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盐而感到美味,于是直接空口吃盐。大家听了,并没有觉得很好笑。我刚才注意观察了一下,大概只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同学微微笑了一下,其他同学基本没有反应。因为现在的人已经听了太多笑话,相比之下觉得这个故事味道很淡。看来要加一点盐才行。好吧,佛法的“盐”就要来了。
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什么呢?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譬”,比如。“彼外道”,那些外道。佛教一般把不信仰佛教、不按照佛教的修行方式修行的都称为“外道”。但是请注意,“外道”这个词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都信佛,我们叫做“内道”,我们佛教的经典叫作“内典”。内典之外的,叫作“外书”,这里的“外”,是指外面的、他人的。这些词汇的作用是标明佛教与非佛教,这只是一种客观事实的陈述,并不代表我们把一切不是佛教内容的东西都贬为错误。
在出世间法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是佛法独有的,我们将其称为“不共道”,这是不与大家共同的。还有一部分是“共道”。比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除了佛教,还有其他宗教也提倡这五戒。
“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外道,其中包括主张节食、断食的外道。“或经七日,或十五日”,或者饿七天,或者饿十五天。“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减肥的朋友今后可以为减肥找到一个高尚的理由:“我听说,有一种观点是节食可以证道,我是为了得道而不吃饭的。”而更高尚的人说:“放心吃吧,佛说了,徒自困饿对修道没有帮助。”
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前,曾经节食苦修,整整七年。在这七年之间,有时严格到“日食一麻一麦”,每天只吃一点点植物的果实。有的画像表现释迦牟尼在苦修中的情景,那时他瘦得像骷髅,从皮肤外面都看得见一根根肋骨。但是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苦修,并没有获得解脱。于是他开始反思:看来这样修行并不能帮我证得大道,我应该寻找真正的菩提之道。他离开原本打坐的地方,来到尼连禅河边,把身上的污垢洗净,接受供养,吃下一些用牛奶煮的粥,恢复了体力,然后再到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以后,启明星在天边出现的时候,他睹明星而悟道。
佛告诉我们,“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想以断食的苦行证道,就像那个愚蠢的人空口吃盐一样。
在印度,有一种传统就是苦行。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见过一些印度苦行者的照片,其中最典型的、让我看了感到震撼的一个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打坐时把一只手举起来,从此无论何时都不再放下这只手,包括吃饭和睡觉的时候。经过三十多年,那只手完全肌肉萎缩,再也不能放下了。当地有不少人把这位瑜伽师尊为湿婆神的化身。湿婆是印度教的神祇,形象是一只手举着兵器。由于这种姿态,大家把这个人和湿婆联系起来了。
还有另一些修苦行的人,有各种苦行的方式。有人用铁钩子钩进后背的肌肉,下面坠上大铁球;有人拿铁钎贯穿面颊;有人躺在荆棘刺里;有人用单脚金鸡独立,并且跟着太阳旋转;还有人持牛戒、持狗戒。所谓持牛戒,就是牛怎么生活他怎么生活;持狗戒,就是狗怎么生活他怎么生活。
谈到佛教,大家马上会联想起一个概念——清规戒律。很多人不愿皈依佛门,原因就是担心清规戒律太多,禁止做许多事情,让人不自由。但是,佛教的戒和刚才我们说的外道那种戒不是一回事。牛戒、狗戒以及类似的苦行,佛教称之为邪戒。固执地把邪戒作为戒律,佛教把这样的观念称之为“戒禁取见”。努力持邪戒,只是做了一些没有真实利益的事情而已,并不意味着修行多么伟大。
在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的泛滥,大家一方面追逐物质,一方面也认识到物质带给心灵的种种困扰,所以现在大家慢慢开始提倡过简朴的生活、环保的生活、低碳的生活,甚至清苦的生活。素食成为时尚,简约成为时尚,这当然都是非常好的。不过,佛教的修行观念是中道,并不以极端的苦行作为道德高尚的标准。所谓中道,既不偏于享乐主义又不偏于苦行主义。孔子也说“过犹不及”,一件事情做得过分和没有做到,同样是不好的。
佛出家就是离弃极端享受主义。出家之前佛是一位王子,在宫殿里,他看到宫女们在夜晚花容失色的丑态,这使他生起了出离之心。那些妖艳的女子,晚上卸了妆或者妆残了,一个个跟白天判若两人。现在也一样,有的浓妆女子似乎很吸引眼球,其实她只要一洗脸,大家马上就不认得她是谁了。这世间的种种享乐,都是这样经不起推敲。
作为锦衣玉食的王子,释迦牟尼曾经偏于享乐主义;接着他的苦修又偏于苦行主义。享乐主义和苦行主义都没有给他带来解脱,所以佛法的真正之道是中观正见之道,是不偏于空有两边之道,是不偏于苦乐两边之道。用禅宗的家风来说,就是净慧老和尚常说的,过一种随缘自在的生活。
昨天大家在夏令营里吃了“赵州茶”,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一味之道。关于赵州茶的一味,净慧老和尚在《赵州禅茶颂》中说得非常好:“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刻意找这个茶来吃的时候,你会有种种判断,给茶贴上某种标签,可能会嫌茶味太淡。但是如果随缘得到这杯茶,以自在的心态端起这杯茶,不假分别思维,契合在当下融洽的环境里面,不知吃茶为何事,刹那之间生灭灭矣,那才是尝到了佛法真正的滋味。
(二)少林寺和大悲寺
我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师父,你对少林寺和大悲寺怎么看?”在座各位有没有人想问这个问题?——有(众答)。我知道你们会关心的。这个问题正好可以用“愚人食盐喻”来回答。
对于少林寺与大悲寺,大家了解多少?如果只是道听途说一些消息,请大家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去了解一下相关的真实情况。
少林寺里有禅堂,很多师父在其中打坐禅修。少林寺的出家人并没有个个都在那儿拉人家烧高价香和算命看相。很多关于少林寺的传闻是一些媒体的误会所致,或者有些特殊情况。
同样,大悲寺的情况也很复杂,与大家想象的未必相同。这几年,大悲寺发展非常迅速,寺庙建得不错。当然,作为僧人,严于自律是非常好的。然而是不是一定要采用某些方法?不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台湾曾有学者明确说,如果说少林寺不代表佛教的发展方向,那么大悲寺也不代表佛教的发展方向。
佛教的寺庙不可能都像大悲寺那样,也不可能都像少林寺那样被迫商业化。为什么讲“被迫”二字?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很多寺庙的门票都不是寺庙收的,而是旅游管理部门收的。陕西的一个著名寺庙打算不收门票,却被旅游局打了一圈围墙收取昂贵的门票,由此还衍生出一个新行业——当地人做了些梯子,帮助大家翻墙逃票。从某种意义上说,见了这样的情景,佛真的会哭,因为寺庙太冤枉了。在福建,甚至出现过山上的师父生病,可是前去救助的车不买门票就进不了山。你们想象不到吧?
听说了什么事情,我们不要被情绪煽动,不要停留在标签化的价值判断上。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而不是单纯用眼睛观看。想要真正了解少林寺和大悲寺,就要走进去看一看。走进少林寺,不是跟着旅行团,也不是走马观花,可以想办法在那里多待一阵子,看看他们僧众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同样,对于大悲寺也是如此。
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大悲寺不设功德箱”。听到这样的说法,大家通常都很喜欢:“他们不要功德钱,这多好啊!”而柏林禅寺好像是有功德箱的。我要告诉大家,寺庙功德箱里的钱并不是拿来分给出家人的。功德箱里的钱,用于寺庙的建筑、维修、油漆、粉刷,乃至佛前的供灯、供花、供水等等。大家来到这个寺庙里吃住几天,所用度的一切,除了有人赞助以外,常住很可能还要从香火钱里面拿出一部分来补贴。如果不设功德箱,让人们直接把钱捐到库房、财务室,其实与设功德箱也没什么两样。
出家人个人不接受馈赠和寺庙不设功德箱是两个概念。一位出家人出于修行可以不接受信众的施舍,这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寺庙接受布施是给大家种福田,供养三宝是培福之举,佛教寺庙作为福田,需要让大家有机会耕种。不设功德箱,不给大家结缘的机会,未必正确。
大家也很赞叹大悲寺僧众坚持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不是修行的标志呢?这是一种修行,但我们要了解其中的含义,并不是吃得越少就越有修行。我们刚读了《百喻经》,已经说了断食并不意味着高尚。
佛制定过午不食之戒是针对当年的具体情况。印度出家人过着乞食的生活,常常到村子里去讨饭。佛最初创建僧团的时候,并没有制定过午不食之戒。附近村落里的居民有限,物质条件也有限,一大队人经常去乞食,村民要供给他们一日三餐,这是相当大的一个负担,而且,有一天还发生了意外情况。
那天傍晚下着雷雨,天色很暗。佛的一位弟子去人家乞食,有一个孕妇前来开门。开门的时候,恰逢天上电闪雷鸣。黑暗之中,一道电光猛然映照在僧人的身上,效果比较惊悚。孕妇误以为见到了鬼,吓得惊叫一声倒在地上,导致流产。于是当地的居士们对出家人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看法,表示佛教僧团晚上乞食对居民构成了打扰。于是佛把大家召集起来,制定了过午不食的规矩,开示了很多过午不食的意义。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禅宗的寺庙并不外出乞食,而是农禅并重,出家人每天要干大量农活,晚上还要到禅堂坐香、跑香,如果不吃晚饭,很难坚持下来。所以,寺庙里逐渐有了晚餐,把晚餐称为“药石”。“药石”这个词的本意是指中药和针灸,这是用来治病的。因此,设置晚餐也是出于慈悲。
因此,关于吃不吃晚饭,没有绝对的是非与对错…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