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礼禅师之法嗣。曾以经王《法华经》向四明尊者请益。四明尊者突然大声喊道:“汝名本如!”本如禅师一听,言思路绝,豁然大悟。后作偈,呈其见地,曰: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两则关于修行入路之公案——
1、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玄沙师备禅师曰:“还闻偃溪水声么?”曰:“闻。”师曰:“从这里入。”
2、襄州白马归喜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初礼大阳和尚,便问:“学人蒙昧,乞指个入路。”大阳和尚道:“得(可以)。”说完便默然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大阳和尚突然召唤归喜禅师的名字。归喜禅师随即应诺。大阳和尚道:“与你个入路。”归喜禅师终于言下有省。
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即是入路。古人讲:“要见即见,拟心即差”。
范冲居士悟道——
左丞范冲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曾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守豫章。一天,范冲居士上庐山礼谒圆通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是洪州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孙。饮茶毕,范冲居士喟然长叹道:“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官场)中,去此事(悟道解脱)稍远。”道旻禅师于是呼内翰之名。范冲居士随声应喏。道旻禅师反问道:“何远之有?”范冲居士言下有省,遂礼拜道:“乞师再垂指诲。”道旻禅师道:“此去洪都有四程。”范冲居士正要拟思,道旻禅师道:“见即便见,拟思即差。”范冲居士终于豁然有省。
枢密吴居厚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吴居厚归钟陵的时候,曾拜谒过庐山圆通道旻禅师。
他告诉道旻禅师:“某往赴省试(又称会试,由尚书省举行的考试)过此(途经庐山圆通寺),过赵州关,因问前住讷老(指圆通居讷禅师):“透关底事如何?”讷曰:“且去做官。”今不觉五十余年。”
道旻禅师便问:“曾明得透关底事么?”
吴居士道:“八次经过,常存此念,然未甚洒脱在(我八次经过圆通寺赵州关,心里一直存着透关之念,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到很洒脱自在)。”
道旻禅师于是将一把扇子递给吴居士,说道:“请使扇。”
吴居士接过后,便挥动着扇子。
道旻禅师问道:“有甚不脱洒处?”
吴居士一听,忽然有省,便道:“便请末后句?”
道旻禅师于是挥扇两下。
吴居士道:“亲切!亲切!”
道旻禅师道:“吉獠舌头三千里。”
五洩灵默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一日,前往参石头希迁禅师(青原行思禅师之法嗣)。途中,灵默禅师私自念言:“若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禅师知道灵默禅师是个法器,于是方便为他开示。可惜,灵默禅师不能领会石头禅师的意旨,便起身告辞,抬脚就往外走。石头禅师坐在禅床上,也不理睬。灵默禅师刚走几步,突然,石头禅师在背后大声招呼道:“阇黎!”灵默禅师刚一回头,石头禅师道:“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灵默禅师一听,言下大悟,于是便把手中行脚用的拄杖折为两截,决定从此罢参,住在石头禅师的道场里。(参见《五灯会元》卷三)
(三)如何合道——以平常心合道
“平常心是道”的第三层意义:以平常心来与道相应。
这里的平常心就是:平等无分别,离心意识用功;一念不生,无心合道;闲闲无事,平淡自然,无所求无所得。也就是马祖所说的“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有所求、有取舍、有分别、有造作,一句话,只要是有心、有为、作意,即不平常。
1、于一念无心处合道
要合道,必须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无分别、无取舍、无造作的状态。道就在这种无分别、无取舍、无造作的状态中现前。
临济禅师的“道在目前”之开示——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尔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三祖《信心铭》中讲——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黄檗禅师开示无心合道——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地藏和尚只这个也不背——
清凉休复禅师是地藏桂琛和尚的法嗣,出家后,先是习枯定,接着又习经论,最后辗转来到地藏和尚身边。在地藏和尚座下参学了一年多,不仅未能契旨,反而因为劳累过度,身染重病,住进了涅槃堂(寺院僧众养病或垂危者所居之所)。一天晚上,地藏和尚去涅槃堂看望休复禅师,问道:“复上座安乐么?”休复禅师道:“某甲为和尚因缘背(我跟和尚的缘分不契)。”地藏和尚于是指着灯笼,问道:“见么?”休复禅师道:“见。”地藏和尚道:“只这个也不背。”休复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随即病也减轻了一大半。后来,修山主(龙济绍修禅师)前来问讯地藏和尚,休复禅师当时也在场。修山主谓地藏和尚道:“某甲百劫千生,曾与和尚违背;来此者,又值和尚不安。”地藏和尚于是竖起拄杖道:“只这个也不背。”站在一旁的休复禅师这一下子豁然大悟,从前疑滞顿时化为乌有。
黄山谷居士悟道——
元祐年间,山谷居士(黄庭坚)馆居黄龙山,参礼晦堂禅师(黄龙祖心),乞示修行捷要之处。晦堂禅师问道:“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山谷居士正要开口论对,晦堂禅师连忙打住道:“不是!不是!”山谷居士一听,迷闷不已。一日,山谷居士陪侍晦堂禅师于山间经行,恰逢岩边的一棵桂花正在盛开,清香四溢。晦堂禅师问:“闻木犀华香么?”山谷居士道:“闻。”晦堂禅师道:“吾无隐乎尔。”山谷居士一听,心中的迷闷当下释然。于是他便礼谢晦堂禅师,说道:“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晦堂禅师笑道:“只要公到家耳。”
2、离心意识用功
三平义忠禅师的“不拟心,汝自看”——
三平义忠禅师,大颠通宝禅师之法嗣……僧问:“宗门中还有学路也无?”师曰:“有一路滑如苔。”曰:“学人还蹑得否?”师曰:“不拟心,汝自看。”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药山惟俨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初礼石头和尚,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道:“恁(nèn)么(这样)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惟俨禅师茫然不知所措。石头和尚道:“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惟俨禅师于是禀石头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参礼马祖,并把曾经问过石头和尚的那个问题重新提出来问马祖。马祖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惟俨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随即便欢喜礼拜。马祖道:“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惟俨禅师道:“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护持。”(参见《五灯会元》卷五)
箬庵通问禅师亦经常开示大众道:“我者里禅,无你诸人歇足处,无你诸人依傍处,无你诸人计较抟量处,直下团热铁火焰相似。你才拟歇足,烧起脚跟了也。才拟依傍,燎却眉毛了也。才拟计较抟量,自己早打失眼睛鼻孔了也。你若一总不恁么,又有什么气息?凑泊也凑泊他不得,躲避也躲避他不得。除是你猛烈提取始得,这个猛烈提取已是蹉过多时也。到这里,你诸人作么生?”(《续指月录》卷十九)
古代祖师接引学人时,多通过逼拶的方式,让人于心意识不行处,彻见自己的佛性。
圆悟克勤禅师正居天宁寺接众。一天凌晨,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中仁禅师正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3、闲闲无事,无所求无所得,自然平淡
道不属有为之造作。道总是在一念不生处现前,在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相应。
天童正觉禅师讲,“无心体得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龙牙居遁禅师讲,“寻牛须访迹,学道贵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德山和尚讲——“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休去歇去的目的,就是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前后际断、一念不生处,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开悟总是在闲闲无事、不经意间发生的。太着意反而不能开悟。
云峰文悦禅师悟道——
南岳…
《十八届:“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明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