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6歲卻講得很出色,說明我破格錄取他還沒有犯錯誤。(衆笑)
營員五(男):我來自蘭州大方經典學校,這次來也是因爲校長來學習的。在來之前我就是有信仰的叁寶弟子,我按照時間順序說一下我對平常心的體會。
首先是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生活非常得規律,每天早上起來跑步,然後去操場上背單詞,然後就去吃早點,然後上課。每天按著那樣一個規律去走,感覺到人是非常舒服的。
上了大四之後,經曆了一次考研,有一句話就是研究學問要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但是在大四的時候,我們去小學實習,在小學全身心地投入去教那些孩子,考研也就因此失敗了,但是並沒有感覺特別地沮喪。因爲我知道,你要想有收獲就要先付出,佛教講因果嘛,有因必有果。再一個原因也許在因地裏就沒有這樣的福報,所以也就上不了這個研究生。所以我想得很開,就去了這所學校上班了。到這所學校之後,生活就更有規律了,我們早上上課之前先要行禮,之後念感恩詞,然後一切的行住坐臥是非常規矩的,乃至于吃飯的時候,跟寺院的過堂差不多,只不過碗是一個,不是兩個。
但是有件事情,我班上有個孩子,九歲,他非常聰明,每次考試都能考到九十分以上,但是他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氣,就是他喜歡偷東西,他看見別人什麼東西好就偷什麼東西,我就非常地苦惱,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對他進行思想教育,因爲他是山西人,他奶奶把他千裏迢迢地帶到我們學校來,希望他能改掉這個毛病。我就一遍一遍給他講道理,然後在小長假的時候把他帶回家去,想跟他更親近地交流一下。沒想到回校第二周的時候,我把水果和牛奶都留給他了,他還是偷了我放在櫃子上的餅幹。我當時非常氣憤,就罰了他、說了他,罰得很厲害,當時我基本讓他有一個月的時間不怎麼舒服。當然法師講過,你讓別人不舒服,你自己肯定也不舒服,我真的體會到。後來我就讓他在每次活動時站著看,因爲你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要自由,紀律是前提保證,我就讓他站在那裏,然後別的孩子在玩。這樣校長看到,我們校長是蘭州大學哲學學院的一名教授,他自己從2006年創辦了這所學校到現在爲止。我們校長告訴我說:“這個孩子偷東西的習氣不是一世的,或許是曆劫他就有這樣的習氣。但是他爲什麼投生爲人呢?或許就是因爲他信佛,因爲那孩子他奶奶信佛,他也信佛。校長的話,令我感覺一下子想通了,因爲這樣一個習氣,你能改變得了嗎?也許就是你的因緣,或許前世你欺負了人家、偷人家的東西,所以這一世人家就來做你的學生,是這樣的因緣。校長說完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感覺我不是那麼氣憤了,就能放下了一點,但是完全放下,我感覺還是做不到,還是有一點點生氣的感覺。這之後,師父講了那麼多,又有了一些體驗,才稍微能釋懷一點點。
另外想跟大家分享幾句話,一句話就是剛才那位師兄說的“生命在呼吸之間”,第二句就是“活在當下”,就是當下的每一念。像我們提醒學生時,當他吃飯很慢的時候,你如果催他,他會吃得很快,但是你想想,這個飯如果吃到孩子胃裏面,孩子會是怎樣一種感覺。所以與其你催他,不如你告訴他,你當下在幹什麼,這樣他立馬會提起這個念頭來:“哦,我在吃飯,那麼我就要認真地吃飯。”下一句就是今天那位師父說的“本分事是禅,平常心是道”,這些話非常有道理。
明影法師:這位營員他講的很好,他裏面講了很多重要的內容。其中一個就是偷東西就不持戒了,不持戒就會導致痛苦,導致被懲罰,就不會有平常心。所以說:持戒、持好戒、持戒修行,就是平常心的前提。另外,他講到了一個認識很好,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問題,我們的心才能平常,不然我們就生活在情緒、不接受乃至于憤怒當中,所以包容心也是我們平常心的一個前提。
鍾玲教授:剛才聽這位營員講,知道你不斷地在反省自己,你對那個孩子這個方法試試,那個方法試試,後來效果不佳,你懲罰他,接下來你又在反省自己,這個就是你對自己意念的掌握,你做得非常好。
剛才明影法師所講的要做到平常心,的確需要有很多的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是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心胸來包容別人如何對待你,或者是包容自己,就是自己達不到的事情,你想要做到更好,首先要原諒自己,然後讓自己做到最好。
營員六(男):老師好!大家好!我來自北京,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
12歲之前,因爲我父親在國外工作,所以我基本的狀態就是兩叁年在國內,兩叁年在法國,兩叁年在南非,然後再回國上兩叁年。當時我的心情基本上是一個非常痛苦的狀態,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安定,每生活兩叁年,適應了一個喜歡的地方的時候,我又離開了,就是這樣輪回,我持續過兩叁次。那個時候生活告訴我沒有平常心,現實告訴我你必須去適應現實,你沒有選擇,只能去面對你當前面對的人。所以我可以驕傲地說,我承擔了很多我這個年齡不應該承擔的東西。無論是快樂——我會見到很多不應該是我享受的東西,但是它擺在你面前;還是痛苦——你會去做很多你不應該去做的事情,但是它也擺在你面前,很多時候你會如此。
12歲以後,我父母認爲他們賺錢的生涯已經結束了,所以他們在全國各地一些地方辦了一些小學堂,這個時候我和我的同學就遇見了。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我才真正……我七歲接觸佛學,很慚愧的是,我是在國外接觸到的。其實今天這個主題,讓我非常感動的地方就在于我是先接觸的平常心這種佛學理論,然後才接觸到宗教的這層外衣,因爲我回國後大部分時間是跟隨著南懷瑾先生,這期間我非常喜歡那種灑脫的學習風格,但是我也同時接觸到一些負面的東西。在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佛法的同時,我認識到:我最應該依靠的、我最應該適應的並不是這個環境——誰開心了、誰不開心了,這個環境好了適合我,不是這些東西,而要真正的適應的是我自己,因爲如果無法適應這一切,我永遠無法適應這個世界,就會永遠地痛苦,我只有適應了自己,我只有找到我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這就是我對平常心的理解。謝謝!
鍾玲教授:這位營員所面臨的可能不是一般平常孩子面臨的,你所講的去到一個新的環境,你要去適應新環境,剛剛適應差不多了,又換了一個環境,你要完全從頭來。這其實是非常艱難的,這小孩子心裏沒有變態就不錯了。(衆笑)
營員六(男):沒錯,當時我父母不能回來,讓我一個人回來。當時我其實還不到十歲,回來上學,我上了五年級,根本沒正經上過學。
鍾玲教授:後來你悟到了要適應的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要適應自己是怎麼回事,應該先要找到自己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是非常要緊的,也許這也是要達到平常心的條件吧,條件就是要找到自己。
明影法師:對,條件就是自己,這是關鍵的關鍵。
他裏面還講到一個接受,相當于他很小就經曆不斷地適應一個新環境,相當于一種異常教育。
鍾玲教授:異常環境、異常教育。
明影法師:他能學會接受,接受變化、接受問題,從不得不接受,養成接受的態度。
鍾玲老師:煅煉了接受的能力。
明影法師:接受的態度是平常心的前提、也是原因,接受的態度能夠給我們帶來平常心。
好,下面這一個是我們的老營員
營員七(女):對于柏林禅寺我有不盡的感恩,爲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個,1991年我來過柏林禅寺,參加過一個禅七。當時這裏就有一個古塔,還有幾棵古柏,是小平房,我們睡的地上鋪的都是草簾子,被蚊子咬得一身的包。但是就是這樣,一下子就把我教會了如何去做一個女人。那年我25歲,我是個老師,從來過柏林禅寺之後,我這些年除了在學校裏面認真地教書以外,回家更多的就是把精力用在相夫教子上。現在孩子18歲,我陪孩子重新活了18年,這18年就一直陪孩子,自己在家裏學習傳統文化,給孩子一種這樣的教育。我這次來到柏林禅寺以後呢,我很舍不得離開這裏,除了咱們有活動以外,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個院子裏面轉悠,其實一種是追憶,一種是覺得在這麼人傑地靈的地方,我一定要在這裏收獲一些啓發和覺悟。另外就是我很關注這裏,我經常在網上看咱們柏林禅寺興旺發展,特別是我見到了久仰了夏居士,我特別感謝,今天你們營員能夠享受這樣的待遇,我由衷地感謝我們曆代先輩和咱們在座的人的共同努力,因爲我知道過去曾經是什麼樣子。這是第一點,我要說感恩。
第二個,我是覺得佛學和佛教文化引導我做了一個很平平常常的女人,剛才夏居士的發言,她的那種平常心,她在日常生活當中感受到的那一些祥和,那一些自在我都有一些同感。所以我覺得,生活當中,我在我的職業生涯和我這個做家長的生涯當中,我就是以一顆平常心來做的,我就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眼前發生的任何的事情,包括做老師和做一個教育型的家長來講,都會有一些禅意,而且有很大的智慧。這樣做的家長,不會累,不會煩,也會很有歡喜心。在這裏我告訴我們這些營員們,以一顆平常心去做,你會做得很踏實;以平常心去做,你會做得很歡喜。我們平凡的人生,認真地去活,我們都會很祥和。其實平凡小事也有歌,無需其他人去歌頌、去贊美,只要腳踏實地地去做,我們都會很祥和的。阿彌陀佛!
鍾玲教授:腳踏實地地活,對平常心來講,我想非常重要。就像喝茶的時候細細體味這個茶,或者在這個場合喝茶時,體味著大家都在很虔誠、用心地在喝茶,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地活,那實實在在地活也是平常心的一種實踐。
明影法師:在生活中只有實實在在地活,才能夠有平常心。
營員八(男):談談自己對平常心的理解,從一件事情上來說一說吧。
我原來胃口特別大,非常喜歡吃東西,非常喜歡吃各種各樣好吃的東西,後來就弄得自己很胖。剛才…
《十八屆:分組茶會——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