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行不是看这些外在形式。如果我们找不到正确的修行之道,就像愚人空口吃盐,得不到利益。了解这一点以后,我希望大家可以把心放平常一点。
(三)从愤怒与忧郁中抽离
“平常心是道”,我们想要有平常心,意味着首先要从愤怒的状态中抽离。什么叫做愤怒的状态呢?比如说,现在网络上有一大帮“愤青”和“文青”,整天很愤怒或者很忧郁。
不久前我转发过一个当笑话看的微博,估计那是一位文艺女青年写的:“这一下午听了半天的音乐,写了半篇的文章,喝了三两杯茶,流了几滴眼泪,看了一会行人,发了一会呆,坐了坐,还打了两个电话,做了这么多事,这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我当时看了,觉得很好笑。
如果大家了解我的风格,就会知道我比较直率,我不喜欢拐弯抹角。佛教的禅者讲“直心是道场”,心要直指,不要有太多伪饰,应当活得质朴一些,真实一些。所以我有什么感想就直说出来了。我转发这条微博的时候说,就差再写上“我又熬了一会子中药,吐了两口血,再请钟点阿姨扶着到星巴克看一下海棠花开了没有”。我想,这就是“文青”们理想的半天生活。
没想到发了这条微博以后,很多人评论道:“师父,你怎么总结得这么好啊!我就是这么过的。”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少数人的生活,却有那么多人说,我们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尤其是许多搞文字工作的人,每天就是这样。他们说:“我也很痛苦,我也不愿意这样过日子,可是经常忽然莫名其妙地悲从中来,就要开始流眼泪。”我在微博上有两个粉丝,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内容:“我今天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又哭了一小会儿。”我看了,有时忍不住问:“你这“哭了一小会儿”是多长时间呐?”我真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概念。人的内心要变得强大一些,不要那么脆弱!“文青”们应当学学“平常心是道”,从这种忧郁的状态里拔出来。
同样,“愤青”也要从愤怒的状态里拔出来。什么状态呢?就像身上长满刺的刺猬,不管遇到什么事,立即条件反射,一定要把所有的刺都对外放开。看到别人的言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反对!这种情况在今天很普遍。因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乃至人际关系的压力,导致大家心情恶劣,看不惯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于是变得非常刻薄尖锐,攻击性很强,总是在网上口无遮拦地宣泄情绪。
这个网络时代,从好的方面说是“围观改变生活”,“围观就是力量”。但从另一方面说,反映出很多人热衷于起哄架秧子。出现某种符合大家口味的谣言,人们就特别热衷于传播,等到事情澄清的时候,却没有多少人理睬。这是一个悲哀的现实。
学了《百喻经》中的第一个故事,我们就会明白,心要放平常,不要偏于极端的乐和极端的苦,包括极端的愤怒、极端的悲哀和其它极端的情绪,都是不正确的。
修行人,眼不妨冷一点,心不妨热一点。眼冷,代表我们有智慧,我们以冷眼旁观,洞见事情的真相;心热,让自己总是保持对人和社会的良好愿望。这样,我们就会过得健康一些。反之,如果我们都眼热,就可能出现无数个郭美美或什么美美;如果我们都心冷,就会出现无数个药家鑫。社会的状态和每个人的心态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用智慧眼观照自己,用慈悲心对待众生——这才是平常之道。
四、第二个故事:愚人集牛乳喻
(一)原文释读
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的原文: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豫于日日中榖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榖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榖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众宾或嗔或笑。”
过去有个愚蠢的人准备大宴宾客,想把牛奶搜集起来给客人饮用。这里的“拟”不是比喻的意思,而是准备的意思。“供设”,就是招待客人的饮食。但他转念一想,觉得每天挤牛奶是不妥当的。“我今若豫于日日中榖取牛乳”。 榖,就是“穀”(繁体的“谷”)去掉“禾”字加上一个“牛”字,音gòu,意为挤牛奶。豫,通“预”,就是准备。“日日”就是每天。如果现在预先每天挤牛奶的话,“牛乳渐多,卒无安处”。“卒”,在这里念zú,就是最终的意思,这是个程度副词。他认为,每天挤牛奶,越挤越多,最后就会没有地方存放,而且牛奶可能还会坏掉。“或复酢(cù)败”,酢,就是变酸发酵。“不如即就牛腹盛之”,不如我就把牛奶寄存在牛肚子里吧。意思是先不把牛奶挤出来,让奶留在牛腹之中。
“待临会时,当顿榖取”,等到聚会的时候,再把牛奶挤出来。“作是念已”,这样想了之后。“但捉牸(zì)牛母子”,“牸”是母牛。把母牛和小牛“各系一处”,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个人怕小牛把牛奶吃掉。“却后一月”,“却后”就是过后,这样子过了一个月。“尔乃设会”,“尔乃”,这个时候,一个月之后,他举办宴会。“迎置宾客”,把宾客迎来了、安置好了。“方牵牛来”,这时把牛牵过来。“欲榖取乳”,想把牛奶挤出来。“而此牛乳即干无有”,但一滴奶也挤不出来了。因为母牛产奶是为了哺乳,这段时间既没有小牛每天去吃奶,也没有人去挤奶,母牛也就自动不产奶了。“时为众宾或嗔或笑”,这个主人就被来的客人或者“嗔”,责怪,或者“笑”,取笑。这也是一个冷笑话。牛奶怎么能存在牛肚子里面呢?
佛教用它来说明什么道理呢?“愚人亦尔,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未及聚顷,或为县官、水火、盗贼之所侵夺,或卒命终。不及时施,彼亦如是。”
“愚人亦尔”,愚蠢的人也是这样的。“欲修布施”,布施是我们佛教里讲的最重要的大乘菩萨的六种修行方式(六度)之一。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六度里面,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智慧——指成佛的智慧,也称般若波罗蜜。布施摆在第一。
布施,一般人的理解就是给钱或给东西,其实不是这样简单的。佛教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给人钱财物品,这是财布施;给人宣讲佛法,让人明白佛法的道理,这是法布施;当众生遇到危险的时候给予救度,这是无畏布施,比如放生、护生、救生都属于无畏布施的范畴。
有的人想要修布施,就说“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等我有很多财物的时候,再大兴布施,一下子满足很多人的需求。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等我有钱以后,我要成立一个基金会”,这是以前人们常说的话。最近“美美”被曝光以后,基金会可能有点不好使了,现在大家该说“我要成立一个自己监管的基金会”。这也没什么不好,但他们说的都是“等我……”。
你们看,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说过,有的人说布施是要“待我大有之时”,佛陀真是洞识我们凡夫啊!我们凡夫有时候挺可怜的,真的挺可怜的,就像孙悟空永远都逃不脱如来的手掌心,就连起点坏念头、想干点坏事都弄不出一点新意来。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是这一套,“待我大有之时”,今天的人们仍然在说“等我像比尔
盖茨一样有钱,就如何如何”,腔调完全一样。
普通人总是想不到,我们行善,应当从最实际的方面去做,根据自己的具体能力而行,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以为可以把钱存够了,存到了某种程度,再去行善。然而,“未及聚顷”,往往是还没有聚集起来,那些财物就成为过眼云烟了。“或为县官、水火、盗贼之所侵夺”,有的被官府罚没,有的被大水冲走,有的被火灾烧掉,有的被盗贼抢去。
汶川大地震之后,有人告诉我,说那边有些朋友本来是富豪,办实业、办工厂,有多少房产……地震以后,顿时变得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他们受了很大刺激,天天坐在废墟上发呆,什么都不干,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连哭都不哭。这就是典型的财物被水火侵夺的例子。
“或卒命终”,或者忽然死去了。生不带来一文,死不带去一文,留下的钱财都是别人的。所以,“不及时施,彼亦如是”,如果不及时布施,与愚人集牛乳没有两样。
(二)随时随地行布施
同学们听了以后可能会说:“法师啊,我真的很想布施!但是我的能力太有限了。生活压力很大,我又没有多少钱,拿什么去做呢?”刚才已经讲过,布施有三种,我们都可以做,财物的布施只是其中一种。双手有力者,可以出体力,帮寺庙扫扫地,帮人搬东西,都是布施。有人说:“我是一个小女子,除了会流两行眼泪、写半篇稿子以外,什么都做不了!”那么请问你会笑吗?不说露八颗牙齿,露四颗行吗?这总可以吧?见到谁跟我们说话,我们都首先善意地微笑;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跟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你友好地给他鼓励;当别人痛苦的时候,你予以慰问或者开解。这都是在行布施。
即使连上述这些也做不到,仍然有办法布施。
有很多爱美的同学吧?如今很多男生的自恋程度不亚于女生,打扮的时间比女生略少半小时就不错了。我的在家弟子里面,有出门前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男生,为了试验一根头发是往这边倒十五度还是往那边斜二十度好看,他可以摆弄三十分钟。在座的各位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这也没有关系!自恋也是一种慈悲,起码是对自己慈悲;打扮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美好,也算是对他人的慈悲,这个比不负责任地出去吓人要好一点。我在微博上讲过这个话,好多人看了都表示很开心,估计是产生了共鸣。
从今天开始,把自恋变成一种布施。怎么变呢?除了每天让自己好看、让别人羡慕之外,你可以这样发心——“愿大家因为看到我很美观,生起愉悦之心,因此这一天过得很快乐!”这样一来,你的自恋顿时就升华了。因为心念的转变,从单纯的自我迷恋和炫耀美丽,变成了欢喜、清净、庄严,与众生结缘。…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