果認爲人死如燈滅,就這一生,可以不談這個問題;如果人死了之後還有來世,那麼問題相當嚴重,因爲無論你在哪一個年齡段,你都必然要面對生命的結束。回過頭來審視你這一生走的道路,你怎麼來評斷它?如果人死了之後,還有一個無限無限的生命存在,打個比方,孝順父母,你是只管父母這一輩子呢,還是希望他們生生世世都能過得好?你想自己生生世世過得好,那所有和你有緣的人,一種樸素的想法,也都希望他們生生世世過得好,是吧?不希望他來生做貓,做狗,乃至于做豬被宰殺,是吧?那就要搞清楚,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放棄王位出家,就是因爲人的生老病死無法回避,連他自己都無法回避。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宇宙的真相是什麼?這是生命的大秘密呀!所有有責任心的人、真正有責任心的人是對自己有責任心、對你關愛的人有責任心、對一切的人有責任心。推廣開來,從無始劫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有人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生命,從無盡的生命這個意義上講,都曾經很親近過。這是從慈悲這個層面來講。從究竟的解脫、成佛這個層面來講,如果還有哪個衆生你沒有發心去幫助他,這說明你的這個心還不圓滿,還有缺失。當然我們是從理論的層面,可是這是一個方向啊。如果方向沒有的話,我們就不知道往哪兒下腳。我想的責任是這個。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出家,我選擇出家這條路當時就是這麼想的。
營員二:我是一個大四的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中,經常和朋友同學提到平常心這個概念,但是我的體悟不是很深。通過這兩天的生活禅夏令營,我對平常心有了更深的認識。首先,我覺得平常心就像師父講座時所說的,就是不要被外面的一切表相所迷惑,要找到事物的本質,然後去追尋自己內心裏真正想要的東西。還有,正如聖凱法師所說的,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在大學的時候,開創了自己的公司,也有自己的項目。就是說在別人看來,在工作方面我也許還是取得了一些成績。當初我在開始的時候,很有鬥志,而且很有激情去追尋一些東西;但是當我真正得到了,就是事業和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時候,突然一下子找不到我追尋的意義了。那時候很困惑,自己付出了很多,到最後自己真正得到的時候,卻發現那不是自己所想要的。
在大學裏大概有叁四次這樣的經曆,所以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像法師所說的,看看自己真正想要追尋的是什麼?走到今天,回頭看這個過程的時候,我會以一個平常的心態去看待它,那只是我人生過程中的一個經曆。可能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這樣追尋的過程——在開始的時候,會有一種信念支持自己去追尋;到達一定階段,你修得一種平常心,再回過頭來看待這個過程的時候,可能這種經曆才是你的收獲。
我昨天和室友也分享了一些關于緣分的話題。我在生活中更多地是把朋友、家庭、父母、妻子還有跟寺院師父的關系,統一歸結到緣分。當做選擇的時候,就是在這些緣分中做出選擇,所以不必要被其他社會的一些觀念去束縛,只是在不同的緣分當中去選擇,可能有些人選擇了父母緣,有些人選擇了夫妻緣,可能有些人選擇了佛緣。謝謝大家。
營員叁:剛剛法師一說這個主題的時候,我腦子裏一晃,想起了高中老師給我的一些感受。高二的時候,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本來到了退休的年齡,爲了把他最後的一份力量奉獻給教育事業,所以從高二開始帶我們,我對社會的責任還有一些理性的認識都是從這個老師開始的。
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他對我們學生的要求首先是從宿舍抓起,考勤衛生。有一次,我們宿舍的衛生很不好,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他就走到我們宿舍,給我們演示了一遍。在走廊裏面收垃圾的時候,因爲垃圾用掃帚掃不進簸箕裏,他就躬下背,蹲下來,把垃圾用手一捧一捧地捧進垃圾簍裏去。當時我們看了,就覺得老師放下面子,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課。從此,每逢遇到什麼事情,我只要想到老師的這個畫面,就能以平常的心去面對一切的事情。就這樣,謝謝!
明基法師:既然講的是“道”,道是無所不在的,在我們生命中是無處不在的,在一切事、一切情景、一切的矛盾亦或一切和諧中,我們身心世界裏面,都在講這個“道”到底是什麼。就像你剛才提到的這件事,這也是一份責任,老師的一份責任。《金剛經》上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生其心就是責任,“應無所住”就是能夠平常,平常是一種無限的廣大的胸懷,它才能平常得了。
營員四:師父,我個人認爲這個平常心就是遇到好的境界要隨緣,壞的境界也隨緣;好的境界平常心,壞的境界也平常心。就是一件事咱們感覺很好,心會動,要用這種平常心去對待;壞的事情也一種平常心。壞的境界、好的境界都是一個心,一個平常心,就是這樣。
明基法師:你真能做到麼?做到了,那就是成佛了。要做到相當相當困難。我們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呢?先…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