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屆: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宗舜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不是看這些外在形式。如果我們找不到正確的修行之道,就像愚人空口吃鹽,得不到利益。了解這一點以後,我希望大家可以把心放平常一點。

  (叁)從憤怒與憂郁中抽離

  “平常心是道”,我們想要有平常心,意味著首先要從憤怒的狀態中抽離。什麼叫做憤怒的狀態呢?比如說,現在網絡上有一大幫“憤青”和“文青”,整天很憤怒或者很憂郁。

  不久前我轉發過一個當笑話看的微博,估計那是一位文藝女青年寫的:“這一下午聽了半天的音樂,寫了半篇的文章,喝了叁兩杯茶,流了幾滴眼淚,看了一會行人,發了一會呆,坐了坐,還打了兩個電話,做了這麼多事,這個下午就這麼過去了。”我當時看了,覺得很好笑。

  如果大家了解我的風格,就會知道我比較直率,我不喜歡拐彎抹角。佛教的禅者講“直心是道場”,心要直指,不要有太多僞飾,應當活得質樸一些,真實一些。所以我有什麼感想就直說出來了。我轉發這條微博的時候說,就差再寫上“我又熬了一會子中藥,吐了兩口血,再請鍾點阿姨扶著到星巴克看一下海棠花開了沒有”。我想,這就是“文青”們理想的半天生活。

  沒想到發了這條微博以後,很多人評論道:“師父,你怎麼總結得這麼好啊!我就是這麼過的。”我原本以爲這只是少數人的生活,卻有那麼多人說,我們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尤其是許多搞文字工作的人,每天就是這樣。他們說:“我也很痛苦,我也不願意這樣過日子,可是經常忽然莫名其妙地悲從中來,就要開始流眼淚。”我在微博上有兩個粉絲,他們常常發出這樣的內容:“我今天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又哭了一小會兒。”我看了,有時忍不住問:“你這“哭了一小會兒”是多長時間呐?”我真不能理解這是什麼概念。人的內心要變得強大一些,不要那麼脆弱!“文青”們應當學學“平常心是道”,從這種憂郁的狀態裏拔出來。

  同樣,“憤青”也要從憤怒的狀態裏拔出來。什麼狀態呢?就像身上長滿刺的刺猬,不管遇到什麼事,立即條件反射,一定要把所有的刺都對外放開。看到別人的言論,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反對!這種情況在今天很普遍。因爲沈重的生活壓力、學業壓力乃至人際關系的壓力,導致大家心情惡劣,看不慣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于是變得非常刻薄尖銳,攻擊性很強,總是在網上口無遮攔地宣泄情緒。

  這個網絡時代,從好的方面說是“圍觀改變生活”,“圍觀就是力量”。但從另一方面說,反映出很多人熱衷于起哄架秧子。出現某種符合大家口味的謠言,人們就特別熱衷于傳播,等到事情澄清的時候,卻沒有多少人理睬。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

  學了《百喻經》中的第一個故事,我們就會明白,心要放平常,不要偏于極端的樂和極端的苦,包括極端的憤怒、極端的悲哀和其它極端的情緒,都是不正確的。

  修行人,眼不妨冷一點,心不妨熱一點。眼冷,代表我們有智慧,我們以冷眼旁觀,洞見事情的真相;心熱,讓自己總是保持對人和社會的良好願望。這樣,我們就會過得健康一些。反之,如果我們都眼熱,就可能出現無數個郭美美或什麼美美;如果我們都心冷,就會出現無數個藥家鑫。社會的狀態和每個人的心態息息相關。所以,我們要用智慧眼觀照自己,用慈悲心對待衆生——這才是平常之道。

  四、第二個故事:愚人集牛乳喻

  (一)原文釋讀

  我們來看第二個故事的原文: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豫于日日中榖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複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榖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異處。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榖取乳,而此牛乳即幹無有。時爲衆賓或嗔或笑。”

  過去有個愚蠢的人准備大宴賓客,想把牛奶搜集起來給客人飲用。這裏的“擬”不是比喻的意思,而是准備的意思。“供設”,就是招待客人的飲食。但他轉念一想,覺得每天擠牛奶是不妥當的。“我今若豫于日日中榖取牛乳”。 榖,就是“穀”(繁體的“谷”)去掉“禾”字加上一個“牛”字,音gòu,意爲擠牛奶。豫,通“預”,就是准備。“日日”就是每天。如果現在預先每天擠牛奶的話,“牛乳漸多,卒無安處”。“卒”,在這裏念zú,就是最終的意思,這是個程度副詞。他認爲,每天擠牛奶,越擠越多,最後就會沒有地方存放,而且牛奶可能還會壞掉。“或複酢(cù)敗”,酢,就是變酸發酵。“不如即就牛腹盛之”,不如我就把牛奶寄存在牛肚子裏吧。意思是先不把牛奶擠出來,讓奶留在牛腹之中。

  “待臨會時,當頓榖取”,等到聚會的時候,再把牛奶擠出來。“作是念已”,這樣想了之後。“但捉牸(zì)牛母子”,“牸”是母牛。把母牛和小牛“各系一處”,分別拴在不同的地方,因爲這個人怕小牛把牛奶吃掉。“卻後一月”,“卻後”就是過後,這樣子過了一個月。“爾乃設會”,“爾乃”,這個時候,一個月之後,他舉辦宴會。“迎置賓客”,把賓客迎來了、安置好了。“方牽牛來”,這時把牛牽過來。“欲榖取乳”,想把牛奶擠出來。“而此牛乳即幹無有”,但一滴奶也擠不出來了。因爲母牛産奶是爲了哺乳,這段時間既沒有小牛每天去吃奶,也沒有人去擠奶,母牛也就自動不産奶了。“時爲衆賓或嗔或笑”,這個主人就被來的客人或者“嗔”,責怪,或者“笑”,取笑。這也是一個冷笑話。牛奶怎麼能存在牛肚子裏面呢?

  佛教用它來說明什麼道理呢?“愚人亦爾,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未及聚頃,或爲縣官、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愚人亦爾”,愚蠢的人也是這樣的。“欲修布施”,布施是我們佛教裏講的最重要的大乘菩薩的六種修行方式(六度)之一。六度,就是六波羅蜜。六度裏面,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叁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禅定,第六是智慧——指成佛的智慧,也稱般若波羅蜜。布施擺在第一。

  布施,一般人的理解就是給錢或給東西,其實不是這樣簡單的。佛教把布施分爲叁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給人錢財物品,這是財布施;給人宣講佛法,讓人明白佛法的道理,這是法布施;當衆生遇到危險的時候給予救度,這是無畏布施,比如放生、護生、救生都屬于無畏布施的範疇。

  有的人想要修布施,就說“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等我有很多財物的時候,再大興布施,一下子滿足很多人的需求。我們是不是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等我有錢以後,我要成立一個基金會”,這是以前人們常說的話。最近“美美”被曝光以後,基金會可能有點不好使了,現在大家該說“我要成立一個自己監管的基金會”。這也沒什麼不好,但他們說的都是“等我……”。

  你們看,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說過,有的人說布施是要“待我大有之時”,佛陀真是洞識我們凡夫啊!我們凡夫有時候挺可憐的,真的挺可憐的,就像孫悟空永遠都逃不脫如來的手掌心,就連起點壞念頭、想幹點壞事都弄不出一點新意來。兩千五百多年前就是這一套,“待我大有之時”,今天的人們仍然在說“等我像比爾

  蓋茨一樣有錢,就如何如何”,腔調完全一樣。

  普通人總是想不到,我們行善,應當從最實際的方面去做,根據自己的具體能力而行,勿以善小而不爲。你以爲可以把錢存夠了,存到了某種程度,再去行善。然而,“未及聚頃”,往往是還沒有聚集起來,那些財物就成爲過眼雲煙了。“或爲縣官、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有的被官府罰沒,有的被大水沖走,有的被火災燒掉,有的被盜賊搶去。

  汶川大地震之後,有人告訴我,說那邊有些朋友本來是富豪,辦實業、辦工廠,有多少房産……地震以後,頓時變得一無所有,一貧如洗。他們受了很大刺激,天天坐在廢墟上發呆,什麼都不幹,也不知道在想什麼,連哭都不哭。這就是典型的財物被水火侵奪的例子。

  “或卒命終”,或者忽然死去了。生不帶來一文,死不帶去一文,留下的錢財都是別人的。所以,“不及時施,彼亦如是”,如果不及時布施,與愚人集牛乳沒有兩樣。

  (二)隨時隨地行布施

  同學們聽了以後可能會說:“法師啊,我真的很想布施!但是我的能力太有限了。生活壓力很大,我又沒有多少錢,拿什麼去做呢?”剛才已經講過,布施有叁種,我們都可以做,財物的布施只是其中一種。雙手有力者,可以出體力,幫寺廟掃掃地,幫人搬東西,都是布施。有人說:“我是一個小女子,除了會流兩行眼淚、寫半篇稿子以外,什麼都做不了!”那麼請問你會笑嗎?不說露八顆牙齒,露四顆行嗎?這總可以吧?見到誰跟我們說話,我們都首先善意地微笑;別人做了一件好事,跟你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你友好地給他鼓勵;當別人痛苦的時候,你予以慰問或者開解。這都是在行布施。

  即使連上述這些也做不到,仍然有辦法布施。

  有很多愛美的同學吧?如今很多男生的自戀程度不亞于女生,打扮的時間比女生略少半小時就不錯了。我的在家弟子裏面,有出門前需要花費一個多小時的男生,爲了試驗一根頭發是往這邊倒十五度還是往那邊斜二十度好看,他可以擺弄叁十分鍾。在座的各位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這也沒有關系!自戀也是一種慈悲,起碼是對自己慈悲;打扮是爲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美好,也算是對他人的慈悲,這個比不負責任地出去嚇人要好一點。我在微博上講過這個話,好多人看了都表示很開心,估計是産生了共鳴。

  從今天開始,把自戀變成一種布施。怎麼變呢?除了每天讓自己好看、讓別人羨慕之外,你可以這樣發心——“願大家因爲看到我很美觀,生起愉悅之心,因此這一天過得很快樂!”這樣一來,你的自戀頓時就升華了。因爲心念的轉變,從單純的自我迷戀和炫耀美麗,變成了歡喜、清淨、莊嚴,與衆生結緣。…

《十八屆: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宗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