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心不同,感得的果報也就不同。
一些法師有特長,有的精通書畫,有的擅長古琴,有的是茶道或香道的高手。有人就會說:“你們這些愛好是不是一種貪執?”我用折扇,會用材質比較漂亮的,再請人在扇面上題寫書法。這樣的扇子拿在手上,除了可以扇風,也是個小小的道具。我喜歡用這樣的扇子是不是執著呢?確實是執著,是一種對物的執著,或者說是一種對美的執著。這種執著是不是修行的障礙?是的,它是修行的障礙。但是凡夫做不到放下所有的執著,也做不到無念,也做不到無分別。就連我們求成菩薩、求成佛,也都是一種執著和欲望。但是這種欲望,在佛教裏稱爲“善法欲”,這是對善法、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
凡夫在做不到無分別、不執著的時候,需要去追求那些清淨莊嚴的東西,來提升生活的品質和品味,讓我們的心朝著良善、高尚、美麗看齊。所以,盡管修行講的是不分別、不執著,西方極樂世界也以黃金爲地,有七寶池,有八功德水。我們要把最美好的東西拿來供佛。
佛像身上的衣服和裝飾都是最珍貴的東西,表明他在因地發心修行,用美麗的東西莊嚴別人,感得了這樣的果報受用。另一方面,這也提醒我們,如果我們長得不夠帥或不夠美,我們要忏悔,這是我們在過去生中種的清淨莊嚴的因還不夠,所以今天我們相貌有欠缺。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是嫉妒他人的美貌,也不是去做整容,而是從當下開始修行,種下美麗的因。我們可以在佛前多供點花,也可以多用美好的東西供養別人,隨著修行的進步,我們的相貌會改變,我們的氣質會改變。
對于外物的追求,如果做不到完全放下,做不到完全沒有分別,那我們就先用精的替代粗的,用雅的替代俗的。淨慧老和尚在《趙州禅茶頌》裏講,禅茶的風格就是“正清和雅氣,喜舍慈悲花”,通過品茶悟道培養出自己的正氣、清氣、和氣、雅氣,培養高雅之氣,去掉低俗之氣。比如,我們以品茶替代飲酒,用彈琴、下棋、練習書法替代泡夜店和逛街,你的整個生命品質就會得到提升。至于說怎樣繼續提升,放心吧,一旦你開始改變,以後會出現更多善緣幫助你改變。
但是,其中的發心非常重要!如果只是爲了追求外在的東西,那麼所謂雅的東西其實也還是很俗。我們現在要發願,追求雅的目的是爲了將來超越雅,是爲了將來放下雅,是爲了學佛學得更歡喜的時候連這些東西也不再需要。菩薩證悟空性後,苦樂兩邊都能夠放下,現在我們還不行。
修行到了比較高的階段,不但要把外物放下,就連禅悅法喜也要放下。初地菩薩安住在初地的時候,充滿法喜,他就會沈浸其中,不思進取。這時十方諸佛現身,提醒他說:“哎,你醒過來!”爲什麼?因爲還有二地這個更高的目標在等著你,你只有放下初地的快樂,才能夠超越自己,繼續修行。于是諸佛引領他達到二地,再從二地到叁地,叁地到十地,依次都是如此。
到什麼時候才徹底無求呢?只有成佛了,才會真正無欲無求。就連等覺菩薩還得求成佛,如果他不求成佛,那他就只是二乘根器,不是大乘菩薩了。大乘菩薩一直到成佛之前都是念念不離發菩提心,而成佛以後,菩提心已是任運自然,無須強調了。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可以首先從最小的地方入手去修,先從利用自己的每一個享受開始。如果你喜歡喝可樂,打開一罐可樂,不要急著喝。把可樂舉起來的時候,心裏先想一想:這杯可樂很好喝,先供佛,希望佛得到我的供養;或者先把它供養衆生,希望衆生都能像我一樣,渴的時候有一杯清涼美味的飲料,從而得到快樂。這就把原本很俗的、只是自己享受的事情,變成了修行的一個部分。吃喝的時候還能想著衆生,你就會慢慢改變。東西你吃,功德回向給大家,還有比這個更占便宜的嗎?現在的人通常很精明,會精打細算,那就不妨做這樣的一個生意,簡直是一本萬利,你享受了,還提高了修養境界。
同樣的道理,買回家的水果,以及新衣服、新手帕甚至新襪子等等東西,只要沒有用過,都可以首先擺在跟前,用來供養佛或供養衆生。即使沒有時間,馬上要用這東西,也只要先動一個念頭,想著先供佛就可以了。
由于佛教徒往往有供佛的習慣,在朋友聚會的時候,有的佛弟子在吃東西之前要先念供養咒。于是一大群人坐在那裏看著一個人念誦好半天,感到莫名其妙,很擔心這個人是不是頭腦有問題。其實這時候我們可以善巧一些,不要表現出自己和他人那麼格格不入。一個佛弟子也是一個平常人,既然學了“平常心是道”,就不要在行爲上讓人覺得太怪異。那怎麼辦呢?很簡單,你只要把筷子動得慢一點,吃之前先在心裏默默供佛就可以了。若是人家給你盛飯,你可以微笑著說“好好好”,把飯接過來,拿筷子撥得稍微整齊一點,借撥飯的時候,心裏想:“供養叁寶,與衆生結緣”。菜就算夾起來了,也不要那麼快送到口裏,慢一點,就在這個夾起來或送過來的瞬間,想著供佛。你也是佛,你也會成佛,所以這個東西最後被你受用了,也是供佛的一個表現,沒有什麼問題。
只要在生活中用一點功夫,心念稍加轉變,福報就會迅速增長。這是一個真實的道理,這是一個真實的辦法。多年來,我一直這樣實踐著。走在街上,看到櫥窗裏好看的東西,也可以發心。不是想著:“這東西不錯,我想要!”,那是貪執;你這樣發心:“這個東西這麼美,把它拿去供佛是多麼好啊!讓那些能夠得到它的人生起歡喜心是多麼好啊!”轉變一下以往的態度,把“羨慕嫉妒恨”變成歡喜贊歎,變成時時刻刻與大家結緣。
這就是修布施最好的方法。希望大家記得,下次吃、喝、用之前,只要東西是新的,你沒有動過,就可以先用來供養。一開始可能做不到,拿起飲料喝了一口,“啊!我忘記供養了。”自己受用過的東西是不可以再供佛的,記得這一點。那怎麼辦呢?下次再來。改變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多忏悔、多訓練。
我相信大家能夠從今天講的第二個故事裏面得到啓發,隨時隨地去行布施。一個微笑,一句溫暖體貼的話語,爲人家出一點力,幫助別人做一件小小的善行……這些都會成爲我們修行積聚資糧的好辦法。不要等到所謂“大有之時”,存著這種等待“大有”之心的人,通常等不到“大有”的時候,因爲他連“小有”都不肯施舍,怎麼會“大有”呢?
借這個故事,我想讓大家明白“當下”的道理。今天大家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活在當下”,我不知道大家怎麼認識“活在當下”,也有人來問我:“什麼叫活在當下?”
禅宗有一幅對聯,上聯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其中的“了”字最好讀liǎo,對聯中的字讀音重一點好。遇到一件事情,馬上擔當起你應當擔的道義,去做;做完以後不要居功,馬上放下。或許別人會感恩你,但你不必感恩自己,也不必希求別人的感恩。放下之後,還有什麼不可以“了”呢?
這就叫活在當下。凡事遇到了、遭逢了,就面對它。用聖嚴法師的話說就是:“接受它,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他老人家講的這四句話,其實就是對聯中的內容,你只要按此而行,就是隨緣,就是平常心。
下聯是:“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這講的是智慧産生于覺悟。“無生”的道理比較艱深,以後有因緣再向大家彙報。
五、第叁個故事:以梨打破頭喻
(一)原文釋讀
我們繼續講《百喻經》中的第叁個故事:以梨打破頭喻。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話題,從字面上來看,根據初步理解來看,這個故事就是講用梨把腦袋給砸破了。原文是這樣的:
“昔有愚人,頭上無毛。”過去有一個愚癡的人,他的頭上沒有頭發。“時有一人,以梨打頭。”當時有一個人以梨打他的頭。“乃至二叁”,“乃至”,就是一直打,一而再,再而叁地打。“悉皆傷破”,把他的頭全打破了。“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那時,這個愚昧的人就默默地忍著,不知躲避。
“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旁邊的人看見了,就問他:“你爲什麼不躲開呢?”“語”字在這裏是動詞,讀第四聲yù。“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驕慢恃力。””“恃”是依靠、憑借的意思。那個人心裏很驕慢,以爲自己力氣很大。““癡無智慧。””打我的這個人愚昧無知,沒有智慧。爲什麼說他沒有智慧呢?““見我頭上無有毛發,謂爲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他看見我的頭光光地,沒有頭發,以爲我的腦袋是個石頭,所以就拿梨來打我,把我的頭都打破了。他不去躲避,卻認爲那個人誤會他是石頭。
“旁人語言:“汝自愚癡。””旁邊的人說,你自己就是一個愚昧的人。““雲何名彼以爲癡也?””你怎麼能還把別人叫做愚昧的人呢?““汝若不癡,爲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你如果不是愚癡的人,你怎麼會被別人一直打到頭破,也不知道躲避呢?
這則比喻故事要說明什麼呢?
“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癡。此比丘者亦複如是。”
“比丘”,佛教的出家人主要有四類,比丘是其一。這四類包括:比丘——出家男衆受過比丘戒;比丘尼——出家女衆受過比丘尼戒;沙彌——出家男衆尚未受比丘戒;沙彌尼——出家女衆尚未受比丘尼戒。“亦爾”,也是這樣。“具”,完備。“信”,信解行證的信,對佛法的最基本的認識和信心。“戒”,受持佛法各種規定。“聞”,聽聞佛法。“慧”,增長般若智慧。“但”,只是。“整威儀”,“整”是修飾,“威儀”是莊重的儀容舉止以及衣服或其它裝飾物。
這一段話是說,如果一個出家比丘不具足信心道念,不按照佛陀的規定去做,只是在外表做功夫,打扮得很有儀容,裝出莊重威嚴的樣子,來招名聞利養,就和故事裏的愚人…
《十八屆: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宗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