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P4

  ..续本文上一页多,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有疑问也可以是动力。打个比方说,有来生,有六道轮回,你信吗?我这么说了你信吗?不信。可能有触动。因为我们任何一个思想观念,它后面都有一股力量在维持它。这个能理解吗?打个比方,人不吃狗屎,你做梦都不吃。为啥呢?你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啊!根深蒂固就说明它有那股力量,这就是决定见,决定的见解。触动只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人有来生大家现在认同,但心里边绝对不是决定见,还会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心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它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就是觉得它是真实的,你空不了,你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有这个烙印在里边,全有它的影响在里边。你为什么会发火?遇到自己情绪来的时候,你为什么平静不下来呢?如果你觉得生命是无限的话,你看所有人都是佛的话,生命无限就意味着你认同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那么你看待别人的心态就绝对不一样。你看自己是一个无限的生命的时候,你就否定了色身的自己;那你看所有人全是无限的生命,你就不会局限于这个时空来看待这个人。当心里升起妒忌、障碍的情绪,你自然就会主动地去化解。你对同性恋的人自然有包容的心,你不会生起厌恶,生起厌恶时首先是自己无法平静,你睡不着觉嘛,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所以你提出的所有这些问题,首先一定要肯定这些问题的意义,然后自己去要找到答案,在这里就不具体探讨了。

  在我们分享平常心是道的时候,在这个时空下,我们这个世界、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北非的人在忍受饥饿,有的地方在发生战争,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而我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喝茶论道,所以要珍惜当下这份因缘。

  

  分组二主持人:净因法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万佛楼前)

  净因法师: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分享你们所理解的“平常心是道”,在日常生活的心得。发言时声音不要太小,以便大家都能听到。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这一组按照顺时针发言。看来,只能是《禅》刊编辑王玲敏老师要先带个头。

  王玲敏:我带头,就是向净因法师索账。去年夏令营的时候《禅》刊向净因师父约稿了。

  净因法师:好。

  王玲敏:现在我等着,没别的了。

  净因法师:“活在当下”是平常心的核心内容,以前的旧账,我尽量做到“心无挂碍”。不过,你此时此刻可以跟我约稿,我会认帐!

  营员一(女):我来自清华大学,再开学就是硕士二年级了。我学的就是宗教哲学,跟这个活动很有缘,很相关,但是学的是基督教。其实我觉得宗教嘛,它是对人类精神边界的一个探索,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各大宗教是相通的。

  今天谈论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我对印度教的一个比喻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水溶于水”,就是把你自己融化到大千世界当中,成为这个大千世界大海中的一滴水,我觉得这个就是我理解的那种“平常心是道”。但是有时候你不能否认,就是包括你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你今天化的妆,都会决定今天你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跟那天圣凯法师讲座提到的,他到了新加坡的机场,人们对他顶礼膜拜,他就觉得自己非常庄严;然而他到了首都机场,别人用很怀疑的眼神去看他,觉得这个和尚好奇怪,然后他的心态又不一样了。就是说面对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情境,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扮演某一个角色,你是妈妈的孩子或者说你是你丈夫的妻子,或者说你是你孩子的父母。就是说里面有一个张力在里面,你怎么样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用平常心在这种不停变换的角色之间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不变的那种心态,这个可能是要我们一生都平衡的一件事情。好,我就先说这么多,不知道师父您有什么指点。

  净因法师:首先,“水溶于水”是同一种性质的个体相互交融,是从普通层面理解平常心是道。“将盐巴融入水中”,则是两个不同个体的相互交融,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能体现“平常心是道”的本意。我们之所以没有平常心,是因为有我,而产生人我的分别,无法将自己融于大众,这是无法拥有平常心的根源。通过修心,了知无我的道理,达到亡我的状态,获得物我一体的境界,才是拥有平常心的根本。

  其次,以不变的心态对待变换的角色、场景,有一定的境界,但佛家的无常观并不承认有一个“不变的心态”存在,因而主张“境随心转”的智慧,更能使我们深层次领悟“平常心是道”的要旨。更重要的是,“平常心是道”强调的是修行方法,而非结果。上面提及的“物我一体”的境界与“境随心转”的智慧,应是平常心的结果,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呢?是基于我们对整个生命的一种了解。

  一日,佛陀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弟子甲理所当然地答道:“在数十年间。”佛陀摇摇头。弟子乙抢着说:“在饭食间。”佛陀还是摇头。弟子丙若有所感地说:“在呼吸间。”佛陀终于点头。这说明,当下这一刻,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你们刚才喝茶的那刻生命,已经成为“前世”,分享结束时的你,是你的“来生”,还没有生呢!所以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真实的生命只是当下这一刻。

  平常心是什么呢?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下我们所做的事情,这就是平常心。因为只有当下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计较也好,人家对你怎么也好,都发生在过去,发生在过去的事,不是真实的,已经过去了。

  然而,普通人因不知生命的真谛,一般情况下,都是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因为他留恋过去,老是放不下过去,要么梦想未来,这两种状况都让人无法活在当下,所以活得很烦恼。“平常心”要求我们活在当下,此时此刻当下,无论你面对什么,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哪怕是地动山摇,都能用因缘观坦然面对、接受,这是“平常心”的本意。那种纠葛过去、计较当下、幻想未来的心态,就是没有“平常心”的表现。

  营员一(女):刚才听了法师说的,我有点糊涂。我还是不很理解,“平常心是道”和“活在当下”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没有搞清楚。

  净因法师:如果我说你“悟性”不高,你不仅现在不高兴,离开夏令营后一想到这句话,仍然不痛快,为什么不开心呢?我说的话虽然已经过去,但你会一直放不下,你的生命会一直停留于这个不愉快的“点”上,于是你便会在“放不下这句话”的过程中活在过去,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当下的生命。我想强调的是,你的悟性其实很高,不用担心。

  我们再以开关来解说“平常心”。什么叫平常心呢?就是说你开关一关,灯立即就灭了;同理,“平常心”要求我们如同关灯一样,让过去的事过去,不用把前念发生的事带到下一念,专注于当下,这是修习“平常心”的关键。

  营员一(女):那为什么我们要忏悔呢?

  净因法师:过去做了错事,心不安。忏悔不是让你活回到过去,而是说通过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觉今是而昨非,在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力量,从当下开始,行正道,这是忏悔的本意。所以,所忏悔的是过去的事,其目的是了知当下应如何正确行动,更好地活在当下。

  营员二(女):我来自江西赣州,在清华大学读研三,是中文系的学生。

  我今天听一个同学说,第一次看“平常心是道”这五个字的时候。不小心给看反了,看成了“道是心常平”,我听这个同学这样说,也觉得这句话特有道理,觉得这句话特别妙,正着读、倒着读都非常有启发。

  净因法师:对已发生的事,心中常感不平,怎能拥有“平常心”?反之,无论发生了什么,若能做到“心常平”,确实是一种修道的功夫。所以说,“道是心常平”,妙不可言!

  营员三(男):我首先要争取一下法师的允许,因为我是义工,刚才过来的时候,班老师说,义工不准发言。

  净因法师:没问题,在我们这儿人人平等!

  营员三(男):非常高兴,见到两位校友,我也是清华的,不过我在清华毕业已经三年了,2007年我参加第十五届夏令营,也是听了净因法师的讲座。关于平常心是道,我想分享个人的一点体会。

  有一点记忆,我发现小时候看到的景色都很漂亮,树是浓密的,夜晚是漆黑漆黑的,有了月亮之后能看到地上树枝的影子。但是现在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色。现在我在深圳工作,有一天我去深圳的大学城图书馆,回来等车的时候在那看路边的景色,突然一刹那间,看到小时候看到过的风景。我就在那一直思索,到底是什么的心态或者什么样的一些原因让我们自己看不见原来的风景。通过这样的思索发现,是平时的思绪太多了,根本就没有给眼睛一点时间去发现眼睛能看到的景色,而是后面的思绪把看到的景色给遮盖住了,虽然看到的路边的景色,景色都能进到眼里,但是进不到脑子里。后来我就很下意识地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看景色的时候尽可能把思维都扔到一边,然后当下看到什么景色就是什么景色,发现身边的景色非常漂亮。

  净因法师:我们的老清华——可以这么叫你吗?

  营员三(男):可以,我在清华呆了七年。

  净因法师:你涉及到了“平常心是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你的英文应该没问题吧?

  营员三(男):没问题。

  净因法师:英文里有个最好的词叫做Living at present moment(活在当下),就是说此时此刻,你都能关注、欣赏当下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尽情享受(enjoy)。

  小的时候,我们有能力享受青天、白云、明月、凉风,感觉到风吹到脸上是多么舒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忙,越来越紧张,放不下过去没有做好的事,太担心明天的事应该怎么办,我们就没有时间专心处理此时此刻当下发生的事。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你没有真正活着,你活在过去和未来,没有活在现在。这就叫没有平常心。

  …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