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平常心是道”——趙州禅的特色(明堯)▪P3

  ..續本文上一頁雲峰文悅禅師,大愚守芝禅師之法嗣,出家後,在大愚禅師座下呆了很長時間,但未入道。一日,獨自來到方丈室,請求大愚禅師開示。大愚禅師問:“來何所求?”文悅禅師道:“求心法。”大愚禅師道:“*輪未轉,食輪先轉。後生趁色力健,何不爲衆乞食?我忍饑不暇,何暇爲汝說禅乎?”文悅禅師不敢違命,于是從第二天開始,便外出爲寺衆乞食。過了一段時間,大愚禅師應邀移住翠岩,文悅禅師把化緣所得上交給寺院常住之後,又前往翠岩,請求開示。大愚禅師道:“佛法未到爛卻,雪寒,宜爲衆乞炭。”文悅禅師只好又奉命四處乞炭。乞炭完畢之後,文悅禅師又來到方丈室,請求大愚禅師指點。大愚禅師道:“堂司(維那寮,負責指導僧衆)阙(缺)人,今以煩汝。”文悅禅師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但是內心很不高興,抱怨大愚禅師只一味地讓他幹苦差事,卻不爲他開示心地法門。一天,文悅禅師正坐在後架(本爲僧堂後面供僧衆洗面之處,因其側多設有廁所,故又稱架房)裏方便。突然挂在木架上裝水用的木桶的桶箍斷了,從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悅禅師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打斷了念頭,當即便開悟了,終于明白了大愚禅師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興又感激。于是他一邊走,一邊穿僧伽梨衣,上丈室禮拜大愚禅師。大愚禅師迎出來,微笑道:“維那,且喜(表慶幸,猶言幸虧、幸喜,恭喜)大事了畢。”文悅禅師心中激動得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一再禮拜叩謝。文悅禅師悟道後,爲報師恩,繼續留在大愚禅師身邊,服勤八年。後出世傳法,住翠岩。

  盤山寶積禅師悟道——

  幽州盤山寶積禅師,馬祖道一禅師之法嗣,生平不詳。

  一般人開悟都離不開善知識的隨機點撥。而盤山寶積禅師的悟道因緣卻頗爲奇特,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據《五燈會元》記載:

  有一天,寶積禅師從市場上經過,看見有一位客官正在買豬肉,客官告訴屠家說:“精底(瘦肉),割一斤來!”屠家把刀“啪”地一聲放在肉案上,叉著手說道:“長史!那(哪)個不是精的?”寶積禅師一聽,忽然有省。

  後來又有一天,寶積禅師剛走出寺門,就碰見一群人正擡著棺材送葬。送葬隊伍的前頭,有一位歌郎正搖著鈴铛,拖著長腔唱道:“紅輪決定沈西去,未委(不知)魂靈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後面的帳幕下死者的兒子悲傷地哭道:“哀啊哀啊!”寶積禅師一聽,豁然大悟,身心踴躍,當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馬祖,馬祖印可了他。

  樓子和尚悟道——

  一天,樓子和尚行腳,偶然經過一街市。在一家酒樓下,他發現自己的襪子帶兒松了,于是便停下來,彎腰整理襪帶。忽然聽得酒樓上傳來了伴娘的歌聲,唱道:

  ……你既無心我也休……”樓子和尚一聽,忽然大悟。

  因此,時人皆稱之爲樓子和尚。

  (四)如何修道——用平常心過平常生活

  道雖然須臾不曾離,但功夫卻是須臾不得離,否則落入狂禅。

  念頭是非常微細的。一念之間有九十個刹那,一個刹那有九百個生滅。

  有僧問曹山本寂禅師:“學人十二時中如何保任?”曹山本寂禅師道:“如經蠱毒之鄉,水不得沾著一滴。”

  平常心是道的第四層意義:以平常心過平常生活。

  安住于當下,把閑閑無事、無求無得的心態,以及平等無分別之覺照功夫,落在當下、當念、當機、當處。叁個要點:

  (1)安住當下;(2)閑閑無事、無求無得的心態;(3)平等無分別之覺照。

  1、把握當下,直下承當

  當我們對“一切現成”,也就是對“道在作用,道在當下,道遍一切時處(在時間上是不間斷的,在空間上是不間斷,在心態上是不間斷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等産生了決定的信解之後,在修行的功夫上,就是要直下承當。

  所謂“直下承當”,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就是把修行、解脫、成佛,落實在當下、當念、當機(正在做的事情、正在從事的活動)、當處,在念頭上即信即解即觀即證。

  具體到日用修證,直下承當包括四個主要方面的內容——

  (1)在當下承當:不向過去求,不向未來求,不留戀過去曾經有過的好的覺受,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未來。如果當下不能承當,希望將來某個時候能承當,那很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妄想。

  (2)在當念承當:煩惱心念起時,當下照破,轉爲道用,不要賊過張弓。圓悟克勤禅師講,“未生之前,坐斷要津;正生之時,有照有用;已生之後,自救不了”。如果當念不能承當,希望換一種心境時能承當,那不是祖師禅行人應有的心態。

  (3)在當機承當:在當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承當,而不是虛度正在做的事情,把用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想要做或者將要做的事情上。如果當機不能承當,希望幹其他事情或工作時能承當,那根本是一種靠不住的妄想。

  (4)在當處承當:如果你在車上,車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在廁所,廁所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在走路,腳下的路就是你的道場。不要錯過當處,不要把修行用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想象的理想場所上。如果當處不能承當,希望在其他場所時能承當,那同樣不是真正禅者的態度。

  直下承當是一種真實的功夫,是真達不疑之後的見到位、信到位、觀到位和證到位。真無心,才能真承當;要真承當,必須是真無心。

  如果你正在廚房裏洗碗,廚房就是你的道場,洗碗就是你的修行。洗碗的時候只是洗碗,不起心動念,清清楚楚。不要一邊洗碗,一邊想著趕緊把碗洗完、好早點進佛堂念經拜佛坐禅。

  如果你走在路上,路就是你的道場,走路就是你的修行。走路就是走路,心裏閑閑自在的,無事人一般,對整個走路的覺受了了分明,再沒有第二念。不要一邊走路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或者想早點回家做功課。

  當我們遇到某個不愉快的事情、內心起了煩惱的時候,這個念頭就是你的道場,即時覺察這個煩惱的念頭,不隨它流轉,當下消化它,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斷相續心”,這個就是你的修行。煩惱的念頭生起時,不要說“等我的煩惱過去之後我再好好修行”。

  當我們置身于一個自己並不如意的環境中時,那個環境就是你的道場,在那個環境中所遇到的每一件煩心的事、所遇到的每一個讓你不高興的人就是你修行的內容,正視它,承當它,最後轉化它,不要說“等我換到一個好的環境中,我再好好地修行”。

  修行就在當下,不要放棄了當下,幻想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中修行。對修行環境的過分要求,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分別。

  開善道謙禅師悟道因緣——

  開善道謙禅師,大慧宗杲禅師之法嗣,本郡人。道謙禅師出家後,即遊方參學。曾前往京師,依圓悟克勤禅師,無有省發。後依大慧宗杲禅師,居泉南。宗杲禅師後來移居徑山,開法接衆,道謙禅師亦隨往而執侍。

  一日,宗杲禅師令道謙禅師前往長沙給紫岩居士張公送信。道謙禅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禅二十年,無入頭處。更作此行,決定荒廢。”

  他的友人宗元禅師聽說之後,叱責他道:“不可在路便參禅不得也,去,吾與汝俱往。”

  道謙禅師不得已,只好前往長沙。

  在途中,道謙禅師流著眼淚,告訴宗元禅師說:“我一生參禅,殊無得力處。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應去?”

  [這一句話,道出天下很多學人的共同心病:喜靜不喜動,執著于寺院裏的用功形式,在世俗的生活中提不起工夫。從宗門的角度看,這仍然是一種二邊執著。真正的禅是不分時間、地點和場合的。像六祖所說,“掄刀上陣亦得”。]

  宗元禅師道:“你但將諸方參得底,悟得底,圓悟(克勤)、妙喜(宗杲)爲你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可替底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承當、應付)。”

  道謙禅師便問:“五件者何事,願聞其要。”

  宗元禅師道:“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駝(同“馱”,背負)個死屍路上行。”

  [這一段開示真是高妙!說其高妙,仔細一想,亦不過是一句大實話而已。宗下所講的本分事本來就是如此平淡,並不像有些人所宣揚的那樣玄之又玄。]

  道謙禅師一聽,言下領旨,高興得不覺手舞足蹈。

  宗元禅師道:“你此回方可通書。宜前進,吾先歸矣。”

  于是宗元禅師當即回到徑山,道謙禅師則繼續前往長沙,半年才回來。

  宗杲禅師一見道謙禅師,大喜,說道:“建州子,你這回別(與以往不同)也。”

  2、老實做功夫——正念工程

  抓住正念之點——強化功夫意識——觀照生活單元——從點到面,從生到熟,從有爲到無爲。

  在每一個生活單元中,按如下幾個步驟去做:

  (1)回歸呼吸,凝神靜氣;

  (2)安住當下,心行合一;

  (3)心中無事,不起心動念;

  (4)保持覺照,清清楚楚。

  

《十八屆:“平常心是道”——趙州禅的特色(明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