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心不同,感得的果报也就不同。
一些法师有特长,有的精通书画,有的擅长古琴,有的是茶道或香道的高手。有人就会说:“你们这些爱好是不是一种贪执?”我用折扇,会用材质比较漂亮的,再请人在扇面上题写书法。这样的扇子拿在手上,除了可以扇风,也是个小小的道具。我喜欢用这样的扇子是不是执著呢?确实是执著,是一种对物的执著,或者说是一种对美的执著。这种执著是不是修行的障碍?是的,它是修行的障碍。但是凡夫做不到放下所有的执著,也做不到无念,也做不到无分别。就连我们求成菩萨、求成佛,也都是一种执著和欲望。但是这种欲望,在佛教里称为“善法欲”,这是对善法、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凡夫在做不到无分别、不执著的时候,需要去追求那些清净庄严的东西,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品味,让我们的心朝着良善、高尚、美丽看齐。所以,尽管修行讲的是不分别、不执著,西方极乐世界也以黄金为地,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我们要把最美好的东西拿来供佛。
佛像身上的衣服和装饰都是最珍贵的东西,表明他在因地发心修行,用美丽的东西庄严别人,感得了这样的果报受用。另一方面,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长得不够帅或不够美,我们要忏悔,这是我们在过去生中种的清净庄严的因还不够,所以今天我们相貌有欠缺。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嫉妒他人的美貌,也不是去做整容,而是从当下开始修行,种下美丽的因。我们可以在佛前多供点花,也可以多用美好的东西供养别人,随着修行的进步,我们的相貌会改变,我们的气质会改变。
对于外物的追求,如果做不到完全放下,做不到完全没有分别,那我们就先用精的替代粗的,用雅的替代俗的。净慧老和尚在《赵州禅茶颂》里讲,禅茶的风格就是“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通过品茶悟道培养出自己的正气、清气、和气、雅气,培养高雅之气,去掉低俗之气。比如,我们以品茶替代饮酒,用弹琴、下棋、练习书法替代泡夜店和逛街,你的整个生命品质就会得到提升。至于说怎样继续提升,放心吧,一旦你开始改变,以后会出现更多善缘帮助你改变。
但是,其中的发心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外在的东西,那么所谓雅的东西其实也还是很俗。我们现在要发愿,追求雅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超越雅,是为了将来放下雅,是为了学佛学得更欢喜的时候连这些东西也不再需要。菩萨证悟空性后,苦乐两边都能够放下,现在我们还不行。
修行到了比较高的阶段,不但要把外物放下,就连禅悦法喜也要放下。初地菩萨安住在初地的时候,充满法喜,他就会沉浸其中,不思进取。这时十方诸佛现身,提醒他说:“哎,你醒过来!”为什么?因为还有二地这个更高的目标在等着你,你只有放下初地的快乐,才能够超越自己,继续修行。于是诸佛引领他达到二地,再从二地到三地,三地到十地,依次都是如此。
到什么时候才彻底无求呢?只有成佛了,才会真正无欲无求。就连等觉菩萨还得求成佛,如果他不求成佛,那他就只是二乘根器,不是大乘菩萨了。大乘菩萨一直到成佛之前都是念念不离发菩提心,而成佛以后,菩提心已是任运自然,无须强调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可以首先从最小的地方入手去修,先从利用自己的每一个享受开始。如果你喜欢喝可乐,打开一罐可乐,不要急着喝。把可乐举起来的时候,心里先想一想:这杯可乐很好喝,先供佛,希望佛得到我的供养;或者先把它供养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像我一样,渴的时候有一杯清凉美味的饮料,从而得到快乐。这就把原本很俗的、只是自己享受的事情,变成了修行的一个部分。吃喝的时候还能想着众生,你就会慢慢改变。东西你吃,功德回向给大家,还有比这个更占便宜的吗?现在的人通常很精明,会精打细算,那就不妨做这样的一个生意,简直是一本万利,你享受了,还提高了修养境界。
同样的道理,买回家的水果,以及新衣服、新手帕甚至新袜子等等东西,只要没有用过,都可以首先摆在跟前,用来供养佛或供养众生。即使没有时间,马上要用这东西,也只要先动一个念头,想着先供佛就可以了。
由于佛教徒往往有供佛的习惯,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有的佛弟子在吃东西之前要先念供养咒。于是一大群人坐在那里看着一个人念诵好半天,感到莫名其妙,很担心这个人是不是头脑有问题。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善巧一些,不要表现出自己和他人那么格格不入。一个佛弟子也是一个平常人,既然学了“平常心是道”,就不要在行为上让人觉得太怪异。那怎么办呢?很简单,你只要把筷子动得慢一点,吃之前先在心里默默供佛就可以了。若是人家给你盛饭,你可以微笑着说“好好好”,把饭接过来,拿筷子拨得稍微整齐一点,借拨饭的时候,心里想:“供养三宝,与众生结缘”。菜就算夹起来了,也不要那么快送到口里,慢一点,就在这个夹起来或送过来的瞬间,想着供佛。你也是佛,你也会成佛,所以这个东西最后被你受用了,也是供佛的一个表现,没有什么问题。
只要在生活中用一点功夫,心念稍加转变,福报就会迅速增长。这是一个真实的道理,这是一个真实的办法。多年来,我一直这样实践着。走在街上,看到橱窗里好看的东西,也可以发心。不是想着:“这东西不错,我想要!”,那是贪执;你这样发心:“这个东西这么美,把它拿去供佛是多么好啊!让那些能够得到它的人生起欢喜心是多么好啊!”转变一下以往的态度,把“羡慕嫉妒恨”变成欢喜赞叹,变成时时刻刻与大家结缘。
这就是修布施最好的方法。希望大家记得,下次吃、喝、用之前,只要东西是新的,你没有动过,就可以先用来供养。一开始可能做不到,拿起饮料喝了一口,“啊!我忘记供养了。”自己受用过的东西是不可以再供佛的,记得这一点。那怎么办呢?下次再来。改变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多忏悔、多训练。
我相信大家能够从今天讲的第二个故事里面得到启发,随时随地去行布施。一个微笑,一句温暖体贴的话语,为人家出一点力,帮助别人做一件小小的善行……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修行积聚资粮的好办法。不要等到所谓“大有之时”,存着这种等待“大有”之心的人,通常等不到“大有”的时候,因为他连“小有”都不肯施舍,怎么会“大有”呢?
借这个故事,我想让大家明白“当下”的道理。今天大家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活在当下”,我不知道大家怎么认识“活在当下”,也有人来问我:“什么叫活在当下?”
禅宗有一幅对联,上联是:“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其中的“了”字最好读liǎo,对联中的字读音重一点好。遇到一件事情,马上担当起你应当担的道义,去做;做完以后不要居功,马上放下。或许别人会感恩你,但你不必感恩自己,也不必希求别人的感恩。放下之后,还有什么不可以“了”呢?
这就叫活在当下。凡事遇到了、遭逢了,就面对它。用圣严法师的话说就是:“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他老人家讲的这四句话,其实就是对联中的内容,你只要按此而行,就是随缘,就是平常心。
下联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这讲的是智慧产生于觉悟。“无生”的道理比较艰深,以后有因缘再向大家汇报。
五、第三个故事:以梨打破头喻
(一)原文释读
我们继续讲《百喻经》中的第三个故事:以梨打破头喻。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从字面上来看,根据初步理解来看,这个故事就是讲用梨把脑袋给砸破了。原文是这样的: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过去有一个愚痴的人,他的头上没有头发。“时有一人,以梨打头。”当时有一个人以梨打他的头。“乃至二三”,“乃至”,就是一直打,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悉皆伤破”,把他的头全打破了。“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那时,这个愚昧的人就默默地忍着,不知躲避。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旁边的人看见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躲开呢?”“语”字在这里是动词,读第四声yù。“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骄慢恃力。””“恃”是依靠、凭借的意思。那个人心里很骄慢,以为自己力气很大。““痴无智慧。””打我的这个人愚昧无知,没有智慧。为什么说他没有智慧呢?““见我头上无有毛发,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他看见我的头光光地,没有头发,以为我的脑袋是个石头,所以就拿梨来打我,把我的头都打破了。他不去躲避,却认为那个人误会他是石头。
“旁人语言:“汝自愚痴。””旁边的人说,你自己就是一个愚昧的人。““云何名彼以为痴也?””你怎么能还把别人叫做愚昧的人呢?““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你如果不是愚痴的人,你怎么会被别人一直打到头破,也不知道躲避呢?
这则比喻故事要说明什么呢?
“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比丘”,佛教的出家人主要有四类,比丘是其一。这四类包括:比丘——出家男众受过比丘戒;比丘尼——出家女众受过比丘尼戒;沙弥——出家男众尚未受比丘戒;沙弥尼——出家女众尚未受比丘尼戒。“亦尔”,也是这样。“具”,完备。“信”,信解行证的信,对佛法的最基本的认识和信心。“戒”,受持佛法各种规定。“闻”,听闻佛法。“慧”,增长般若智慧。“但”,只是。“整威仪”,“整”是修饰,“威仪”是庄重的仪容举止以及衣服或其它装饰物。
这一段话是说,如果一个出家比丘不具足信心道念,不按照佛陀的规定去做,只是在外表做功夫,打扮得很有仪容,装出庄重威严的样子,来招名闻利养,就和故事里的愚人…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