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通过一个理解,或者是自己生命中经历一段事情,来互相分享。能够达到平常,是要自己有一个修炼的过程,或者是说修养的过程,是自己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为之奋斗的一个过程。要说难的话,可以说是相当相当困难。
营员五:过去发生的、觉得很大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觉得已经过去了;现在遇到的事情不好过。如何修行让自己更有智慧,能够成功呢?
明基法师: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它那个力量慢慢会削弱,除非刺激太大,感情上的或者财产上的。但是为什么现在面对的事情就不好过呢?是因为以前就没过去,它在我们心里那种业的力量依然存在。所谓的修行呢?真的就是拿去我们心里烦恼的,或者是淡化、转化。你看,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现在我们这么讲,还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这种思维状态。这种切身的感受,打个比方,人在20岁的时候,对生命是一种看法,你到30岁的时候绝对和20岁不一样,你等到40岁时又不一样。你人生经历的事情不同了,那对这句话的感受、对修行的感受也是会变化的。
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让我们训练一种力量,实践见解层面的平常心,来转化我们心里负面情绪的影响,让自己越来越能够控制住自己,那是无论在什么境界中都能控制自己。控制这个词本身还是有种勉强,第一步是控制,然后变成一种自然,达到自然就是一种平常状态,它已经转化了心里那种负面的力量了。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方法无外乎戒定慧。从佛教来讲,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行为规范,简单地讲,这就是戒;定,谁都想有定力,谁都不想出丑,不想当众失态,谁都想达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那种境界,定力本身就说明你内在精神力量是大的,而且是你永远都不会失败,人的失败是你的精神被打倒了;然后智慧,智慧是人人都需要的、都渴望的,因为人能够成功,可能就是比别人看得多一点、想得远一点。这些概念都还是抽象的,那么如何来落实呢?得自己实践才行。
营员六:我现在是博士生,快毕业了。我的感觉是人越大定力越差,老师说我应该提高做事情的专注度,就是要活在当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感受,但是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还是很难。
明基法师:活在当下,训练这种专注力,它就是定力的一个训练,训练我们当下的这个觉知。那么如何理解当下?我们现在眼睛打开,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这是眼睛的功能吗?还是心的功能?还是我们讲的当下?肯定是离不开我们当下的觉知,是不是?大家每个人都有感受吧!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这是一种觉知吧?觉知,往往我们说手摸到才是觉,难道你眼睛看到就不是觉吗?耳朵听到难道就不是觉吗?离开当下的觉知,我们又怎么去感受当下的万事万物呢?当下的专注从哪儿展开的?戒定慧,讲戒、讲定、讲慧,都是在我们当下身心上去感知的。我们每次打坐,都是主动地在做这个专注力的训练。诵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你要每个字都念清楚,听清楚。你能每个字都念清楚、听清楚说明你有专注力。如果你的心溜号了,你肯定就模糊了,再有就是你嘴里念出来了,但是你听不到你念的,就说明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这了,那是一个分散的状态。处在这样一个分散状态的时候,我们看事情就看不清楚了,看不清楚就自然做不出正确的判断,你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都会降低。你们说诵经是不是在我们身心上做实验?这种实验是开发我们无量智慧的实验。
所以,为什么佛教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几千年。如果它对每个时代的人没有贡献的话,它早被大家遗忘了。佛教,它绝对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它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一个是知见、见解,它让我们明白,是理论;二就是要你自己去证明。六道轮回到底有没有?讲的三界,欲界、色戒、无色界,到底有没有?《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得道以后先去找阎王,干什么呢?在生死簿上把他的名字删去,然后号称自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营员七:我从侧面说一下平常心。我吃素是一个机缘,当时我接受一只很小的小狗,我把东西嚼碎了喂它,为它收拾大小便,因为需要喂养它,我们学校的荤菜又比较贵,所以我就慢慢地吃素了。素食以后,我发现生活真的会改变,觉得自己的感觉器官比平时细致了很多,我觉得这跟平常心也有些关系,之后我做事,也慢慢更能静下心来去体会。可能我讲得有些偏,但也算是我对平常心的一种曲线接触吧?
明基法师:平常心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能想到把嚼碎的东西喂狗,那是对自己爱心的培养,真正是一种爱心的展现、展示,可能这段因缘对自己善心的启发会有很好的帮助。从佛教来讲,为什么要吃素呢?佛教的生命观是所有的生命都能成佛。从我们自己来讲,很少能想到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怎么样,一根刺扎上去都很疼,蚊子要吃自己的血肯定要拍死它。(众笑)我们的平常心是这样的平常心,平常的思想状态。那我们不杀生、不吃肉,吃素,其实是保护了我们的慈悲心,自己心里的慈悲。
营员八:我觉得平常心是,有所追求,但是不刻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的一句话,还有一句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具体的理解就是,每个人此刻的我跟过去的我、将来的我都不一样。我从小就认为人生没意义,但是为了妈妈,我还是想让她过好些的日子;后来我妈去世了,这时候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幻灭了;后来我接触了佛法,到寺院里住了一个月,后来就下山了。我妈妈对我的希望是让我做一个读书人,所以我一直读到博士。很幸运,我来到了柏林禅寺,遇到了禅。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很荣幸来到柏林禅寺。
明基法师:佛法绝对会给我们最最正确的人生选择,并不是说让我们都出家,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都需要降服自己内心的烦恼,找到生命的真谛,或者人生宇宙的真实。打个比方,我们现在都还活着,但是当这口气不来,死的时候,如果真的是像梦里有个我一样离开了这个身体,你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身体被别人烧成灰,但是你又没机会再做别的选择,那个时候只有后悔。但是恰恰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有了一个最殊胜的、最宝贵的因缘——接触到佛法,佛经里面讲的就是生命的真谛,宇宙人生的真实。
禅本身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什么是不生不灭的自己。禅就是点亮我们生命火炬的,它能照亮我们尽未来际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也就是说我们从今天乃至未来的无数次生命,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当人有了信仰、有了方向之后,你做什么事情都会踏踏实实的,而慈悲就是这火炬的光芒。因为智慧和慈悲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从离开当下的心来讨论智慧和慈悲的话,那永远是理论到理论,跟自己没关系。如果是开发自己内在生命中的智慧和慈悲的话,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每一次的打坐、每一次的诵经,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所以每一个学佛的人,无论是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是大科学家,研究生命、宇宙人生真理的大科学家,在自己身心世界里面实践的大科学家。
从大家的精气神来看,我觉得大家都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一个互相结善缘的机会。在座的有位年龄稍大些的,可能跟我差不多,也请您将您精彩的人生片段来和大家分享。
营员九:我是来学习的,我就跟大家分享一点点我的理解。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南怀瑾老师的书上讲过,对于古生物进化,所谓科学的描述是不可信的,比方说从地底下挖出一块泥巴,说曾经发生过什么什么。因为我是学古生物学的,对这一块有所了解。进化论这些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都曾经困扰过大家,我觉得南老师的这个说法非常好,就是说有历史吗?历史这个东西都是根据现在的“泥巴”——这些遗迹、这些化石,然后编出来的一个看图说话,它一切的来源就是我们现在考古学拿到的这些东西,有的东西是现在的化石,过去的历史是我们根据这些化石编出的故事。所谓这些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现在做的活,就是比赛谁编的这个故事能够解释更多的这些东西,也就仅此而已。所以说到这个过去心不可得,其实过去的一切它们存在于当下,恐龙就是当下的化石,历史上的恐龙,那是个故事。所以你要想体悟真实的东西,你不要去那些故事里去寻找,只有现在的这一瞬间,才是我们有可能契入真实的一个点。
明基法师:未来心不可得,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大部分是初学佛。既然初学佛,我们觉得自己认识、思维的世界依然是像这个杯子一样真真实实地,我喝的这口水能解渴,都是实实在在地,但是可以打个问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从无常的概念来讲,我们觉得自己想牢牢抓住一个东西,可能我们上当了。这就涉及到什么?真实。什么是真的?我们总想找一个不变的东西,我们的思维惯性里面,我们的感觉里面总是这样的,所以烦恼永远会存在。
师父提倡生活禅日课,也是我们大乘佛法里面精髓所在的经典,早晨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我们现在的功课。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最大的责任心和承担的精神、担当的精神。那你担当了,我们的心脏只有这么大啊!是吧?你把什么都往里面装,它是要爆炸的。那怎么办呢?晚课《金刚经》告诉我们开般若智慧,放下一切的包袱,心无所住,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我们的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是说你对这些没有认识,而是你真正地认识了,你真正地观察透彻了,才能达到无住。无心即是有心,是不二的、统一的、身心一元的一个生命境界。我们都讲,人的格局决定结局。你站在哪个高度上,高高山顶立,那就是《金刚…
《十八届:分组茶会——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