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赵州禅的特色
明尧居士
(2011年7月23日下午于文殊阁)
(一)“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
1、赵州禅师以本分事接人而著称。
吃茶去,洗钵去,摘杨花,庭前柏树子……。
赵州示众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着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
本分事接人,就是以最直接、最寻常的方式,直指学人的真心(本来面目),令人见性成佛。
2、本分事接人之禅风,体现了“平常心是道”这一宗门理趣。平常心是道同时也是禅宗的心法所在。赵州和尚是这一理念的最典型的实践者。
有僧问赵州和尚:“了事的人如何?”师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著衣吃饭。”学云:“著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
赵州著衣吃饭与寻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大珠慧海禅师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可以作为注脚。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一日,源律师问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3、理解了“平常心是道”,也就理解了禅;因为它对“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如何合道?”、“如何修道”等关键问题,都作了最究竟的开示。
(二)“平常心是道”所对治的修行时病
我们一般人以平常心的理解,更多地是停留在“平淡,自然,不执著,不要神秘化”这一层意义上。
如果从“平常心是道”提出的历史背景来看,就会发现它是对整个祖师禅法的高度浓缩,内涵极为丰富。
四种修行时病:
1、心外求法。
赵州云:“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觅一个道人无。”
2、离开当下之日用求法。
3、将修行的受用和证验神异化。
蒲州麻谷宝彻禅师,一日,同南泉二三人去谒径山,路逢一婆。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
4、用生灭之心意识求法。
修行人不得力,大都缘于用心意识或者生灭心用功。
越修越复杂。加法,转加系缚。
越修越劳累、紧张。心里变成战场。修行本来是远离战争。
执著心越强。修行是放下、减法,而很多人却在做加法。
现实四种回归:
1、回归自性。自性即佛。
2、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3、回归平淡。在生活中证自在。
4、回归无心。离心意识,无心合道。
这四种回归,体现了祖师禅的特色——即将修行生活化,把修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三)历代祖师论“平常心是道”
1、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按】
(1)道不用修——说明道是本有的,本具的。
(2)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说明道是无为的。
(3)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说明道是远离二边的,不二的。
(4)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说明道遍一切时、一切处。
2、赵州禅师问南泉和尚:“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按】
(1)拟向即乖——说明道是无为的。
(2)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道不是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常住真心。
(3)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道是不二的,远离二边的。
3、长沙景岑禅师,南泉和尚之法嗣。僧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按】说明道不离寻常日用,寻常日用皆是道的表现。
4、福州报慈院文钦禅师,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之法嗣。僧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
【按】说明修道就是以平常心过平常生活。
二、“平常心是道”的修证意义
修道人必须首先面对解决的问题有四:
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如何合道?如何修道?
平常心是道究竟圆满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
1、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
2、道在哪里?道在平常日用中。
3、如何合道?以平常心合道。
4、如何修道?以平常心过寻常生活。
(一)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的第一层意义:道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心中,所谓“即心即佛”。
“平常心是道”的“平常心”是指常住真心,非生灭之心意识。
平者,平等无分别,广大无边。
常者,与生俱来的,本有的;不生不灭的;须臾不曾离;遍一切时处。
心者,灵明、自在。
1、即心即佛
大珠慧海禅师一日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参见《五灯会元》卷三)
京兆府(今西安)尸利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初参石头和尚,便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石头和尚道:“汝何从吾觅?”尸利禅师道:“不从师觅,如何即得?”石头和尚道:“汝还曾失么?”尸利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参见《五灯会元》卷五)
2、常住真心即是我们要证的大道
生灭心与常住真心:生灭心与知道生灭的;可回避的与不可回避的。
《首楞严经》两种根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憍陈如尊者的“客尘喻”。
这个不生不灭的、不可离的常住真心,就是我们的佛性。无处回避。
3、通过第一念体知常住真心
无为的、自然的、最省力的、无分别取舍的、平等包容的第一念。
(二)道在哪里——道在平常日用中
“平常心是道”第二层意义:道在平常日用中;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心态、须臾不曾离;处处都是回家之路。这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道在眼前,一切现成”。
1、道遍一切处,须臾不曾离
过去祖师的这些开示,虽然语言千差万别,但基本的精神却是一个,无非是告诉我们要对“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遍一切处”这一点信得及,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当下试图向过去和未来寻找大道,也不要离开日常生活去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大道。我们就生活在道当中,我们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道。宗门中讲,触目是道,一切现成,就是这个意思。
(1)道在当下举手投足处,须臾不曾离
临济禅师开示:“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么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
傅大士的《法身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2)道在日用中,无处回避
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道场?”赵州和尚回答道:“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天皇道悟禅师之法嗣。出家后,在道悟和尚座下执侍多年,却无所入。一日,崇信禅师入室问道悟和尚:“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自从出家跟你以来,你没有给我指示禅法心要)。”道悟和尚回答说:“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崇信禅师一听,很是诧异,便问道:“何处指示?”道悟和尚道:“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稽首、顶礼)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崇信禅师不明其意,低头良久。道悟和尚道:“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见性,要见则当下便见,思维测度即错)。”崇信禅师一听,豁然大悟(参见《五灯会元》卷七)
石头自回禅师的开示——
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见《五灯会元》卷二十)
2、入道之门,就在当下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
道既遍一切处,须臾不曾离,故生活中的在在处处都是入道之门,都是回家之路。而不仅仅是在寺院、禅堂、佛堂。
神照本如禅师的悟道偈——
神照本如法师,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
《十八届:“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明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