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P2

  ..續本文上一頁通過一個理解,或者是自己生命中經曆一段事情,來互相分享。能夠達到平常,是要自己有一個修煉的過程,或者是說修養的過程,是自己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爲之奮鬥的一個過程。要說難的話,可以說是相當相當困難。

  營員五:過去發生的、覺得很大的事情,隨著時間推移,覺得已經過去了;現在遇到的事情不好過。如何修行讓自己更有智慧,能夠成功呢?

  明基法師:因爲過去了的事情,它那個力量慢慢會削弱,除非刺激太大,感情上的或者財産上的。但是爲什麼現在面對的事情就不好過呢?是因爲以前就沒過去,它在我們心裏那種業的力量依然存在。所謂的修行呢?真的就是拿去我們心裏煩惱的,或者是淡化、轉化。你看,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我們爲什麼會有煩惱呢?現在我們這麼講,還是一種從理論到理論的這種思維狀態。這種切身的感受,打個比方,人在20歲的時候,對生命是一種看法,你到30歲的時候絕對和20歲不一樣,你等到40歲時又不一樣。你人生經曆的事情不同了,那對這句話的感受、對修行的感受也是會變化的。

  爲什麼要打坐?打坐就是讓我們訓練一種力量,實踐見解層面的平常心,來轉化我們心裏負面情緒的影響,讓自己越來越能夠控製住自己,那是無論在什麼境界中都能控製自己。控製這個詞本身還是有種勉強,第一步是控製,然後變成一種自然,達到自然就是一種平常狀態,它已經轉化了心裏那種負面的力量了。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爲,方法無外乎戒定慧。從佛教來講,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行爲規範,簡單地講,這就是戒;定,誰都想有定力,誰都不想出醜,不想當衆失態,誰都想達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動”的那種境界,定力本身就說明你內在精神力量是大的,而且是你永遠都不會失敗,人的失敗是你的精神被打倒了;然後智慧,智慧是人人都需要的、都渴望的,因爲人能夠成功,可能就是比別人看得多一點、想得遠一點。這些概念都還是抽象的,那麼如何來落實呢?得自己實踐才行。

  營員六:我現在是博士生,快畢業了。我的感覺是人越大定力越差,老師說我應該提高做事情的專注度,就是要活在當下,這是我當時的一個感受,但是說起來容易,可是做起來還是很難。

  明基法師:活在當下,訓練這種專注力,它就是定力的一個訓練,訓練我們當下的這個覺知。那麼如何理解當下?我們現在眼睛打開,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這是眼睛的功能嗎?還是心的功能?還是我們講的當下?肯定是離不開我們當下的覺知,是不是?大家每個人都有感受吧!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這是一種覺知吧?覺知,往往我們說手摸到才是覺,難道你眼睛看到就不是覺嗎?耳朵聽到難道就不是覺嗎?離開當下的覺知,我們又怎麼去感受當下的萬事萬物呢?當下的專注從哪兒展開的?戒定慧,講戒、講定、講慧,都是在我們當下身心上去感知的。我們每次打坐,都是主動地在做這個專注力的訓練。誦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你要每個字都念清楚,聽清楚。你能每個字都念清楚、聽清楚說明你有專注力。如果你的心溜號了,你肯定就模糊了,再有就是你嘴裏念出來了,但是你聽不到你念的,就說明你的注意力已經不在這了,那是一個分散的狀態。處在這樣一個分散狀態的時候,我們看事情就看不清楚了,看不清楚就自然做不出正確的判斷,你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能力都會降低。你們說誦經是不是在我們身心上做實驗?這種實驗是開發我們無量智慧的實驗。

  所以,爲什麼佛教能夠存在這麼多年?——幾千年。如果它對每個時代的人沒有貢獻的話,它早被大家遺忘了。佛教,它絕對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它是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一個是知見、見解,它讓我們明白,是理論;二就是要你自己去證明。六道輪回到底有沒有?講的叁界,欲界、色戒、無色界,到底有沒有?《西遊記》裏面,孫悟空在菩提老祖那得道以後先去找閻王,幹什麼呢?在生死簿上把他的名字刪去,然後號稱自己“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營員七:我從側面說一下平常心。我吃素是一個機緣,當時我接受一只很小的小狗,我把東西嚼碎了喂它,爲它收拾大小便,因爲需要喂養它,我們學校的葷菜又比較貴,所以我就慢慢地吃素了。素食以後,我發現生活真的會改變,覺得自己的感覺器官比平時細致了很多,我覺得這跟平常心也有些關系,之後我做事,也慢慢更能靜下心來去體會。可能我講得有些偏,但也算是我對平常心的一種曲線接觸吧?

  明基法師:平常心包括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能想到把嚼碎的東西喂狗,那是對自己愛心的培養,真正是一種愛心的展現、展示,可能這段因緣對自己善心的啓發會有很好的幫助。從佛教來講,爲什麼要吃素呢?佛教的生命觀是所有的生命都能成佛。從我們自己來講,很少能想到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來怎麼樣,一根刺紮上去都很疼,蚊子要吃自己的血肯定要拍死它。(衆笑)我們的平常心是這樣的平常心,平常的思想狀態。那我們不殺生、不吃肉,吃素,其實是保護了我們的慈悲心,自己心裏的慈悲。

  營員八:我覺得平常心是,有所追求,但是不刻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裏的一句話,還有一句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具體的理解就是,每個人此刻的我跟過去的我、將來的我都不一樣。我從小就認爲人生沒意義,但是爲了媽媽,我還是想讓她過好些的日子;後來我媽去世了,這時候我覺得所有的一切都幻滅了;後來我接觸了佛法,到寺院裏住了一個月,後來就下山了。我媽媽對我的希望是讓我做一個讀書人,所以我一直讀到博士。很幸運,我來到了柏林禅寺,遇到了禅。生活中經曆了很多,很榮幸來到柏林禅寺。

  明基法師:佛法絕對會給我們最最正確的人生選擇,並不是說讓我們都出家,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但是每個人都需要降服自己內心的煩惱,找到生命的真谛,或者人生宇宙的真實。打個比方,我們現在都還活著,但是當這口氣不來,死的時候,如果真的是像夢裏有個我一樣離開了這個身體,你回過頭來發現自己的身體被別人燒成灰,但是你又沒機會再做別的選擇,那個時候只有後悔。但是恰恰我們在座的所有人,都有了一個最殊勝的、最寶貴的因緣——接觸到佛法,佛經裏面講的就是生命的真谛,宇宙人生的真實。

  禅本身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什麼是不生不滅的自己。禅就是點亮我們生命火炬的,它能照亮我們盡未來際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也就是說我們從今天乃至未來的無數次生命,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當人有了信仰、有了方向之後,你做什麼事情都會踏踏實實的,而慈悲就是這火炬的光芒。因爲智慧和慈悲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們從離開當下的心來討論智慧和慈悲的話,那永遠是理論到理論,跟自己沒關系。如果是開發自己內在生命中的智慧和慈悲的話,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每一次的打坐、每一次的誦經,都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觀察。所以每一個學佛的人,無論是從事哪一個行業,他都是大科學家,研究生命、宇宙人生真理的大科學家,在自己身心世界裏面實踐的大科學家。

  從大家的精氣神來看,我覺得大家都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這是一個鍛煉的機會,也是一個互相結善緣的機會。在座的有位年齡稍大些的,可能跟我差不多,也請您將您精彩的人生片段來和大家分享。

  營員九:我是來學習的,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點點我的理解。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在南懷瑾老師的書上講過,對于古生物進化,所謂科學的描述是不可信的,比方說從地底下挖出一塊泥巴,說曾經發生過什麼什麼。因爲我是學古生物學的,對這一塊有所了解。進化論這些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都曾經困擾過大家,我覺得南老師的這個說法非常好,就是說有曆史嗎?曆史這個東西都是根據現在的“泥巴”——這些遺迹、這些化石,然後編出來的一個看圖說話,它一切的來源就是我們現在考古學拿到的這些東西,有的東西是現在的化石,過去的曆史是我們根據這些化石編出的故事。所謂這些考古學家、曆史學家現在做的活,就是比賽誰編的這個故事能夠解釋更多的這些東西,也就僅此而已。所以說到這個過去心不可得,其實過去的一切它們存在于當下,恐龍就是當下的化石,曆史上的恐龍,那是個故事。所以你要想體悟真實的東西,你不要去那些故事裏去尋找,只有現在的這一瞬間,才是我們有可能契入真實的一個點。

  明基法師:未來心不可得,怎麼說呢?因爲我們大部分是初學佛。既然初學佛,我們覺得自己認識、思維的世界依然是像這個杯子一樣真真實實地,我喝的這口水能解渴,都是實實在在地,但是可以打個問號。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從無常的概念來講,我們覺得自己想牢牢抓住一個東西,可能我們上當了。這就涉及到什麼?真實。什麼是真的?我們總想找一個不變的東西,我們的思維慣性裏面,我們的感覺裏面總是這樣的,所以煩惱永遠會存在。

  師父提倡生活禅日課,也是我們大乘佛法裏面精髓所在的經典,早晨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我們現在的功課。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最大的責任心和承擔的精神、擔當的精神。那你擔當了,我們的心髒只有這麼大啊!是吧?你把什麼都往裏面裝,它是要爆炸的。那怎麼辦呢?晚課《金剛經》告訴我們開般若智慧,放下一切的包袱,心無所住,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我們的心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不是說你對這些沒有認識,而是你真正地認識了,你真正地觀察透徹了,才能達到無住。無心即是有心,是不二的、統一的、身心一元的一個生命境界。我們都講,人的格局決定結局。你站在哪個高度上,高高山頂立,那就是《金剛…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