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P4

  ..續本文上一頁多,在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中,有疑問也可以是動力。打個比方說,有來生,有六道輪回,你信嗎?我這麼說了你信嗎?不信。可能有觸動。因爲我們任何一個思想觀念,它後面都有一股力量在維持它。這個能理解嗎?打個比方,人不吃狗屎,你做夢都不吃。爲啥呢?你這個觀念根深蒂固啊!根深蒂固就說明它有那股力量,這就是決定見,決定的見解。觸動只是什麼呢?打個比方,人有來生大家現在認同,但心裏邊絕對不是決定見,還會認爲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心經》裏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我們的身心,它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就是覺得它是真實的,你空不了,你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有這個烙印在裏邊,全有它的影響在裏邊。你爲什麼會發火?遇到自己情緒來的時候,你爲什麼平靜不下來呢?如果你覺得生命是無限的話,你看所有人都是佛的話,生命無限就意味著你認同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那麼你看待別人的心態就絕對不一樣。你看自己是一個無限的生命的時候,你就否定了色身的自己;那你看所有人全是無限的生命,你就不會局限于這個時空來看待這個人。當心裏升起妒忌、障礙的情緒,你自然就會主動地去化解。你對同性戀的人自然有包容的心,你不會生起厭惡,生起厭惡時首先是自己無法平靜,你睡不著覺嘛,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爲。

  所以你提出的所有這些問題,首先一定要肯定這些問題的意義,然後自己去要找到答案,在這裏就不具體探討了。

  在我們分享平常心是道的時候,在這個時空下,我們這個世界、地球上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北非的人在忍受饑餓,有的地方在發生戰爭,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而我們能夠安安靜靜地喝茶論道,所以要珍惜當下這份因緣。

  

  分組二主持人:淨因法師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萬佛樓前)

  淨因法師:今天討論的主題是“平常心是道”,分享你們所理解的“平常心是道”,在日常生活的心得。發言時聲音不要太小,以便大家都能聽到。爲了節省時間,我們這一組按照順時針發言。看來,只能是《禅》刊編輯王玲敏老師要先帶個頭。

  王玲敏:我帶頭,就是向淨因法師索賬。去年夏令營的時候《禅》刊向淨因師父約稿了。

  淨因法師:好。

  王玲敏:現在我等著,沒別的了。

  淨因法師:“活在當下”是平常心的核心內容,以前的舊賬,我盡量做到“心無挂礙”。不過,你此時此刻可以跟我約稿,我會認帳!

  營員一(女):我來自清華大學,再開學就是碩士二年級了。我學的就是宗教哲學,跟這個活動很有緣,很相關,但是學的是基督教。其實我覺得宗教嘛,它是對人類精神邊界的一個探索,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各大宗教是相通的。

  今天談論的主題是“平常心是道”,我對印度教的一個比喻印象特別深刻,他說:“水溶于水”,就是把你自己融化到大千世界當中,成爲這個大千世界大海中的一滴水,我覺得這個就是我理解的那種“平常心是道”。但是有時候你不能否認,就是包括你穿什麼樣的衣服,或者你今天化的妝,都會決定今天你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就跟那天聖凱法師講座提到的,他到了新加坡的機場,人們對他頂禮膜拜,他就覺得自己非常莊嚴;然而他到了首都機場,別人用很懷疑的眼神去看他,覺得這個和尚好奇怪,然後他的心態又不一樣了。就是說面對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情境,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去扮演某一個角色,你是媽媽的孩子或者說你是你丈夫的妻子,或者說你是你孩子的父母。就是說裏面有一個張力在裏面,你怎麼樣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用平常心在這種不停變換的角色之間找到屬于你自己的不變的那種心態,這個可能是要我們一生都平衡的一件事情。好,我就先說這麼多,不知道師父您有什麼指點。

  淨因法師:首先,“水溶于水”是同一種性質的個體相互交融,是從普通層面理解平常心是道。“將鹽巴融入水中”,則是兩個不同個體的相互交融,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更能體現“平常心是道”的本意。我們之所以沒有平常心,是因爲有我,而産生人我的分別,無法將自己融于大衆,這是無法擁有平常心的根源。通過修心,了知無我的道理,達到亡我的狀態,獲得物我一體的境界,才是擁有平常心的根本。

  其次,以不變的心態對待變換的角色、場景,有一定的境界,但佛家的無常觀並不承認有一個“不變的心態”存在,因而主張“境隨心轉”的智慧,更能使我們深層次領悟“平常心是道”的要旨。更重要的是,“平常心是道”強調的是修行方法,而非結果。上面提及的“物我一體”的境界與“境隨心轉”的智慧,應是平常心的結果,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呢?是基于我們對整個生命的一種了解。

  一日,佛陀問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長?”弟子甲理所當然地答道:“在數十年間。”佛陀搖搖頭。弟子乙搶著說:“在飯食間。”佛陀還是搖頭。弟子丙若有所感地說:“在呼吸間。”佛陀終于點頭。這說明,當下這一刻,才是我們真實的生命。你們剛才喝茶的那刻生命,已經成爲“前世”,分享結束時的你,是你的“來生”,還沒有生呢!所以生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真實的生命只是當下這一刻。

  平常心是什麼呢?專注于當下,專注于當下我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平常心。因爲只有當下才是我們真實的生命。計較也好,人家對你怎麼也好,都發生在過去,發生在過去的事,不是真實的,已經過去了。

  然而,普通人因不知生命的真谛,一般情況下,都是活在過去或者未來,因爲他留戀過去,老是放不下過去,要麼夢想未來,這兩種狀況都讓人無法活在當下,所以活得很煩惱。“平常心”要求我們活在當下,此時此刻當下,無論你面對什麼,不管好的還是壞的,哪怕是地動山搖,都能用因緣觀坦然面對、接受,這是“平常心”的本意。那種糾葛過去、計較當下、幻想未來的心態,就是沒有“平常心”的表現。

  營員一(女):剛才聽了法師說的,我有點糊塗。我還是不很理解,“平常心是道”和“活在當下”之間的邏輯關系,還沒有搞清楚。

  淨因法師:如果我說你“悟性”不高,你不僅現在不高興,離開夏令營後一想到這句話,仍然不痛快,爲什麼不開心呢?我說的話雖然已經過去,但你會一直放不下,你的生命會一直停留于這個不愉快的“點”上,于是你便會在“放不下這句話”的過程中活在過去,同時也意味著你放棄了當下的生命。我想強調的是,你的悟性其實很高,不用擔心。

  我們再以開關來解說“平常心”。什麼叫平常心呢?就是說你開關一關,燈立即就滅了;同理,“平常心”要求我們如同關燈一樣,讓過去的事過去,不用把前念發生的事帶到下一念,專注于當下,這是修習“平常心”的關鍵。

  營員一(女):那爲什麼我們要忏悔呢?

  淨因法師:過去做了錯事,心不安。忏悔不是讓你活回到過去,而是說通過對過去的所作所爲進行反思,覺今是而昨非,在心靈深處産生強大的力量,從當下開始,行正道,這是忏悔的本意。所以,所忏悔的是過去的事,其目的是了知當下應如何正確行動,更好地活在當下。

  營員二(女):我來自江西贛州,在清華大學讀研叁,是中文系的學生。

  我今天聽一個同學說,第一次看“平常心是道”這五個字的時候。不小心給看反了,看成了“道是心常平”,我聽這個同學這樣說,也覺得這句話特有道理,覺得這句話特別妙,正著讀、倒著讀都非常有啓發。

  淨因法師:對已發生的事,心中常感不平,怎能擁有“平常心”?反之,無論發生了什麼,若能做到“心常平”,確實是一種修道的功夫。所以說,“道是心常平”,妙不可言!

  營員叁(男):我首先要爭取一下法師的允許,因爲我是義工,剛才過來的時候,班老師說,義工不准發言。

  淨因法師:沒問題,在我們這兒人人平等!

  營員叁(男):非常高興,見到兩位校友,我也是清華的,不過我在清華畢業已經叁年了,2007年我參加第十五屆夏令營,也是聽了淨因法師的講座。關于平常心是道,我想分享個人的一點體會。

  有一點記憶,我發現小時候看到的景色都很漂亮,樹是濃密的,夜晚是漆黑漆黑的,有了月亮之後能看到地上樹枝的影子。但是現在很難看到這樣的景色。現在我在深圳工作,有一天我去深圳的大學城圖書館,回來等車的時候在那看路邊的景色,突然一刹那間,看到小時候看到過的風景。我就在那一直思索,到底是什麼的心態或者什麼樣的一些原因讓我們自己看不見原來的風景。通過這樣的思索發現,是平時的思緒太多了,根本就沒有給眼睛一點時間去發現眼睛能看到的景色,而是後面的思緒把看到的景色給遮蓋住了,雖然看到的路邊的景色,景色都能進到眼裏,但是進不到腦子裏。後來我就很下意識地鍛煉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就是看景色的時候盡可能把思維都扔到一邊,然後當下看到什麼景色就是什麼景色,發現身邊的景色非常漂亮。

  淨因法師:我們的老清華——可以這麼叫你嗎?

  營員叁(男):可以,我在清華呆了七年。

  淨因法師:你涉及到了“平常心是道”的一個重要內容。你的英文應該沒問題吧?

  營員叁(男):沒問題。

  淨因法師:英文裏有個最好的詞叫做Living at present moment(活在當下),就是說此時此刻,你都能關注、欣賞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物,盡情享受(enjoy)。

  小的時候,我們有能力享受青天、白雲、明月、涼風,感覺到風吹到臉上是多麼舒服!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忙,越來越緊張,放不下過去沒有做好的事,太擔心明天的事應該怎麼辦,我們就沒有時間專心處理此時此刻當下發生的事。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你沒有真正活著,你活在過去和未來,沒有活在現在。這就叫沒有平常心。

  …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