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

  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

  宗舜法师

  (2011年7月21日下午于文殊阁)

  

  主讲人简介

  宗舜法师,字化默,号无尽灯楼主人。佛教禅宗曹洞宗第四十九代传人。长期从事佛学研究、佛教宣传工作。现任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尼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在佛学研究方面,他治学精微,考证严谨,发表了多篇富有学术价值的佛教论文和传统文化论文,深得佛教界重视。在佛教宣传方面,他经常活跃在网站、电视台的节目中,如在凤凰网的《问道》节目里担任嘉宾,以无碍辩才诠释佛法的智慧,得到广泛好评。

  一、序言:佛法传播与当今潮流

  (一)八个字促进网络环境健康 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已经举办到第十八届了。在本届夏令营当中有很多新朋友,也有很多老朋友。所谓老朋友,有的已经参加过多届生活禅夏令营,也有的长期在这里做义工。我还在夏令营里遇到不少网友,他们是我的博客或微博上互相的“粉丝”。

  这几天有些同学在微博上直播关于本届夏令营的信息。既然如此,今天这场讲座可以稍微轻松一点,大家在听讲的过程中,愿意拍照就拍照,愿意在现场发微博就发,不必过于拘束。佛法的教育,本来就是在活泼、多样化的形式当中进行的,传统的、严肃的讲经是一种方式,我们这种新型的讲座也是一种方式。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千里穿越,和我们大家相会在柏林禅寺,共同分享佛法的甘露,我想,这符合净慧老和尚所说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在当今这个新媒体发达的时代,如果真正想要把传媒的内容做好,也必须认真学习生活禅。生活禅提出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应当是互联网或其它新媒体的一个发展方向,对网民而言,当这四个词汇承载的理念成为一种基本道德标准,网络环境才会健康。

  首先是“感恩”。就拿发微博来说吧,现在很多人懒于原创,愿意转载和评论,拷贝别人的作品也能赚得一点掌声。但其中一些人显然感恩心不足,不尊重原创作者,把别人的东西拿来随便概括一下,改头换面,似乎就成了自己的。这使得一些能够写出好作品的博主非常郁闷。

  第二是“包容”。包容需要同时具备慈悲与智慧。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怎样用智慧抉择、用慈悲包容,这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同情,很可能被人利用或者被导向歧途;如果只是理性地批判,则很容易和大家对立。

  第三是“分享”。分享最好是交互式的,我的心得和你分享,你的心得也与我分享。目前我的粉丝已经三万多了,我不可能一一关注,但我会尽量关注大家。

  第四是“结缘”。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各种限制,把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谁都可以在网上大量与人结缘,那就需要怀着一颗与人结善缘的心。净慧老和尚教导我们:与人结缘,要结人缘、结法缘、结佛缘、结善缘。其中“结善缘”有两重含义,一是善于和人结缘,二是要结善缘,不要结恶缘。结善缘,关键在于用善良的心、智慧的心和人交往。

  先讲这么一段,意在以目前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作为例子告诉大家:佛法在当今社会传播,必须适应当下的潮流。

  (二)点缀生活还是改变生命

  现在有人以“时尚佛教”作为噱头吸引眼球。其实,佛教的时尚不是今天才有的。从释迦牟尼佛最初创建僧团的时候开始,佛教就非常时尚。佛教的时尚体现在思想上,佛教的思想是时代潮流的先锋。

  当时的古代印度社会种姓制度森严,人们按种姓区分高低贵贱。直至今天,印度社会依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释迦牟尼佛出于慈悲的本怀,提出一切众生平等的观念,他告诉我们众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在2500多年前世尊的教化中,已经存在平等、自由、民主这些概念了。如今,这些内容仍然很时髦,也就是说,佛陀已经时髦了2500多年。

  佛陀一直很时尚。佛陀的时尚是反世俗的时尚。古代印度的俗人以留长发、梳发髻为时尚,佛陀却让出家人把须发剃除;俗人以穿名贵衣服为时尚,佛教僧团把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布洗好、缝好,穿在身上作为袈裟;俗人以身上挂璎珞、戴花环、涂香料为时尚,佛教主张不香油涂身,不著香花鬘……

  佛陀不是为了反世俗而反世俗的,他强调的修行方式都有深刻的含义。他知道,时尚的外表是虚伪与浮华,而时尚的内涵是纯真质朴的心。那个与法尔如是的佛法能够恒常相应的精神境界,才是真正的时尚!

  有一段时间,我在《时尚先生》杂志上写专栏。当时这本刊物的主编王锋提出了“软时尚”和“硬时尚”的概念,我很欣赏。

  多数年轻人喜欢时尚,他们喜欢的是“硬时尚”,比如国际名牌。他们以为拥有那些名牌物品就是拥有时尚,如果经济条件不足以购买名牌物品,他们就把自己打扮得奇异一点,变成“非主流”,以此作为时尚的象征。

  一次,我在旅途中往车窗外边看,恰好看到一位非主流的男孩站在街头,他的头发高耸,大概有一尺半到两尺那么高,结构很复杂。随行的人对我说:“师父,他出门之前至少要用两三个小时打理头发,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他花费那么大工夫,就是为了在街上站一会儿给大家看,展示自己的时尚。

  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还有一种时尚是“软时尚”。“软时尚”是精神和心灵的时尚。

  今天,学佛成了一种时尚。现在很多人已经普遍发现外在的物欲永远不能带来内心的宁静,于是开始追求在心灵层面的纯洁与净化,这就是在追求软时尚。这种心灵的时尚能够改变精神的面貌,改变一生的命运,这样的追求远远比追求物欲高尚得多。

  然而,现在也出现了一批小资情调的学佛人。他们不皈依、不受戒,只是到寺庙里去获得一时内心的宁静,使生活变得更加闲适与充裕。他们不知道:佛法不是用来点缀生活的,佛法是用来改变生命的。

  点缀生活,就是把佛法当作饭后的甜点,作为物欲满足之后更高一层的精神享受,或者在自己精神低糖的时候,用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自己得到一点兴奋和愉悦。这种生活的点缀不能改变生命的本质,因为这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不是毕生为之奋斗的追求。

  如果大家只是把学佛当作生活中的一次歇脚,只是把柏林禅寺当成一个小小的驿站,那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要明白,真正的学佛是改变自己的内心,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最核心的目的在此。

  (三)接受“社会在发展”的现实

  时尚与否,不取决于怎样包装,也不取决于追求什么外在的东西,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心追求。

  大家现在看到的出家人,可能和想象中传统的僧侣有很大差距。很多人对于寺庙和僧侣的概念,受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出家修行就是伴着青灯古佛过一种极其枯寂的生活。

  现在微博上有个时髦的话题,很多人问出家人:“你用i-phone吗?”我也经常被问及。大家这么问是因为他们心里在想:“和尚怎么能用这种东西呢?”说实在的,我不用i-phone。可是,和尚怎么就不能用这种东西呢?

  少林寺的永信法师在两会期间用i-phone交流,这件事情在网络上被疯传。其实不管使用什么品牌的手机,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大家似乎觉得用i-phone的出家人就没有修行,就是堕落的。

  想想看,你为什么非要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对于你尊敬或者感兴趣的出家人,为什么一定要求他符合你的幻想?为了把师父变成你理想中完美的寄托,就不允许他的生活里有任何一点现代元素,这合理吗?天热或者天冷,你习惯于开空调,你需要经常冲个热水澡。既然如此,你发现师父房间里装了空调或者热水器,为什么要惊讶?

  总之,为什么要用各种自制的尺度要求出家人?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区别在哪里?在于身份。这种身份之别是通过戒律区分的。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在家人有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家人就能完全脱离日常生活。和尚也要吃饭,也要“亲自上厕所”,没有人能替。从古至今,出家人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从来没有两样,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不会因为使用了i-phone或者其他什么品牌的东西而改变信仰。

  我买四袋苹果的时候,你用苹果四代,并不意味着我的心灵一定比你纯洁;同样,我用苹果四代,你吃四袋苹果,也并不代表我的心灵比你更向物欲堕落。物仅仅是物,你眼里有了这个苹果和那个苹果的区别,心里才会出现落差。如果使用i-phone的法师没有这样的分别心,你却在一旁愤愤不平,那是你执著,并不是他执著。

  我们要接受“整个社会在发展”这样一个现实。

  (四)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佛法

  在这种情况下,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佛法,已是一种非常迫切的需要。

  我们这个夏令营,如果请几位年高德劭的老法师,采用传统的讲经方式给大家讲课,估计你们多半听着听着就开始打瞌睡了,过两天甚至会溜走。他们能够讲出佛教中传统的精华内容,但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系统跟你们的不同,你们缺少佛学院正规的教育,不了解佛教一整套繁琐的名相体系,所以你们无法适应和接受传统的讲经方式。

  在本届夏令营讲座的法师们,比如圣凯法师、明奘法师,都是青年僧人当中龙象一般的人物,学问、修行、修养都可称为表率。而他们共同的选择,就是在这里采用现代语言对佛法进行阐释。这不是佛教的变质,这是佛教在充分继承普渡众生的核心原则——契理和契机。所谓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道理,并不偏离佛教;所谓契机,就是找到最适合大家情况的那种教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融洽地接受佛法。否则,大家只是在内心深处对佛教心存恭敬,而不能够走近佛教。

  我们在努力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弘法,比如说制作视频。凤凰网有制作佛教内容网络视频的资格,从两年前就开始做一档节目,名为《问道》,我是这个节目的嘉…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