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峰文悦禅师,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出家后,在大愚禅师座下呆了很长时间,但未入道。一日,独自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开示。大愚禅师问:“来何所求?”文悦禅师道:“求心法。”大愚禅师道:“*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色力健,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禅乎?”文悦禅师不敢违命,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便外出为寺众乞食。过了一段时间,大愚禅师应邀移住翠岩,文悦禅师把化缘所得上交给寺院常住之后,又前往翠岩,请求开示。大愚禅师道:“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文悦禅师只好又奉命四处乞炭。乞炭完毕之后,文悦禅师又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指点。大愚禅师道:“堂司(维那寮,负责指导僧众)阙(缺)人,今以烦汝。”文悦禅师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内心很不高兴,抱怨大愚禅师只一味地让他干苦差事,却不为他开示心地法门。一天,文悦禅师正坐在后架(本为僧堂后面供僧众洗面之处,因其侧多设有厕所,故又称架房)里方便。突然挂在木架上装水用的木桶的桶箍断了,从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悦禅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打断了念头,当即便开悟了,终于明白了大愚禅师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兴又感激。于是他一边走,一边穿僧伽梨衣,上丈室礼拜大愚禅师。大愚禅师迎出来,微笑道:“维那,且喜(表庆幸,犹言幸亏、幸喜,恭喜)大事了毕。”文悦禅师心中激动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一再礼拜叩谢。文悦禅师悟道后,为报师恩,继续留在大愚禅师身边,服勤八年。后出世传法,住翠岩。
盘山宝积禅师悟道——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
一般人开悟都离不开善知识的随机点拨。而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却颇为奇特,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据《五灯会元》记载:
有一天,宝积禅师从市场上经过,看见有一位客官正在买猪肉,客官告诉屠家说:“精底(瘦肉),割一斤来!”屠家把刀“啪”地一声放在肉案上,叉着手说道:“长史!那(哪)个不是精的?”宝积禅师一听,忽然有省。
后来又有一天,宝积禅师刚走出寺门,就碰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送葬队伍的前头,有一位歌郎正摇着铃铛,拖着长腔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灵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后面的帐幕下死者的儿子悲伤地哭道:“哀啊哀啊!”宝积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身心踊跃,当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马祖,马祖印可了他。
楼子和尚悟道——
一天,楼子和尚行脚,偶然经过一街市。在一家酒楼下,他发现自己的袜子带儿松了,于是便停下来,弯腰整理袜带。忽然听得酒楼上传来了伴娘的歌声,唱道:
……你既无心我也休……”楼子和尚一听,忽然大悟。
因此,时人皆称之为楼子和尚。
(四)如何修道——用平常心过平常生活
道虽然须臾不曾离,但功夫却是须臾不得离,否则落入狂禅。
念头是非常微细的。一念之间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有僧问曹山本寂禅师:“学人十二时中如何保任?”曹山本寂禅师道:“如经蛊毒之乡,水不得沾着一滴。”
平常心是道的第四层意义:以平常心过平常生活。
安住于当下,把闲闲无事、无求无得的心态,以及平等无分别之觉照功夫,落在当下、当念、当机、当处。三个要点:
(1)安住当下;(2)闲闲无事、无求无得的心态;(3)平等无分别之觉照。
1、把握当下,直下承当
当我们对“一切现成”,也就是对“道在作用,道在当下,道遍一切时处(在时间上是不间断的,在空间上是不间断,在心态上是不间断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等产生了决定的信解之后,在修行的功夫上,就是要直下承当。
所谓“直下承当”,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修行、解脱、成佛,落实在当下、当念、当机(正在做的事情、正在从事的活动)、当处,在念头上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具体到日用修证,直下承当包括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在当下承当:不向过去求,不向未来求,不留恋过去曾经有过的好的觉受,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如果当下不能承当,希望将来某个时候能承当,那很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妄想。
(2)在当念承当:烦恼心念起时,当下照破,转为道用,不要贼过张弓。圆悟克勤禅师讲,“未生之前,坐断要津;正生之时,有照有用;已生之后,自救不了”。如果当念不能承当,希望换一种心境时能承当,那不是祖师禅行人应有的心态。
(3)在当机承当:在当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承当,而不是虚度正在做的事情,把用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想要做或者将要做的事情上。如果当机不能承当,希望干其他事情或工作时能承当,那根本是一种靠不住的妄想。
(4)在当处承当:如果你在车上,车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在厕所,厕所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在走路,脚下的路就是你的道场。不要错过当处,不要把修行用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想象的理想场所上。如果当处不能承当,希望在其他场所时能承当,那同样不是真正禅者的态度。
直下承当是一种真实的功夫,是真达不疑之后的见到位、信到位、观到位和证到位。真无心,才能真承当;要真承当,必须是真无心。
如果你正在厨房里洗碗,厨房就是你的道场,洗碗就是你的修行。洗碗的时候只是洗碗,不起心动念,清清楚楚。不要一边洗碗,一边想着赶紧把碗洗完、好早点进佛堂念经拜佛坐禅。
如果你走在路上,路就是你的道场,走路就是你的修行。走路就是走路,心里闲闲自在的,无事人一般,对整个走路的觉受了了分明,再没有第二念。不要一边走路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者想早点回家做功课。
当我们遇到某个不愉快的事情、内心起了烦恼的时候,这个念头就是你的道场,即时觉察这个烦恼的念头,不随它流转,当下消化它,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断相续心”,这个就是你的修行。烦恼的念头生起时,不要说“等我的烦恼过去之后我再好好修行”。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自己并不如意的环境中时,那个环境就是你的道场,在那个环境中所遇到的每一件烦心的事、所遇到的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就是你修行的内容,正视它,承当它,最后转化它,不要说“等我换到一个好的环境中,我再好好地修行”。
修行就在当下,不要放弃了当下,幻想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修行。对修行环境的过分要求,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分别。
开善道谦禅师悟道因缘——
开善道谦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本郡人。道谦禅师出家后,即游方参学。曾前往京师,依圆悟克勤禅师,无有省发。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居泉南。宗杲禅师后来移居径山,开法接众,道谦禅师亦随往而执侍。
一日,宗杲禅师令道谦禅师前往长沙给紫岩居士张公送信。道谦禅师很不愿意去,心想:“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
他的友人宗元禅师听说之后,叱责他道:“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
道谦禅师不得已,只好前往长沙。
在途中,道谦禅师流着眼泪,告诉宗元禅师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
[这一句话,道出天下很多学人的共同心病:喜静不喜动,执着于寺院里的用功形式,在世俗的生活中提不起工夫。从宗门的角度看,这仍然是一种二边执著。真正的禅是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像六祖所说,“抡刀上阵亦得”。]
宗元禅师道:“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应付)。”
道谦禅师便问:“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
宗元禅师道:“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同“驮”,背负)个死尸路上行。”
[这一段开示真是高妙!说其高妙,仔细一想,亦不过是一句大实话而已。宗下所讲的本分事本来就是如此平淡,并不像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玄之又玄。]
道谦禅师一听,言下领旨,高兴得不觉手舞足蹈。
宗元禅师道:“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
于是宗元禅师当即回到径山,道谦禅师则继续前往长沙,半年才回来。
宗杲禅师一见道谦禅师,大喜,说道:“建州子,你这回别(与以往不同)也。”
2、老实做功夫——正念工程
抓住正念之点——强化功夫意识——观照生活单元——从点到面,从生到熟,从有为到无为。
在每一个生活单元中,按如下几个步骤去做:
(1)回归呼吸,凝神静气;
(2)安住当下,心行合一;
(3)心中无事,不起心动念;
(4)保持觉照,清清楚楚。
《十八届:“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明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